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庚子賠款“還金還銀”問題新探

      2019-11-04 00:19萬立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9年9期

      關鍵詞:《辛丑條約》第六款,還金還銀,“或”,還本息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9)17-0062-08

      1901年《辛丑條約》第六款為全約重要一款,清政府據(jù)此須向列強賠款450兆兩(即4億5千萬兩)海關銀。為人忽視的是,該款實際上存在翻譯問題,而正是所謂“還金還銀”之爭的癥結所在。與1858年《天津條約》分別以英漢、法漢、俄滿等雙語訂立不同,1901年中國同德奧等11國訂立的《辛丑條約》(International Protocol)以法語、漢語繕就,并以法文作準。①作準文本的統(tǒng)一不意味11國意見上的一致。相反,各國在《辛丑條約》第六款上有較大爭議,并最終反映在該款的文本上。該款規(guī)定中國向11國賠償450兆兩海關銀(史稱庚子賠款)。有論者認為,此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是照一個中國人賠償一兩而得出,②但這種觀點十分牽強,實際上忽略了賠款總額的計算方式。

      關于庚子賠款一事,論者多關注賠款總額、償付方式、付款來源等問題。③王樹槐對庚子賠款的研究十分全面,大篇幅回顧了“還金還銀”之爭的經(jīng)過,并提及第六款中法約文不明的事實,④開列了中外兩方主張還銀還金的理由,但惜未直接點出中法約文的不對等及其原因,亦未給出中方能否還銀的定論。本文意在通過對照《辛丑條約》第六款中法約本和爬梳關于第六款交涉的檔案資料,披露出中法約文的不一致及其形成過程,并最終得出按照約文,賠款是金債不假,但中方仍可主張還銀的結論。

      為便于后文論述,此處將漢約本第六款第甲節(jié)部分內(nèi)容開列如下: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海關銀兩,照市價易為金款,此市價按諸國各金錢之價易金如左:海關銀一兩,即德國三馬克零五五,即奧國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國圓零七四二,即法國三佛郎克五,即英國三先令,即日本一圓四零七,即荷蘭國一弗樂零七九六,即俄國一盧布四一二。俄國盧布,按金平算即十七多理亞四二四。此四百五十兆,按年息四厘正,本由中國分三十九年按后附之表各章清還(附件十三)。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①(文中著重號系筆者所加)

      《辛丑條約》第六款第甲節(jié)規(guī)定首次償息日為1902年7月1日,②但當清廷準備按約載關平銀(即海關銀)數(shù)交付各指定銀行時,各銀行卻在各國政府授意下拒受,轉而提出“還款應按約載關平鎊價折還金鎊”。③這意味著清廷須將賠銀數(shù)兌換為金鎊支付,如果匯率上浮,則關平銀能夠兌換的金鎊數(shù)額會比原先減少,換言之,清廷須付出更多的賠款。兩江總督劉坤一對此表示不解,質疑各國“何得執(zhí)索洋幣”。④

      為對付列強提出的以洋幣形式(還金)償付庚子賠款的要求,清政府試圖提出反制措施。1902年議定商約時,中方憑借總稅務司所擬節(jié)略,提出將進口關稅以金價作為計稅基礎的要求。⑤中方代表呂海寰、盛宣懷于4月25日建議外務部告知各國:“如果諸大國欲將中國債款須以極高之‘金鎊交還,而各國商民應完之稅仍以極低之‘銀兩輸納,究非大公之道……或允改定稅則,即以‘金圓納稅;或允仍以‘海關銀兩交還償款。二者之中,必求一允。”⑥對于中方提出的各國應以金鎊繳納進口稅的要求,英方談判代表馬凱(James Mackay)予以強烈抵制,甚至不惜以中止中英商約談判相威脅。他在6月4日照會呂海寰、盛宣懷時稱,稅則的計價只有以銀價作為基礎,商約談判才可繼續(xù)進行。⑦6月7日,呂海寰、盛宣懷做出讓步,二人照復同意以銀價為基礎繼續(xù)商議稅則。⑧

      那么,庚子賠款究竟應該“賠金”還是“賠銀”,即清廷所欠究竟是白銀還是金鎊?事實上,《辛丑條約》第六款的中法文本存有兩處不一致的情形:前一處涉及賠款究竟系“金債”還是“銀債”的屬性,后一處關涉賠款的支付方式。此二者即是“還金還銀”之爭的癥結所在,并在《辛丑條約》簽訂未滿一年后的中外議定商約過程中迅速暴露出來。

      一、庚子賠款“金債”屬性之確定

      首先須確定的是庚子賠款究竟是“金債”⑨還是“銀債”:如是前者,意味著賠款是變數(shù),一旦匯率變動,白銀數(shù)會跟著變動,各國有理由要求清廷“還金”,但與還本息表仍有沖突,這即是第二處問題所在。反之,這一要求似乎不堪一擊。因為,既然所欠款項是白銀,賠款即是定數(shù),各國就缺乏要求根據(jù)即時匯率“還金”的依據(jù),但事實又不這么簡單(仍有第六款第甲節(jié)后段規(guī)定上的理由)。

      《辛丑條約》漢約本第六款部分規(guī)定: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海關銀兩,照市價易為金款,此市價按諸國各金錢之價易金如左……

      該款法文官本為:

      (a.) Ces quatre cent cinquante millions constituent une dette en or, calculée aux cours du Hai-kouan tael par rapport à la monnaie dor de chaque pays, tels quils sont indiqués ci-après…①

      翻譯過來是“此450兆系金債,據(jù)各國如下銀金匯率計算得來”。

      比對漢約本與法約本可發(fā)現(xiàn),該款有一處關鍵信息存有不對等情形:法文本清晰地定義了賠款的屬性為“金債”,并列出計算最終數(shù)額所依據(jù)的白銀與各國貨幣匯率,表明450兆兩白銀賠款總額是照市價易為“銀款”后的結果;漢約本非但未譯出賠款的“金債”(外幣)屬性,所表述的意思也截然相反。法文官本列出當時的匯率意在說明得出450兆海關銀的計算依據(jù),非如漢約本所述“照市價易為金款”,而實為按市價易為海關銀款。

      根據(jù)英國公使薩道義1901年9月12日致外相蘭斯多恩的報告,《辛丑條約》漢約本正文由各國公使組成的外交團(diplomatic body)譯定,且所有附件漢譯本均由英國使館漢文秘書甘為霖(Charles William Campbell)、日本使館漢文秘書鄭永邦(Tei Nagakuni)和法國使館漢文秘書莫里斯(M. Morrisse)翻譯,②中方未參與條約及其附件的翻譯工作。因此,可以排除中方自身的翻譯錯誤造成對賠款數(shù)額和還金還銀認識的差異。

      其實,這一問題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翻譯上的不對等。中方根據(jù)第六款的錯譯主張賠款是“銀債”,并試圖將之解釋成“以銀折金”的原因在于,《辛丑條約》訂立前關于賠款的交涉過程中,各國多數(shù)時間提出的是450兆兩白銀賠款,但未強調總賠款是由各國匯總索賠款項換算為白銀的結果。1901年5月7日,各國對賠款數(shù)額剛達成一致,外交團首席公使葛絡干便照會中方代表慶親王奕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要求清廷賠償450兆兩白銀。③然而,這件照會并未說明該450兆兩白銀賠款如何計算得出,也未明確匯率變動是否對還款產(chǎn)生影響。清廷對此感到疑惑。5月14日,軍機處電告奕劻、李鴻章:“各使照會,籠統(tǒng)索銀四百五十兆上下,不分年加息,亦不提現(xiàn)銀,其中必有深意?!雹?/p>

      《辛丑條約》議定過程中,各國是完全知曉賠款“金債”屬性的,只是起先并未明確告知中方。

      4月24日,德國公使穆默告知其外交部“各國要求總數(shù)將近六千五百萬英鎊”。⑤5月7日,美國公使柔克義告知國務卿海約翰各國主張的賠款費用共計6250萬英鎊,或450兆兩白銀。⑥俄羅斯代表內(nèi)廷大臣格爾思致信法國公使畢盛,同樣指明該賠款數(shù)額實由各國貨幣換算而來,并匯總為英鎊。⑦

      各國在商定清廷賠款額時曾明確,須各自先計算出擬索賠的數(shù)目,并合計為英鎊后,再向中國政府提出最終的賠償金額。⑧因此,賠償款項并非簡單的450兆兩白銀,而是各國分別以本國貨幣計算索取的賠償數(shù)額,再合計為英鎊的結果,⑨這可能與一戰(zhàn)前英鎊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有關。然而,中方得到的信息卻只是“賠款共索銀四百五十兆兩上下”,①不見該數(shù)的計算過程,致使中方產(chǎn)生要償付的就是“白銀”,賠款就是“銀債”的認識。

      盡管清廷極力要求降低賠款數(shù)額,但無力抗拒各國的威脅,遂于5月26日諭令:“各國賠款共四百五十兆,四厘息。著即照準,以便迅速撤兵?!雹谥蟹街链藭r仍認為所還賠款是白銀,而非金鎊。與此同時,張之洞、劉坤一等督撫也陸續(xù)進言籌款方略,③但均未對賠款的計算方式有過疑問,似乎想當然地認為償付白銀即可。④

      須指出的是,中方代表多少是知曉各國索償是以外幣表示的,但未明確上告朝廷。4月14日,張之洞曾致電各駐外公使:“現(xiàn)議賠款,想有端倪。每國若干,各國總數(shù)若干……”駐日本公使李盛鐸答復:“俄一千八百萬鎊,德一千四百萬鎊,法八百萬鎊,美五百萬鎊,日本六百萬鎊,英四百八十萬鎊,比一百十五萬八千鎊,義、西、奧三國共六百萬鎊?!雹莸珡堉此莆磳⑦@一答復上報朝廷。接下來,在6月3日舉行的賠款支付事宜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payment of indemnities)非正式會議上,薩道義明確提到:“各國政府的索賠是以金鎊(各國貨幣)計算,但為中國全權代表方便起見,索賠數(shù)額已換算為白銀。無需贅言的是,今后各國政府正式向中國主張的索賠款項將以金鎊計算,利息亦以金鎊而非白銀計算。”⑥6月15日,各國在會議上就賠款方式達成一致意見,即中國發(fā)行年息四厘的債券。柔克義致海約翰會議情形函的末尾提到:“告知中國代表的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僅為方便起見;全部索賠款均為金款(all the claims are in gold),并以索賠國貨幣支付?!雹?月3日,各國就賠款問題召開會議,大多數(shù)代表均獲正式指令,堅持賠款應以其本國貨幣表示,但柔克義認為“這無法做到,因為未給予中方賠款的具體細節(jié)或解釋”,而應以固定匯率換算成海關銀向中方提出。⑧

      故此,各國清楚以白銀計算賠款總數(shù)是出于信息傳達的便利,并在最后告知了中方的主要人員。⑨因而條約簽訂后,兩江總督劉坤一承認,第六條甲款載有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似須付給金鎊。⑩及至1902年6月2日,未直接參與和談的呂海寰、盛宣懷也指出:“‘賠款還金,《和約》確已載明,恐難久持?!眥11}

      綜上,450兆兩海關銀賠款實為“金債”,即該數(shù)字僅根據(jù)當時匯率計算而來。再根據(jù)第六款第甲節(jié)后段“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半句,實際應還之數(shù)似應以未來變動中的匯率/市價確定,并兌換為各國貨幣金額賠付。加上《辛丑條約》第十二款規(guī)定該條約的文義“以法文為憑”,{12}這一條對于爭議中的清政府十分不利,所以當中方隨后根據(jù)漢約本將賠款數(shù)額解釋為450兆兩“銀債”時,是缺乏底氣的。

      賠款是否確定為變數(shù)?中方究竟能否依據(jù)條約文本主張還銀?

      二、還銀與還金其實無異

      清廷對賠款的償付十分積極,深懼“愆期失信”。①1901年12月2日,兩江總督劉坤一詢問奕劻、李鴻章:“賠款如系議定銀數(shù),即照數(shù)付銀……然第二條甲款又載有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照此似又須付給金鎊……惟既須付給金鎊,每期究竟付若干鎊數(shù),并未列表頒行……是否即照約表所載平色銀兩,盡數(shù)按期支付,照市易鎊,分還各國,多寡不再過問?”②劉坤一點出了“還金還銀”問題的關鍵:根據(jù)“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半句,清廷似應還付金鎊(外幣),但還本息表只載明了每期應還銀兩數(shù),究竟以孰作準?

      1901年12月4日,軍機處令奕劻等:“向各使及赫德詢明,究竟用金鎊付給,抑或即還銀款?”③28日,赫德回函:“賠款原非銀數(shù),乃系以金核計。新約所載之銀數(shù)四百五十兆兩,不過按當年四月初一日折兌行情算出,若彼時付銀,則可以四百五十兆了結;因不能一舉付清,是以各國即以賠款之金數(shù)作為中國借款,議定分三十九年還本付息,并附交還本息表一件,作為式樣。表內(nèi)所開各數(shù),均系按當時四月初一之行情計算,雖與以后付銀數(shù)目似無甚相懸,然金銀易換行情每日改變,是以三十九年期內(nèi)付銀之數(shù),先后必有稍不同之處?!雹?/p>

      赫德這一回復包含三重信息:其一,賠款由外幣折算為白銀。其二,450兆兩白銀不是定數(shù),而根據(jù)匯率而變動。早在1901年3月25日,赫德在向各國提交關于賠款的節(jié)略中已表明賠款總數(shù)由英鎊折算而來,⑤彼時還未確定償付賠款的方式,因而赫德在這一問題上并未如有學者所說的“訛詐威脅”。⑥其三,附件十三的還本息表僅作為參考,具體數(shù)額根據(jù)即時匯率確定。應當說,前兩點意見比較正確,因為賠款的形式實為“金債”,中方應當根據(jù)“本息用金付給”半句還金,但按還本息表訂明的數(shù)字支付即可。然而,赫德卻將還本息表解釋為“式樣”,主張應根據(jù)金銀易換行情(即時匯率)支付。

      “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一句顯然與還本息表規(guī)定的償付白銀矛盾,應按哪一規(guī)定執(zhí)行?

      先來看中文官本《辛丑條約》第六款第甲節(jié)后段一句:

      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

      法文官本為:

      Le capital et les intérêts seront payables en or ou au taux de change correspondant aux dates des diverses échéances…⑦

      顯然,中法約本均有語意不明的問題。法文官本翻譯過來是“本息應以金鎊支付,或按各付款屆期日匯率支付”,前半句不難理解,但“或按各付款屆期日匯率支付”是指什么?能否理解為漢約本的“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中方是否必須還金?

      劉坤一指出:“此次賠款即照甲字所載,雖有海關銀兩市價易為金款,而金價實已預定載明約內(nèi)……故約、表均照核定應還銀數(shù)平色開載約中。既已定有金價,并以照價核明應還銀數(shù)載于約內(nèi),照約載銀數(shù)平色歸還,即與還金無異?!雹佟盎虬磻€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半句系屬變通,可不理會。②盛宣懷也認為,“各國今日欲定為金款者在此,然附件十三所列之表數(shù)均系銀數(shù),中國不能不爭為銀款者在此……當定表時,核明中國每年可還者只有此數(shù)”。③可見,這里涉及如何理解“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之“或”字。

      1902年3月31日,劉坤一上奏言:“蓋‘或字本系兩可之詞,極言如不照約載各國金錢市價算還,或即照當日市價易金付還。按此而論,如照約載各國市價算還,即系關平四百五十兆之數(shù),故表與約均載明應還銀數(shù)也?!雹茉趧⑹峡磥?,“或”字表示中方可選也可不選根據(jù)付款時匯率兌換金鎊償付,若銀價下跌,中方自可按照還本息表載明白銀數(shù)還款,所支付的金額顯然相比按照“或”字后半句支付的少,而無需彌補鎊虧。⑤張之洞也指出第六款甲字下“既有兩項辦法,且以‘或字分別之……一用銀還,一用金還,兩存其說”,而不得統(tǒng)解釋為“以銀折金”。⑥1902年6月21日,伍廷芳致電盛宣懷稱:“或按還銀日期易金者,顯系聽中國之便……美廷亦謂,照約載金價核算還銀……是此項賠款照約載全[金]價核算,即四百五十兆海關銀數(shù),照約銀數(shù)付還,亦即與用金付給無異,皆確鑿可據(jù)。”⑦

      盡管劉、張、伍三人的意見并非列強暫時應允還銀的主要原因,但其牢牢把握住了問題的核心——漢文本中“或”字的解釋。就“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一句文義而言,前后半句提供了兩種支付形式:一是以“金鎊”支付。銀金匯率即為條約規(guī)定的匯率,與還本息表并不沖突,清廷按表支付即可,無異于還金,至多再按當時的匯率換算為外幣即可;二是按支付時的銀金匯率將白銀換算為外幣支付。正如伍廷芳所言:“約載賠款海關銀四百五十兆兩,《本息表》亦言銀數(shù),原無疑義……照字面解,‘用金二字,似是金錢”,但“分年照表還銀,正是按照去年西四月一號金價核算,即與用金無異”。⑧

      應當說,第二種支付方式才是各國將賠款定為“金債”的本意,即只有讓清廷按支付時的匯率賠款,“金債”的定性才有意義。然而,賠款又不因“金債”的屬性而一定是變數(shù):根據(jù)“本息用金付給”和還本息表,中方當有還銀的理由。在此意義上,賠款實際上又為定數(shù)。

      實際上,根據(jù)由羅馬法“疑義利益解釋原則”(doctrine of contra proferentem)發(fā)展而來的“有利解釋”原則,中方主張還銀當有法理上的依據(jù)。該原則最早出現(xiàn)在古羅馬法學著作《學說匯纂》(Digest)中,⑨并得到英美法的確認:“當合同內(nèi)容有兩種以上含義時,應對起草者作不利解釋”;⑩就庚子賠款而言,賠款的總額、支付方式、攤還期限均由列強最終確定,中方幾乎沒有商改的機會。因而,當起草者(列強)擬定的條款存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時(定數(shù)或變數(shù)),自應采用有利于非起草者(清廷)的結論。

      還值得討論的是,各國將賠款定性為“金債”的苦心竟被一“或”字消解,不免使人疑惑與還本息表沖突的“或”字一句究竟是怎么來的?

      三、問題重重的“或”字和還本息表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發(fā)現(xiàn),外交團先后在1901年8月2日和8月12日擬定草約,“或”字均未出現(xiàn)其中。8月2日草約原由薩道義草擬,后提交各國審議。①

      8月2日和8月12日的法文草約第六款分別為:

      Le capital et les intérêts seront payables en monnaies dor et aux taux de change correspondant aux dates ties diverses échéances commo il sera dit plus loin.(本息以屆期日匯率用金支付)

      Le capital et les intérêts seront payables en or ou aux taux de change correspondant aux dates des diverses échéances.②(本息用金支付,或以屆期日匯率支付)

      8月2日的草約中,付款方式是“本息以屆期日匯率用金支付”,與8月12日修正的草約和9月7日正式簽訂的版本明顯不同。8月2日草約一經(jīng)擬定,各國組成的賠償委員會同日召開會議決定略去(omit)開列的銀金匯率表,但未添入“或”一字。③如此,該款便未提供兩種償付方式,清廷就必須按支付時銀金匯率還金。

      然而,賠償委員會于8月12日重新草擬第六款后,“或”字突然出現(xiàn)。根據(jù)現(xiàn)存檔案,8月2日至12日期間,各國未就償付方式有過商議,但賠償委員會對外匯所知甚少,意大利公使曾言或調派羅馬銀行專家從旁協(xié)助。④1902年6月23日,劉坤一電告外務部稱“用金及或字兩語,本藏有毛病……尤甚傳聞,當時出義使⑤之謀,致貽此累。若能找清一句,即免流弊”。⑥事實究竟如何尚未可知。但可確定的是,各國原初規(guī)定的付款方式是“本息以屆期日匯率用金支付”,即本可避免“或”字導致的爭議。無論如何,按照“或”字的本意理解,中方當然可選擇按還本息表所列的每期應攤還的白銀數(shù)償付賠款,這即是中方提出還銀的另一重要原因。

      還有疑問的是,還本息表與第六款的沖突是什么造成的?無論是否有“或”字,都無法解釋還本息表只列白銀。各國在商議時其實曾考慮過這一問題。8月2日的草約第六款第四項規(guī)定:“每一付款日前三個月,應通知中國政府償還債務所需的海關兩數(shù)額。這一計算將基于還本息表確定的付款數(shù)額,且考慮1901年4月1日銀金匯率與不同付款日期間的差額。每一付款日的匯率將通過上一季度銀金匯率的平均值確定。”⑦顯然,若第六款載明此段,一切關于還金還銀的爭議均無從產(chǎn)生。然而,8月2日的會議上,各國一致同意略去“這一計算將基于還本息表確定的付款金額,且考慮1901年4月1日銀金匯率與不同付款日期間的差額”一句,薩道義甚至同意略去“每一付款日的匯率將通過上一季度銀金匯率的平均值確定”一句,⑧使問題驟然不明起來。8月8日,薩道義致信蘭斯多恩提出修改意見,將這一款改為“付款到期前,董事會應通知中國政府購買金鎊的大致白銀數(shù)額以償付債務”,同時又認為“應略去該款”。⑨8月9日,蘭斯多恩同意薩道義的修改,但也要求將該段全部略去。①因此,8月12日草約和正式簽訂的版本中均無此款。盡管如此,“略去”并非“刪除”,似乎只是各國已認為應如此償付還款而不贅述該款而已,但已經(jīng)造成含混不清的事實。

      總之,第六款的兩處問題均由外交團自身造成,致使在償付時爭論不休。中方根據(jù)“本息用金付給”半句按附件十三還本息表支付白銀即可(至多再以約定的匯率兌換為金鎊),且賠款“金債”的屬性無法得出中方應根據(jù)付款時匯率還金的結論;“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一句與還本息表存有沖突,中方可任意選擇償付方式。

      四、余語——絕不坦誠的列強

      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的多個中外不平等條約多載有賠款的規(guī)定,但1901年《辛丑條約》條約之殘酷,影響之深遠,超乎先前所有的類似條款。先前多數(shù)條約均指明了賠款的貨幣單位,也未規(guī)定利息計算等問題。例如,《南京條約》第七款要求清廷共賠償2100萬兩銀元,分4年支付。該賠款是一定數(shù),不計算利息,也不因匯率變動而產(chǎn)生“還金還銀”等問題。②此外,《南京條約》第七款中的2100萬銀元(Twenty-one Millions of Dollars)中的Dollars原先譯為“銀兩”,后在中方的要求下改為“洋銀”,從而少支付了600余萬兩。③

      相反,《辛丑條約》第六款的450兆兩既是變數(shù),又是定數(shù)。根據(jù)賠款“金債”的性質和“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半句,清廷確應按即時匯率還金;但中方仍可主張按照“本息用金付給”半句和還本息表還銀即可。這一問題的產(chǎn)生實際上與該款的起草過程和翻譯是分不開的。慈禧太后在列強未將其列入“禍首”后便喜出望外,“應即照允”列強所有要求,④迫不及待地要與各國簽訂條約,⑤自無暇顧及條約文本及其翻譯事宜。

      重要的是,列強多少知曉中方有權還銀后,仍欲壑難平、厲聲恫嚇,毫不坦誠以告事實真相。在中方獲得強勢證據(jù),足以證明有權根據(jù)“本息用金付給”還銀時,各國至多只是暫時妥協(xié)。駐美公使伍廷芳曾在柔克義的協(xié)助下,查閱了1902年7月27日葛絡干給奕劻、李鴻章的照會和7月26日薩道義給外相蘭斯多恩的報告,并獲得柔克義對還銀的支持。劉坤一遂令駐日公使蔡鈞、駐英公使張德彝將“從前領銜葛使照會及英國藍皮書薩使之言詳悉見告”。⑥英國最終同意清廷于1902—1910年付銀,但1904年7月26日,除美國外的辛丑議和參與國代表,復提將1902—1904年間因還銀造成的差額悉數(shù)補還。清廷經(jīng)不住恫嚇,僅“鎊虧”一項即償付各國總數(shù)800萬關平銀。⑦其實,按照“或”字前半句解釋賠款支付方式,中方完全有提出還銀的理由,而根本無需彌補所謂的虧欠。正如駐英公使張德彝曾言:“約文洋漢均未明晰,彼此皆不肯自認誤會”,致生多番辯論,各國至多在內(nèi)心承認約文文義欠明,但絕不肯向中國坦誠此點。⑧

      【作者簡介】萬立,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法律交流史、法律翻譯、翻譯史。

      【責任編輯:王湉湉】

      宣城市| 宕昌县| 水城县| 拉萨市| 明星| 柳河县| 定襄县| 容城县| 富蕴县| 陆丰市| 洛南县| 民勤县| 明光市| 彰化县| 稻城县| 正定县| 吉林市| 永春县| 杂多县| 三亚市| 洛隆县| 保亭| 金门县| 吉林市| 无棣县| 咸阳市| 黄大仙区| 塘沽区| 广汉市| 甘肃省| 宁明县| 潮安县| 湄潭县| 余庆县| 徐水县| 红桥区| 漾濞| 西安市| 南康市| 灵山县| 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