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學家談高中歷史教材

      2019-11-04 00:19劉芳芳張帆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9年9期
      關鍵詞:教參張帆史料

      劉芳芳 張帆

      張帆,男,1967年生。1992年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F(xiàn)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授,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部編高中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主編。從事中國古代史、元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簡史》、《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元代文化史》(合著)、《中國歷史·元明清卷》(合著)、《元典章》(合作點校)等。曾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并兩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所編教材《中國古代簡史》獲北京市教委頒發(fā)的“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稱號。

      劉芳芳:您認為新教材在體例編寫、文字表述上有哪些特點?使用者需要注意哪些地方?作為中國古代史的撰稿人,請您給介紹一下。

      張帆:這次教材體例編寫的特點,主要是回歸按時間敘事的通史模式。早先高中教材都是按時序來敘事的,先學中國史后學世界史,在中國史和世界史內部根據時序先后進行編寫。現(xiàn)在正在用的這版教材,因為編排模塊化、內容專題化,從多個維度呈現(xiàn)了歷史的發(fā)展軌跡,但是內容上跳躍性略大,同時對歷史發(fā)展線索的呈現(xiàn)也不夠清晰,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因此新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又恢復到原來的時序敘事模式。其實這不是什么新的特點,早先一直都是這樣編寫的。

      新教材文字表述方面的特點,主要是盡量簡明扼要,同時表述中盡量避免摻雜個人傾向和感情色彩,基本上都是傳統(tǒng)教材的特點,只不過課時更加壓縮?!吨型鈿v史綱要》上下兩冊要在一年之內講完,第一學期就要講完中國史,容量還是非常大的。如果非要說有特點的話,就是知識密度大。最終版教材比我們最初寫的內容要多,最初有一些想不寫或者是一筆帶過的內容,后來根據征求意見和上級審查要求,有些東西還是加上了。內容相對較多,輔欄內容也不少,同時教材還要兼顧框架的完整,要求面面俱到,所以這版教材的主要特點就是內容多。

      這樣肯定會給高中教學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老師們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的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新提煉組合,關注課標和教材的重點,非重點內容可以讓學生課下閱讀,有問題再向老師提問,這樣也許會好一點。

      劉芳芳:從您編寫高校教材與中學教材的經驗來看,二者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是什么?

      張帆:首先說聯(lián)系。我編寫過高校教材《中國古代簡史》,現(xiàn)在又參與編寫高中教材中國古代史部分,二者關注的對象是一樣的,對中國古代史的界定都是從遠古時期到1840年。中國古代的王朝實際應該到1912年才結束,但是傳統(tǒng)的歷史體系就是將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作為分界線,晚清不算古代史而算近代史。我寫的大學教材和高中教材都是寫到鴉片戰(zhàn)爭,所以說關注對象都是一樣的。

      再說區(qū)別。高校教材涉及內容比較多,寫作起來相對比較自由,整體框架可以由編者自己設計決定,也沒有必須提前參照的“核心素養(yǎng)”或者《課程標準》,內容會豐富一些,學術性比較強,編寫者的自由度比較大。但是高中教材就不同了,篇幅非常有限,必須高度概括和提煉,突出重點,另外在表達上也不能太隨意,要考慮到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要與國家政策、方針相一致,編者不能完全根據自己學術上的見解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我想這就是兩者的主要區(qū)別。

      劉芳芳:史學研究一直強調要有穩(wěn)固的史料基礎,中學歷史教師目前的一個狀況也是無史料不教學,您作為核心編寫人員,在歷史教材編寫中是如何運用史料的?您覺得無史料不教學這個原則適用于中學歷史教學嗎?

      張帆:重視史料非常好。北大歷史學系的教學,特別重視史料的閱讀和理解。講課時往往老師說了半天,不如用一段史料更能讓學生快速理解問題。通過古人一段概括性或者舉例式的表述,學生的體會和領悟會比老師用現(xiàn)代漢語講的效果更好。從史料出發(fā)這個原則,大學和中學教學有共通之處,但也還是有區(qū)別的。

      大學教學里使用史料,通常是要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比較和綜合分析。史料記載各有側重,有時還彼此矛盾,通過不同史料的參照對比,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相對全面的認識。另外,大學教學對史料往往可以持批判態(tài)度,因為史料都帶有執(zhí)筆者的立場和背景等主觀色彩。而高中教材對史料的運用,還到不了這樣的程度。首先,史料在教材里面只起輔助作用,基本上是用史料來輔助說明一個問題。按照課標和教材設定好框架,以編寫者的文字敘述為主,偶爾插入一兩條史料,基本上滿足于讓學生把材料大致看懂,不太要求深入分析,也不要求批判,目前高中教材就是這樣一個尺度。其次,教材編寫過程中,編寫者對史料的使用也有不同看法。我個人認為高中教材里面的史料應該稍長一點,如果太簡單,恐怕起不到史料應有的作用,因為史料都是有具體語境和內在邏輯的。但是其他編寫者大都覺得史料太長有點兒喧賓奪主,而且教材本身也有篇幅限制,因此史料不宜太長。最終我選的很多史料都進行了刪減,刪減之后剩下部分能夠傳遞的信息,可能和最初設想已經不完全相符了。再次,我一開始在課文里對史料加了注釋,希望讓高中生憑借高中古漢語水平,不需要老師講解,也基本可以看懂史料。但是教材前后需要協(xié)調,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世界史的史料都沒有那么多的注釋,而中國古代史的史料牽扯到大量人名、地名、典故、制度等專有名詞,不注就不知道在說什么,所以注釋比較多。如果教材前面有很多頁下注,翻到后面沒有那么多的頁下注,就會看著不太協(xié)調,所以后來就把注釋刪了,只有個別地方保留。刪了注釋以后,學生自己恐怕就看不懂了,必須要由老師指導才可以看懂。現(xiàn)在已經把注釋都寫入教參,老師可以看到。

      另外,我個人認為以史料為基礎進行教學,對高中生來說還有點早。尤其不同高中學生的基礎差別很大,基礎比較好的高中可以適當加大史料的分量,上課多講一些史料。但是主要以史料為基礎進行教學,對絕大多數中學來說還有難度,這種教學方法要基于具體情況進行考慮。

      劉芳芳:依據現(xiàn)在教材的編寫體例,中學教師如何運用史料配合教材開展教學呢?教師選擇史料時要注意什么呢?

      張帆:教師選的史料是要服務于教材的,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補充和解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但是可用的史料相對有限,所以我覺得教師還是應該以講教材為主,講史料為輔。教師選擇史料應當注意下列因素:第一,史料一定要服務于課文。有一些史料很有意思,學生也會愛看,但是內容與課文無關,這樣的史料就不適合選用。第二,史料難度不能太大,假如史料里全是專有名詞,諸如人名、地名、族名、制度、典故,等等,每一句都需要注釋學生才能看懂,需要不停地看注釋,閱讀或者講解起來就比較費力。所以應該選難度不太大、攔路虎相對較少的史料,這樣是比較理想的。第三,史料覆蓋面要相對寬一些。古代史書里的史料大部分都是講具體的事情,有具體的背景和語境,但是高中教學更需要那種宏觀覆蓋式的史料,站在比較高的高度來概括、討論、綜述歷史現(xiàn)象、歷史線索或歷史問題的史料。要找到這樣的材料——既有道理、分析得好、難度還不太大、同時和課文有關聯(lián),這些因素都滿足很不容易。如果這套教材能夠長期穩(wěn)定使用的話,教育部可以考慮針對教材專門編一部參考資料,即史料選編。大學歷史教學有這樣的參考資料,高中也可以編寫,看將來有沒有條件落實這個事情。

      劉芳芳:您認為中學生通過教材能否真正理解古代的歷史?

      張帆:這個理解就有不同的程度了。我覺得中學生通過教材至少可以理解或者說是了解古代歷史的框架和基本線索,一般來說僅此而已。因為歷史是有復雜性的,對此,我覺得高中生還不容易理解,特別是通過《綱要》這樣篇幅有限的教材就更不容易理解。假如說能看一點課外書,也許對歷史的復雜性會有所認識,但是光看教材恐怕很難,教材限于篇幅和其他一些原因,對歷史的表述是比較簡單化的。

      劉芳芳:教材編寫時,每一課、每一單元是否都有一個中心,怎樣尋找或確定這個中心?如何確定課與課之間的聯(lián)系?

      張帆:我的理解是,假如說有中心,這個中心通常就是單元和課的標題。每個單元、每一課基本都是圍繞定好的題目來撰寫。每一課要寫什么,往往會有三四個點。這里面哪個是重點呢?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不一定有。有的時候每課幾個子目是比較均衡的,從不同方面反映本課內容,有時各子目間也會有側重。一般情況下,單元和課中心就是標題。

      課與課的聯(lián)系,基本是按照歷史時期分單元構成,單元下每課時按時序和專題相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在歷史時序的基礎上,按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先后次序來編寫。

      劉芳芳: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編寫比較精煉,講課應如何運用教材?您同時也參與了教參的編寫,教師在使用時應該做哪些準備,有哪些參考書可以推薦給一線老師。

      張帆: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在備課時多看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書籍或論文,在此基礎上再把教材內容按自己的理解進行變通或整合,課堂上靈活把握,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什么方面多講,什么方面少講,什么時候提供材料讓學生自主學習。

      我自己編寫的教材章節(jié),與其對應的教參也是在人教社設計好的框架下由我編寫的。由于時間比較緊張,有些地方編的比較粗糙,但是總的來說還是對教材內容做了更深入的闡述和解釋,包括教材的邏輯性,為什么這個課寫這幾目,這幾目之間是什么關系、哪個地方是重點和難點,都在教參里面寫出來了。同時還增加了一些史料,原有和新加的史料都有注釋。還有,對于教材沒有涉及、但是教師上課時可能會講到的問題也做了一點延伸。因為有些內容,從邏輯上來說教材應該寫一點,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最終并未呈現(xiàn),這樣的內容在教參里就有補充。另外,有些重要名詞教材里不可能專門展開,在教參里就會有比較詳細的解釋;某些具體的學術觀點和學術爭論,在教參里也作了一些交代,老師們看了的話對備課或許會有直接的幫助。當然教參也存在篇幅限制,無法呈現(xiàn)過多內容。為了適當彌補這一缺陷,每節(jié)課的教參都開列了一些相關的參考書,老師們可以作為參考。

      中學教參我是第一次編寫,不知道我寫的東西老師們是否會覺得好用。而且教參編寫時間比較緊張,編寫者各寫各的,可能每個人對教參的了解都不完全一樣,因此也會各有側重。當然,這也可以體現(xiàn)教材編寫者不同的學術風格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們的前提都是服務教材,服務教師,服務課堂,也可能以后還會修改,但何時修改就要看情況了。

      劉芳芳:編教材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編史,您認為教材這部歷史有什么特點?歷史教材的“教材語言”與“學術語言”有什么聯(lián)系?

      張帆:教材這部歷史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教材文字表述簡明扼要、盡量客觀,用中性語言表述,沒有個人風格。說它是史也可以,但是太簡單了,把歷史大幅度地簡單化,是一個只有框架基本沒有血肉的史,實際上準確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綱,血肉的東西由于客觀原因沒有辦法充分展開。

      跟學術語言比較,教材語言當然比學術語言好懂,因為學術語言有時候會有大量更抽象、更復雜的表述。教材語言我們已經注意讓它不能太難懂,不能太復雜,要符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雖然已經盡量控制了,但也不見得完全做到。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本來就多,限于篇幅,要盡量把事情完整地寫出來,做到這一點其實很困難。而且在表述歷史事件時,遣詞造句不可避免地會有傾向性,所以在很多地方,最后沒必要再加一段描述影響或者意義的表述。一般學術著作中,帶有感情色彩評價的東西是不多的,中國古代史教材中評價性的結論表述也不算多。我認為古代史可以不需要這些東西,特別是對高中生而言,本來篇幅有限,還要專門花費文字告訴學生一個結論、一種意見,而且這個意見必須接受,不同意我的意見就不對,就不及格,我認為這樣不可取。

      劉芳芳:現(xiàn)在討論得比較熱烈的一個教學方法叫議題式教學,您認為議題式教學是否可行?

      張帆:這個因為我自己沒有中學教學經驗,臨時在網上搜了一下議題式教學,看起來還不錯,應該是可行,但是這也要取決于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果教師在這方面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而且有比較多的投入,同時這個議題選的比較有意思,學生的素質和興趣也都不錯的話,我認為可以搞好。如果老師準備不充分,或者是選擇的議題不容易引起大家的深度思考,這樣就不容易搞好,這個要視情況而定。議題式教學不能一刀切,因為各個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知識儲備、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點等方面的差別還是挺大的。大學要做這樣的教學,學生也必須在下面花大量時間閱讀書籍,查閱資料,了解相關的學術見解并且明白它的邏輯,然后才能展開討論,不能空對空地討論。議題式教學如果在中學使用的話,也不能每一節(jié)課都用,可以在學期中穿插進行。議題式教學還有一個問題,是它可能會影響學生對課程整體脈絡的了解,比如說一節(jié)課選一個議題進行教學,這節(jié)課里如果存在這個議題覆蓋不了的內容,這些內容大家就容易忽略了??傊绻捎眠@種方式進行教學的話,前期的準備和設計非常重要。

      劉芳芳:近年來有學者提出“讓中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去思考”的觀點,您怎樣看這一觀點?

      張帆:高中生如果只是滿足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的話,做到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這對他們要求太高了。按照學業(yè)質量水平2的要求,高中階段學習歷史的目的主要是簡單了解歷史線索和框架,知道朝代的興衰、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并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一些思考和認識,這就可以了。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還是挺難的,有時歷史學家也會越思考越糊涂,因為越深入到一些事情里面去,越會發(fā)現(xiàn)這些事情的復雜性,很難對歷史事件做簡單的描述或者評判。而且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必然是思考一件事情就會牽出另外一件事,無窮無盡牽出很多復雜的聯(lián)系,這是高中生難以駕馭的。我覺得中學生可以往這方面努力,盡量避免那種簡單化的、直線式的、二元對立式的思考模式,要明白歷史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很多時候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以及歷史變化的原因都不是用簡單標簽可以概括的,它經常是不同東西混雜在一起,這種復雜性決定了從不同角度會看到不同的面貌,得出不同的評判結果。不同的角度和維度、不同的歷史視野和人生閱歷都會讓你對某件事情得出不同的看法。對這些東西,中學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讓他像歷史學家那樣深入思考,一般也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那已經是專業(yè)方面的要求了。所以這個提法只能說是一個方向,是一個遠期目標。我們國家對公民普及文化素質的要求就是大概了解本國歷史、人類歷史,并不一定要求他對歷史進行深度思考。中學教育屬于普及教育,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要求我想也一樣,當然,高中生如果把歷史作為選考科目的話,按照學業(yè)質量水平4的要求,能夠稍微明了一點歷史的復雜性就更好了。

      劉芳芳:如果有中學生今后想從事與歷史相關的學習和研究,想要在中學時代培養(yǎng)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的素養(yǎng),您認為除了知識外,還要培養(yǎng)哪些能力呢?

      張帆:除了掌握歷史知識外,首先,需要有一些理論和方法的訓練。社會科學發(fā)展到現(xiàn)代,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都有一些看待問題的視角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此要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需要一些人生經驗,也就是社會閱歷。歷史無非就是過去社會的發(fā)展情況,你對現(xiàn)實的了解越深入,對歷史的理解也就越深入。假如說你對當今社會的東西都不太了解,完全鉆到歷史里面去研究,那樣你對歷史的理解也不會太深入。但人生閱歷對高中生來說是不可能充分具備的,只能慢慢經歷、慢慢積累。第三,最好再具備一些交叉學科的知識。比如說社會學——可能讓中學生來學習這些還太早——不過如果想要研究歷史現(xiàn)象,有一些社會學知識基礎的話會很有用。社會學對社會現(xiàn)象、社會階層、社會沖突、社會結構的分析理論對研究歷史是很有幫助的。再比如要研究歷史上的經濟生活、物質生活,經濟學理論就很重要;要研究政治斗爭和政治制度,那么政治學的基礎就很重要。這些對中學生來說現(xiàn)在大都是做不到的。如果以后想從事歷史研究的話,這些理論工具和方法都很重要。總的來說,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是很困難的。

      劉芳芳:學好歷史對認識和理解現(xiàn)實社會有很大的幫助,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在專業(yè)選擇時會考慮歷史學專業(yè),作為北大歷史學系主任,您談談北大歷史學系在選拔人才上更看重學生的哪些潛質和素養(yǎng)呢?

      張帆:首先,學生要有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要愿意學習歷史學專業(yè)。因為進入到高校學習,要投入專業(yè)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大,而且將來有可能要從事歷史教學和科研及其相關工作,甚至有可能做一輩子,如果沒有熱愛或者興趣是做不好的。第二,學習歷史除了興趣和熱情外還要有耐心,需要長期的積淀。一般來說歷史學做出來成就的年紀都不會太輕,歷史學家通常都是年齡越大,學識越高。一方面隨著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對歷史的認識會越透徹,另一方面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積累的東西越來越深厚,對歷史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也會提升,因此耐心是必需的。第三,語言的基礎也很重要,無論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只看漢語的史料和學術著作是遠遠不夠的,外文材料、少數民族文字材料,以及海外研究成果都需要大量涉及,如果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會很有幫助。第四,要有問題意識,要有歷史眼光和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同樣一些材料,其他人可能讀了就過去了,但你看了以后發(fā)現(xiàn)這里面有問題可以深入研究,這個就非常好。當然這些具體素養(yǎng)不是說暫時沒有就永遠沒有,是可以通過學習慢慢培養(yǎng)和提高的,因此對歷史學的興趣和熱情,不追求短期成果,具備耐心鉆研的精神還是最重要的。

      劉芳芳:中學教學應如何平衡教材研究與學術研究?您對中學歷史教師和課堂教學有什么期望?

      張帆:中學的教學任務還是要以教材為本。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某些學術新觀點教師最好及時掌握,但是教材內容畢竟有限,有很多學術的發(fā)展、研究的進步和教材沒有直接關系,我覺得對中學老師來說應該將之放在次要的位置。教師為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養(yǎng)可以關心,但是就做好中學教學來說,還是以教材的這個框架為基礎去延伸比較好。

      我希望通過中學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當然這個挺難的。一方面,目前新編歷史教材的可讀性,跟大家的期望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今后可能要通過反復修訂加以改進。另一方面,僅僅通過閱讀教材,并不容易培養(yǎng)出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這個時候就要依賴歷史教師的教學了,歷史是有意思的,而不是枯燥的,歷史是復雜的,不是那么簡單的,這是歷史教學中應該爭取讓學生明白的問題。而具體教學中的教學藝術,還需要教師自己研究和把握。

      劉芳芳:謝謝張老師,您的見解非常獨到,感謝您接受訪談。

      【作者簡介】劉芳芳,中學高級教師,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師。

      張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

      猜你喜歡
      教參張帆史料
      走馬史料贈故里 川渝民間文藝添新篇
      可疑的家訪
      他只是被蜇了一下
      來去無蹤影
      開發(fā)出自己的實用教參
      神秘的教參
      狡猾的串供
      史料教學討論征文
      史料教學討論征文
      教師、教參、教學之辯證分析
      和政县| 镶黄旗| 雅安市| 汶上县| 高台县| 栾城县| 安溪县| 黑水县| 平邑县| 曲靖市| 法库县| 商城县| 镇宁| 清水县| 游戏| 南木林县| 孟村| 日土县| 金乡县| 黔南| 湛江市| 开鲁县| 石首市| 靖西县| 老河口市| 鄂温| 临汾市| 铜梁县| 略阳县| 鱼台县| 孟津县| 古浪县| 乐清市| 茶陵县| 平顶山市| 双辽市| 奎屯市| 和硕县| 张家港市| 扎赉特旗| 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