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兵 樊文宏
1994年初的一個清晨,趙婷像往常一樣,下了夜班回到宿舍,準備洗漱一番睡覺。這時,收音機里傳來了一條消息:一個山區(qū)里的孩子,為了湊8塊4毛錢的學費,到十幾里外的磚廠去搬磚,摸黑回家的路上墜落山崖。家人趕到時,他早已沒有了呼吸……她當時怔住了,已經(jīng)捧起的洗臉水,從手心里一串串滑落,濺濕了衣襟。
那一夜,她失眠了。閉上眼,孩子那悲慘的一幕就在腦中盤桓,揮之不去,淚水打濕了被角。她想起了小時候發(fā)生的事:她陪著母親帶著生病的妹妹到內(nèi)地治療,人生地不熟,茫然無措,但隨即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有的人幫忙去掛號,有的人幫忙購買生活用品,有的人專門從家里給她們做了可口的飯菜……這些善良的陌生人,讓她們母女倍感溫暖。那時,在她的心中就種下“她也要幫助別人”的種子。
要行動起來!她暗下決心。
1994年8月,在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安排下,她以“一對一結(jié)對子”的方式,資助了第一名貧困山區(qū)失學的孩子——四川大涼山的彝族男孩孟家彬。從小學一年級,一直資助到他高中畢業(yè)。
“那里沒有路,孩子們沒有鞋穿,每天都吃土豆和玉米?!边@是趙婷對大涼山最深的印象。那里的孩子們嚴重缺乏食物和營養(yǎng),很小就開始幫家里干活,上學成為一種奢求,也是他們心中最深的渴望。孟家彬的奶奶第一次見到趙婷時,拿出了家里唯一的一塊臘肉說:“今天我們過年,謝謝你讓我的孫子能上學?!边@位淳樸的老人用最樸實的方式,向趙婷表達著最深切的感激。
寧夏鹽池縣的王玫芳,是趙婷資助時間最長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畢業(yè),整整12年。為了籌足王玫芳上高中的書本費、學雜費、參考資料,趙婷不僅自己傾盡全力捐款,還發(fā)動家人一起捐款。在趙婷的幫助下,王玫芳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從格爾木煉油廠到市中心郵局,步行大約3公里。這3公里,她一走就是整整25年。
這是一條愛心之路。
每個月,她就帶著剛發(fā)的工資和心中的愛,去給那些素昧謀面的孩子寄去30塊錢和一封鼓勵他們好好學習的信。每個月,一筆筆愛心捐款,少至幾十元多至數(shù)千元,源源匯出。她以這種方式,先后資助了5名貧困兒童,讓他們重返校園。2014年,她又資助了3名品學兼優(yōu),卻因家庭貧困面臨失學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藏族孩子。同年,在她的資助下,因貧苦被迫輟學務農(nóng)的四川內(nèi)江資中縣女童黃麗雅,又走進了她夢想的初中課堂。
資助第一個失學孩子時,趙婷工作僅僅兩年,才從學徒工轉(zhuǎn)為正式工,月工資不過400元。那時,每個月30塊錢可能不算多,但對于她卻意味著要節(jié)衣省食。后來,工資增加了,她捐款的數(shù)量也相應增加了,不僅結(jié)對子資助失學兒童,還向中國婦女基金會以及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捐款,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她有兩張銀行卡:一張是工資卡,里面存著上個月的工資;一張是儲蓄卡,里面只有2000元錢,以備急需。她家中的電視機、沙發(fā)十多年一直沒換,在電腦已經(jīng)成為家庭必備品時,她卻舍不得配置一臺電腦,她覺得那過于奢侈。2008年,汶川發(fā)生大地震,她一次就捐出7000元錢,可當時她穿在身上的一件運動服已經(jīng)泛著毛球,是她二姐穿過了送給她的。
對于她捐資助學的做法,周圍的人很不解。有人說她資助失學的孩子是趕時髦,堅持不了多長時間;有人說她這么做是為了吸引眼球,動機不純;有人說她有點傻,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不買化妝品,不買衣服、包包,卻送給那些不相識的人。對于種種誤解,她始終置之不理。
她沒有別人想得那么復雜。她認為只是做了她想做的事。幫助他人,她很快樂。有人問她,你自己生活得也不寬裕,還去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圖啥呀?她說,她圖的是有病的孩子能早點好,困難的孩子能順利完成學業(yè)。有人問她,你這么做究竟值不值?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太值了!如果盡我的微薄之力能換來孩子幸福的笑臉,換來他人生命之花的綻放,換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溫暖,我無怨無悔。”
她幾乎把她的工資收入全部捐出去了,可她覺得還不夠?!俺司杩?,我應該還能做更多的事?!壁w婷如是說。
2007年,趙婷開始無償獻血,每年定期獻血1-2次,十幾年下來共無償獻血3000毫升。2011年8月,她回老家四川休假時,在街頭看到“為14歲以下白血病兒童捐獻骨髓”的活動宣傳,立即在中華骨髓庫留下了資料,成為一名骨髓捐獻志愿者。
2012年4月的一天,趙婷突然接到骨髓捐獻中心打來的電話:“您的血液配型成功,一名7歲的白血病小男孩需要您的捐獻,您愿意嗎?”她當時就蒙了,第一感覺是,真的嗎?不會是騙子吧,她真的有這么幸運嗎?
證實消息確鑿后,充滿喜悅的她又犯了難。一是電話里說,手術最好在7月底8月初進行,可當時7月計劃休假人員的名單里沒有她。二是捐獻骨髓的事,她從未給媽媽說過。雖然捐獻骨髓是救人生命的善舉,但骨髓捐獻畢竟不像獻血那樣方便快捷,畢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要是媽媽不同意怎么辦?
她先找到車間說明情況請求休假,領導給予了支持,班長和同事也主動提出幫她頂班。然而,家里的情況如她所料,一向支持她做好事的媽媽這次卻堅決反對:“萬一你出什么狀況,媽媽怎么辦?媽媽已經(jīng)70歲了,承受不了意外?!蓖赀~的母親,她沉默了。
那段時間,盡管沒再和媽媽說起這事,但還是和骨髓捐獻中心保持著聯(lián)系。通過幾次與骨髓捐獻中心通話了解到,在她之前有一名小伙子和病患小男孩配型成功,但最終又拒絕了捐獻。據(jù)說,在有血緣關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率是萬分之一,而她竟然能配型成功,這就是她和這孩子的緣分。如果她放棄捐獻,小男孩的生命會過早結(jié)束。她如果放棄,就是放棄了讓小男孩活下去的機會。
她要幫助他,她必須幫助他!
她決心已定,就動員家人一起勸說媽媽,并說服媽媽親自來到醫(yī)院了解詳情。在醫(yī)院,當媽媽見到那名7歲的小男孩時,媽媽流著淚默許了。
準備骨髓移植的那個過程,也是最讓她難熬的階段。盡管醫(yī)生保證手術不會有任何問題,她仍然感到害怕。她真的擔心,一旦出了意外,母親會怎樣……可為了讓守候在身邊的媽媽和妹妹放心,她故意和她們大聲說笑,講故事,調(diào)整她們的情緒。
手術前的那個晚上,她最害怕,也最感動。那一夜,她整夜沒睡。一邊擔心手術的事情,一邊看著同事們不斷發(fā)來的鼓勵短信:
“趙姐,你很勇敢。你是我們的榜樣和驕傲?!?/p>
“不要說你害怕了,即使是我們男爺們也會害怕的。不過,咱們付出一點,就能挽救一個孩子的生命。加油!”
“我們?yōu)槟銈兤砀#銈z都會平安的!”
“等待你歸來!”
……她的眼睛一次次濕潤了。這些溫暖的話她一直珍藏著,成為她內(nèi)心深處不竭動力的源泉。
2012年8月6日8時許,手術如期進行,她進入了全麻的狀態(tài)。醫(yī)生的針管扎向她的第七節(jié)脊椎骨縫中,隨即,10克透明的液體從她身體里抽出,又緩緩進入了小男孩的體內(nèi)……
手術后,她一整天都處于昏睡之中。按照慣例,捐贈骨髓者會在半天內(nèi)醒過來,但直到8月7日凌晨4時,她才開始恢復意識。一直守在病床旁的媽媽高興壞了,抱著她的臉蛋親了又親。她感受得到,在她昏迷的那大半天里,媽媽經(jīng)歷了怎樣的煎熬。
一個月后,受捐贈的小男孩漸漸康復。他高興地告訴趙婷:“謝謝你,好心的阿姨。我終于可以去外面看看太陽,看看雨,看看大樹,看看小草了。阿姨,我也能上學了?!碧撊醯乃牭胶⒆诱f出這樣的話,覺得既心酸又幸福,覺得自己付出的所有都是那么值得。如今,這個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走進校園,開始了健康快樂的生活。
25年來,趙婷將愛心源源不斷傳遞,從捐助失學兒童、無償獻血、捐助“母親水窖”、災區(qū)捐款,到2012年無償捐獻骨髓,成功救助一名白血病兒童,再到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后在青海各地宣講和捐款。她的愛心播撒到遙遠貧困的山區(qū),不斷資助上不起學的孩子們。
25年里,她累計捐款34萬余元。
她至今還保存著受資助過的孩子們的來信。
“趙婷姐姐,我收到了您寄來的錢和信。有您的幫助,以后我不會失學了。以后,我一定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用優(yōu)良的成績來報答您……”
“趙婷姐姐,我用您寄來的錢買了一個新書包和文具,我好高興……”
也有很多不認識的人給她寫信,有的向她表達敬意,有的鼓勵她堅持走下去,有的還告訴她自己也向貧困地區(qū)的孩子捐出了第一筆善款……
“小時候,我認為善良是我的本能;長大了,我認為幫助他人是我的義務,也是我的人生態(tài)度。”趙婷說。每當她拆開這些信件時,信中那些真誠的感謝、衷心的祝福都將她包裹得滿滿的。這一切溫暖著她的心、堅定著她的信念,也讓她享受著付出的快樂。
這快樂,讓她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