袁文良
轎子,古時稱為“肩輿”,顧名思義,指的是人用肩膀扛著行走的車廂。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交通工具,轎子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轎子文化。
據(jù)有關專家考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于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初期。中國古代第一部歷史典籍《尚書·益稷》中記載:大禹自述其治水經過時,說了這么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彼抉R遷在《史記·夏本紀》中對“四載”作了解釋:“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léi)?!边@里說的“欙”就是原始的轎子。
古代轎子分為“官轎”和“民轎”兩種?!肮俎I”不僅是官員出行時的交通工具,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裝飾用的綢緞多為棗紅色或綠色。而“民轎”多為青布小轎,供富紳之家出行使用。還有一種專供小姐貴婦乘坐的“女轎”,裝飾精巧,紅緞作幃,輔以垂纓,顯得小巧華貴,具有濃厚的閨閣氣息。民轎中還有一種“喜轎”,是普通百姓辦婚事時抬新娘用的“花轎”。
然而,在中國古代,朝廷對官轎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因而限制了轎子文化的發(fā)展。北宋王得臣所著的《塵史》中就明確記載,唐代初期,轎子只是皇帝和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沒有資格享用。就連宰相這樣的高官也只能騎馬,不能坐轎。
宋代初期,朝廷對轎子的制作方法進行了改進,對坐轎子的官員級別也有了進一步的明確限制。北宋真宗年間,四朝元老文彥博因年老體弱,被皇帝特許坐轎上朝,這應當是特殊的恩典。另一位身患疾病的老臣司馬光,也被皇帝特許坐轎,但司馬光一再辭謝,不敢接受。不過,由于轎子的好處顯而易見,因而在民間漸漸流行開來,朝廷有關乘轎子的規(guī)定也就形同虛設了。到了北宋末年,開封城里出現(xiàn)了專門出租轎子的店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頒布詔令,要求文武官員只能騎馬,不得坐轎。事實上,當時大多數(shù)官員既不騎馬也不坐轎,而是騎驢。到了景泰年間,朝廷對官員坐轎的限制放寬,官員一個個便開始坐轎出行,騎馬出行的越來越罕見。這一時期,各級官員相互攀比,以致轎子的做工一個比一個精良,裝飾一個比一個豪華,轎子成為官員們撐面子、講排場、耍威風的最佳載體。有資料顯示,明朝著名政治家張居正的轎子內部面積有五十平方米左右,分別設有臥室、客廳和廁所,轎子兩側還有觀景回廊,需要三十二人抬著前行。萬歷年間,張居正回湖北荊州老家奔喪,坐的就是這頂轎子。
由于人力車的興起,轎子被逐漸取代。如今,除了在一些旅游景點的民俗表演中偶爾還能看到花轎外,生活中再也難覓轎子的蹤影,轎子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走進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