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黃河醫(yī)院(300110)黑雋
結直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一種,好發(fā)于直腸與乙狀結腸。我國結腸癌的發(fā)病率較高且呈逐漸增長趨勢,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隨著腹腔鏡的普及應用,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對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術后腸梗阻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為(65.26±2.28)歲;觀察組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26~78歲,平均年齡為(64.26±2.78)歲;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手術類型等方面比較,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觀察組行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行腸道準備,取頭低臀高位,采用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手術期間CO2壓力維持在10~12mmHg,根據(jù)患者的腫瘤位置選擇合適位置穿孔,應用四孔法手術路徑實施手術,術中對是否存在淋巴結、腹腔轉移情況進行判斷[2]。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對周圍淋巴結進行清掃,術后關閉小切口,建立氣腹,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對是否發(fā)生出血現(xiàn)象進行觀察,充分止血后關閉腹腔。若手術過程中腫瘤切除不完全,或者出血腹腔大出血等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時,需在手術過程中及時轉為開腹手術治療[3]。對照組患者術前進行胃腸道準備,術中嚴格按照開腹手術標準實施手術治療且嚴格遵守無菌操作。
附表 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與住院天數(shù)對比()
附表 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與住院天數(shù)對比()
分組 例數(shù)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 住院天數(shù)(d)對照組 32 4.62±0.29 9.65±1.29觀察組 32 3.21±0.78 15.26±1.86 t 8.9657 13.1144 P<0.05 <0.05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shù),同時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腸梗阻的發(fā)生情況。
2.1 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與住院天數(shù)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
2.2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2例患者腸梗阻,腸梗阻發(fā)生率6.25%,對照組患者的術后8例腸梗阻,發(fā)生率25%,觀察組與對照組組間比較X2=4.2667,P<0.05,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是目前結直腸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措施,同時可通過化療、放療、中醫(yī)治療等進行輔助治療,但是術后腸梗阻的發(fā)生率較高,不僅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也會增加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實施結直腸癌手術治療時,會對腸黏膜屏障破壞作用較強,會加速腸道內細菌繁殖,同時在白細胞積聚作用下,加重患者的腸梗阻癥狀。腸梗阻對于患者的危害較大,病情較為兇險,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因此,在結直腸癌手術過程中要對腸梗阻的發(fā)生進行有效預防,若患者術后出現(xiàn)腸梗阻癥狀需立即開展有效治療。術前有效充足的腸道準備,可避免手術過程中腸管切開時對腹腔污染;手術過程中保證無菌原則,施術者要操作熟練,減少腸管暴露時間、術后應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清除腹腔內炎性介質與壞死組織等操作均可有效降低腸梗阻的發(fā)生。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的不斷發(fā)展完善,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治療在臨床中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手術治療效果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效果相同[4],但是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時,可減少腸管暴露空氣中,同時術中出血量少,對于患者的損傷較小,因此,腸道污染較小,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復,同時也可有效降低腸梗阻的發(fā)生率。腹腔鏡手術過程中對于腫瘤切除不充分或者危及患者安全時,主治醫(yī)師需立即中轉為開腹手術進行治療,有效保障手術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應用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治療,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與住院天數(shù)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腸梗阻的發(fā)生率也低于對照組,P<0.05;根據(jù)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后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可有效縮短,降低腸梗阻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相比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而言,應用腹腔鏡結直腸癌術治療可有效縮短術后排氣時間,促使患者早日痊愈出院,同時可有效降低腸梗阻的發(fā)生率,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