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曜岐
阿城的《棋王》是上世紀80年代轟動一時的小說,也被節(jié)選入粵教版的語文教材里,成為每年老師和學生們討論不盡的話題。學生們對此感興趣,主要是因為故事離奇,至于如何評價其中的主角王一生,倒有多半學生感到茫然,說不清此人到底是“聰明”還是“傻”。我之所以深入研究本文,不光是為了給學生們解惑,更是從“棋王”王一生的棋道中深刻感悟到做人的真諦,當然也包括語文教學的真諦。
棋王入道的故事,并不是作者臨時的杜撰,這是和幾千年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很多學者也都注意到它和道家尤其是莊子的文章多有神似之處,比如《莊子》中的“庖丁解?!薄拜啽忭捷啞薄柏E承蜩”等故事也講到類似的入道體驗,只是《棋王》的故事更加完整生動而易為世俗所知。因此,拿棋王的故事反觀自身,實則也是把自己放到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進行一次觀照和洗禮,希望借此學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1.學習棋王的專一精神,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技能
專業(yè)技能的提高,來源于專注的學習。王一生心無雜念,一心癡迷象棋,才取得最終的輝煌戰(zhàn)績。教師們也都清楚凡是上課不專心的孩子,很難把功課學好,再聰明也不行。我們教師面臨的問題是:現(xiàn)在教書所用到的知識,很多是跟上學時學到的知識脫節(jié)的;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舊的知識又往往不夠用。所以現(xiàn)在全社會都在講“繼續(xù)教育”“終生學習”??谔柺怯辛?,政策也有了,但大家就是難以深入進去,往往淪為形式主義。問題的癥結(jié)在哪里?我認為就在于專一精神不夠。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教師認清現(xiàn)實,以“不學習進步終將被淘汰”的緊迫感,督促自己盡可能減少生活中的雜務和雜念,留一些清靜的時間給自己學習充電,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上級行政部門在監(jiān)管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學習時,也要考慮一下時間成本和學習條件,如果只是強制性地要求教師不斷增加工作量,甚至經(jīng)常占用周末來進行強化培訓,那就與清靜專一的學習狀態(tài)恰好相反,如何能有實效?
2.學習棋王的淡泊情懷,提高教師的職業(yè)操守
教師職業(yè)操守,又叫師德,現(xiàn)在不僅是教師自身必備的素養(yǎng),而且社會各界對此要求也越來越高,不斷有各種級別的政策和法規(guī)出臺。然而一切外在的壓力,都無助于從根本上提升德行修養(yǎng)?!暗抡叩靡病?,真正意義上的“德”是指自然之理內(nèi)化于人性而后形成的狀態(tài)。它不是向外求的,而是返歸本心后自然可以在心中找到的本有的光明。有了這樣的狀態(tài)之后,再去應對世間各種事務,心中的善意就會自然流露,所謂的仁愛、無私、誠信等各種美德便不難做到。像王一生這樣的人,并沒有受到深厚的家庭教育和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而在下棋時表現(xiàn)出來的美德從何而來?只能從淡泊寡欲的天性中來??梢姡灰o人提供回歸天性的機會,就有可能激發(fā)出各種美德。我們在努力培養(yǎng)自身德行的時候,要多去反觀內(nèi)心,少去向外做徒勞的事情,畢竟看起來很像“有德”的樣子,并不是真正的有德,那仍然是功利主義而已。
3.學習棋王的忘我境界,提高教師的生命價值
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煩惱,比如為成績不達標而愁、為作文批不完而憂、為學生不重視語文而憤、為年年重復教學而煩,甚至有的人因此另覓它途。其實,圍墻之外,還是圍墻。如果短短一生浪費在一次次的放棄和自尋煩惱中,豈不可惜?那王一生平時看似呆呆的,其實是興趣專一,除了下棋,對別的事情一概不放在心上。比賽的時候,由于面對九個對手,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拋開一切的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賽中去,最終達到物我兩忘。教師也一樣,只要專心于教育一途,心無雜念地投入到每一件具體的工作中去,教書自適,忘懷得失,當心境愈來愈純粹的時候,誰說不能做一次得道高人?當我們能忘我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的時候,你會獲得來自生命最深處的快樂,這就是“樂之”。這種快樂,不是功利主義得到滿足的喜悅,而是生命本身的味道。
參照棋王的標準,教師的三重境界也可以稱為“師藝”“師品”“師道”。只要像王一生一樣達到了“忘我”的狀態(tài),前二者可以不學而得。試想,如果有了極度專注忘我的心境,還愁不能在專業(yè)技能上有所突破?如果已經(jīng)忘我了,還會每天去計較榮辱得失,以至于做一個品德缺失的老師?現(xiàn)代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物質(zhì)世界太豐富了,從而激發(fā)起自己太多的欲望和雜念,以至于“為物所牽”。唯有時時反觀、淡泊處世、忘我工作,或許才能夠確保自己不迷失,從而做一名清醒睿智的真正師者。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