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劉向《列女傳》與女性題材琴曲之淵源與流變

      2019-11-04 06:22潘斌
      歌海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琴曲

      [摘? ? 要]劉向《列女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獨立女性傳記,歷史影響深廣,涉及史學、文學、藝術(shù)等諸多門類?!读信畟鳌分械挠杏荻⒛竿可?、楚王樊姬、魯漆室女、宋恭伯姬、息君夫人、齊杞梁妻、魯秋潔婦等八位女性及其生平事跡,在古琴音樂中也一度留下“回響”,作為早期女性題材琴曲的代表,這些“列女”琴曲盡管在歷史中幾經(jīng)浮沉,曲譜多已散佚,然而依然不失為觀照女性題材琴曲發(fā)展歷程的重要依據(jù)。通過考察“列女”琴曲的歷史淵源、與后世女性題材琴曲的關(guān)系及其流變現(xiàn)象,印證了古代正統(tǒng)觀念中關(guān)于女范標準從才德并舉到惟“貞”“順”是從的變化??梢哉f,“列女”琴曲的興衰史、女性題材琴曲的發(fā)展史,亦是一部女性文化的變遷史。

      [關(guān)鍵詞]劉向;《列女傳》;琴曲;女性題材

      劉向編撰的《列女傳》是古代中國第一部獨立成書的女性史傳,開后世女性傳記之先河?!读信畟鳌分械呐远鄬傧惹貢r代,個別為西漢早期人,全傳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孽嬖七個類目,從德行、才華、容止等方面樹立了女性的正、反面典型?!读信畟鳌肥莿⑾蚍钤t校書的成果之一,且希望通過“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從而實現(xiàn)“以戒天子”①的特定目的。劉向及其追隨者范曄在編寫《列女傳》時,對入傳女子皆有較為客觀全面的品評標準,或“取行事可為鑒戒,不存一操”,或“采才行高秀者”入傳,不同于后來者“多取患難顛沛、殺身殉義之事”②的片面取材。故曰:“后世史家所謂列女,則節(jié)烈之謂,而劉向所敘,乃羅列之謂也。”③

      《列女傳》在學術(shù)、藝術(shù)等多個方面有深遠影響。宋人王回稱以《古列女傳》彰示其首創(chuàng)地位:“蓋凡以‘列女名書者,皆祖劉氏。”此外,關(guān)于《列女傳》的注解、征引、評論、類書節(jié)抄等學術(shù)著述中,亦不乏女性手筆④?!读信畟鳌窞樗囆g(shù)創(chuàng)作亦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劉向上呈《列女傳》文本的同時,創(chuàng)制列女屏風,此后,列女題材繪畫以一種“圖變”的方式,發(fā)揮著與文本相呼應的教化、勸誡功能,并由此得以延續(xù)。

      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劉向《列女傳》歷史價值的體認和探討多集中于上述幾個方面,卻較少論及在音樂文化中的存在和意義?!读信畟鳌分械呐邮论E,在漢代編入樂府廣為傳誦,并出現(xiàn)了一系列“列女”琴曲,它們的歷史流變、文本敘事與社會影響,皆值得關(guān)注與思考。

      一、古代琴曲中的“列女”原型

      (一)有虞二妃

      “有虞二妃”列于《列女傳·母儀傳》之首,也是《列女傳》的開篇之作。此二妃即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娥皇、女英,她們既為帝堯之女,又是舜帝之妻。在此篇傳文中,劉向結(jié)合舜的孝道故事,表彰其“母儀天下”之德:一方面,她們恪守婦道,“承事舜于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以尊事卑”;另一方面,她們助夫成德,在舜遭受父親與弟弟謀害之時,依然隨順舜的孝心,助他脫險,最終感化家人。從而贏得天下人“聰明貞仁”的贊譽。后來,舜“死于蒼梧”,二妃 “死于江湘之間”,世人稱之以“湘君”。本傳敘事模式重在肯定二妃在舜治國齊家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而鮮有夫婦情感的描述,這與后來文學藝術(shù)中的情節(jié)截然不同。古琴曲中,以娥皇、女英為原型的有《湘妃怨》《泣竹引》《二妃思舜》《湘妃吟》《蒼梧怨》《蒼梧引》等①,部分有歌詞,根據(jù)“五季時梁意娘寄李生者”一說,或可推測其歌詞創(chuàng)作背景。從琴曲解題來看,一方面強調(diào)了二妃的思怨和哭竹情節(jié),如“當時二妃追思痛咽,灑淚叢筠,斑斑血跡,千古遺恨在矣”;另一方面則成為后人慨古之情的寄托,如“蒼梧之怨,可以寫憂”“后人哀而傷之,衍為斯操,則其思也切,故其語也頻,真足以發(fā)二妃之隱臆,啟后世之遺悲”。

      (二)啟母涂山

      “啟母涂山”一篇亦見于《列女傳·母儀傳》,主人公系涂山氏酋長長女、禹帝之妻。大禹繼承父志,致力于治水,曾求教于涂山氏部落,得涂山氏女之青睞,嫁之為妻。后大禹治水,“三過其家,不入其門”成為美談,而民間傳說將其描繪得更加動人:禹妻涂山氏日夜盼歸,守志不移,后化為石頭,即“望夫石”。此外,它還與一首原始歌謠《候人歌》有淵源②。但是,《列女傳》中的書寫顯然具有另一種導向:涂山氏并未化成石頭, “強于教誨”的她在家潛心教子,最終,啟得以有所成就,“持禹之功而不殞”。本傳突出了涂山氏的母儀德范,并未刻意贊譽其忠貞,故篇名題以“啟母”,而非禹妃。這也體現(xiàn)出了官方正統(tǒng)與民間、文學藝術(shù)在書寫取材上的差異。古琴曲中,有《石婦操》者,似以涂山氏為原型,原譜已失傳,曲名僅見于明代《琴書大全·曲調(diào)拾遺》,其解題言:“石婦即望夫石,……悲其志與精衛(wèi)同?!北M管所述之事不同,但官方與民間對涂山氏女之德行,皆贊許不已、旌表有加。

      (三)楚莊樊姬

      “楚莊樊姬”即戰(zhàn)國時楚莊王的夫人,入《賢明傳》。從“廉正以方,動作有節(jié),言成文章,咸曉事理,知世紀綱”的標準來看,賢明,是關(guān)于女子之德行、才智、識見等多方面素養(yǎng)的肯定。從本篇來看,樊姬確是一位有禮有節(jié)、深明大義的女子,深受楚王寵愛的她,并不恃寵而驕,而是以身為則,用“不食禽獸之肉”的實際行動規(guī)勸楚莊王不要耽于游獵之樂;另一方面,她識大體、有大量,“不以私蔽公”,啟發(fā)楚莊王廣開賢路,從而使莊王治楚三年即登上了霸主的地位,楚人將“莊王之霸”歸功于“樊姬之力”。樊姬的事跡在漢初即廣為流傳,亦見于劉向的另一本著作《新序·雜事》以及漢初太常博士韓嬰編撰的《韓詩外傳》中。在《琴操》《琴曲三古》《琴書大全》《西麓堂琴統(tǒng)》中皆有記載,題名一作《烈女引》,解題曰:“樊姬幸得其志,遂作是引?!痹谇偾w裁中,“引”有進德修業(yè)之意;另一種題名為《列女操》,“操”即“處窮獨而不失其操”。兩種琴曲標題,也是對樊姬賢德的再次肯定。

      (四)魯漆室女

      “魯漆室女”是魯國的一位平民女子,她的事跡見于《仁智傳》,同載于《韓詩外傳》中。入選《仁智傳》者,多具有深遠的大局意識和敏銳的洞察力,既懂得權(quán)衡利弊,又有義薄云天之氣度。她們以王室貴族女子為主,且年齡稍長,多為“母”“妻”之輩①,而唯有魯漆室女是一位家世平凡的大齡未婚女子,這使得她在本傳中尤為獨特。據(jù)記載:魯漆室女一日“倚柱而嘯”,旁人以為是恨嫁之故,她回言道:“吾豈為不嫁不樂而悲哉!吾憂魯君老,太子幼?!濒斊崾遗ㄟ^自己“終歲不食葵”、兄長“溺流而死”的家之不幸,反觀當時“魯君老悖,太子少愚,愚偽日起”的國之隱患,繼而生起 “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禍及眾庶”的擔憂,果不其然,三年之后魯國大亂,“齊楚攻之,魯連有寇。男子戰(zhàn)斗,婦人轉(zhuǎn)輸不得休息”。歷代琴曲中,《貞女引》《正女引》《處女吟》《女貞木歌》皆取材于此,譜多不傳,曲名存見于《琴操》《琴曲三古》《琴書大全》等文獻中,《琴操》中的解題與《列女傳》所述本事大致相同。

      (五)宋恭伯姬

      “宋恭伯姬”系宋恭公之妻、魯宣公之女、魯成公之妹。這樣一位身份顯赫的貴族女性,卻行持低斂,固守禮節(jié),其事跡在當時即載入史冊②,劉向?qū)⑵溥x入《貞順傳》。關(guān)于“貞順”,劉向的界定有些與眾不同③,在他看來,“勤正潔行”和“精專謹慎”是“天下之俊”所應共同追求培育的理想人格??梢哉f,“貞順”并非是劉向強加給女性的道德枷鎖或額外設(shè)置的人格標桿,而是儒家君子之德在女性身份中的實際應用,女子之“貞順”,即等同于士大夫之忠行信德。值得注意的是,宋恭伯姬雖入傳“貞順”,她的行誼卻并非以夫為綱,而是以“禮”為綱。本傳舉事兩例:其一,她奉父母之命嫁給宋恭公,而宋恭公并未依照禮法親自迎親,所以,伯姬拒絕與其在宗廟完婚,行夫婦之道;其二,婚后十年,伯姬寡居,一日宮中失火,她堅守“傅母不至,夜不可下堂”的“婦人之義”,認為“越義求生,不如守義而死”,最終以身殉禮。伯姬死后,各諸侯國皆為之悼痛,將她視為守禮的典范,并“詳錄其事”,見重于當時。傳世琴曲中的《伯姬引》(一作《伯妃引》)即取材于此,《琴操》以及宋明時期的《琴曲三古》《琴書大全》中都有收錄。其解題言:伯姬為宋公守禮固節(jié),以至于“逮火而死”,“其母悼伯姬之遇災,故作此引”。琴曲解題在介紹其事跡中顯然有所取舍,主要肯定她用生命捍衛(wèi)禮法的賢正之行,而非本傳中的以禮抗婚,畢竟前者更宜作為傳統(tǒng)女德之典范。

      (六)息君夫人

      “息君夫人”系息國國夫人,名息媯,楚國攻伐滅息國后,息媯被楚君納于后宮。據(jù)《左傳·莊公十四年》中記載,息媯復嫁楚王,并生二子,但心中終有怨痛,從不與楚王言語。而劉向為加強其“貞”行,在《貞順傳》中做出了如下改動:息君夫人不堪“以身更貳醮”,與息君立下“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誓言后,兩人雙雙自殺。楚王被其義行感動,遂以諸侯之禮將二人合葬。歷史上,文人對息君夫人的故事多有慨念,有許多文學作品傳世。反映在古琴音樂中,與之相關(guān)的琴曲有《楚妃嘆》(一作《息婦吟》)《息媯吟》④,原譜或有歌辭,今皆不存。

      (七)齊杞梁妻

      “齊杞梁妻”亦見于《貞順傳》,其事跡在先秦時期就有一定影響,《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以及《禮記·檀弓下》《孟子·告子下》中皆有記述,但內(nèi)容略有出入?!蹲髠鳌放c《禮記》記載中,杞梁戰(zhàn)死沙場,莊公路遇杞梁妻,使人前去吊唁,杞梁妻以“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之禮,拒絕莊公有違禮制的吊唁;《孟子》中突出了“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這一細節(jié);劉向則將杞梁妻哭夫的前因后果描繪得更加細致感人,包括杞梁妻“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內(nèi)無所依,以見吾誠。外無所倚,以立吾節(jié)”的自白、“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而城為之崩”“赴淄水而死”的感人情節(jié)和“杞梁之妻貞而知禮”的舉世贊譽。杞梁妻的故事后演變?yōu)槊辖揲L城的故事,成為文學藝術(shù)中常見的題材。琴曲中相關(guān)曲目有《杞梁妻嘆》《芑梁妻歌》《梁父(婦)怨》《梁妻怨》《杞梁妻》(一作《崩城操》)《手挽長歌行》①等,解題凡有三種:一曰“杞梁戰(zhàn)死,其妻援琴作歌嘆其哀情”,其二“志烈女孟姜氏之神異”,三曰“殖死,其妻投淄水而死,其妹悲之作此曲”②。從曲名和解題來看,杞梁妻主題琴曲曾有多種版本,雖曲譜多已佚失,歷史影響卻不容忽視。

      (八)魯秋潔婦

      “魯秋潔婦”即魯國人秋胡子之妻。其事跡入《節(jié)義傳》③?!皾崱笔菍λ凉嵣碜院弥碌馁澴u。據(jù)記載,秋胡成婚后五日即遠赴陳國做官,五年后,在歸鄉(xiāng)途中遇一采桑婦,悅其容色,挑逗之,采桑婦不為所動。秋胡子回家后,卻尷尬地發(fā)現(xiàn)采桑婦正是自己的妻子,此時,采桑婦則義正詞嚴道:“今也乃悅路傍婦人,下子之裝,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泆,是污行也,污行不義。夫事親不孝,則事君不忠。處家不義,則治官不理。孝義并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見,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闭f罷,絕決而去“投河而死”。秋胡妻居家五年而心執(zhí)無二,是為有節(jié);善惡分明,“見惡如探湯”,是為有義。這不僅與秋胡“遇妻不識,心有淫思”形成鮮明對比,亦是對無義之夫的極大諷刺。魯秋潔婦的故事,即民間廣為流傳的“秋胡戲妻”,與樂府名篇《陌上?!酚猩羁痰臏Y源關(guān)系,有秋胡妻故事系《陌上?!繁臼轮f。琴曲中的《桑中操》《采桑行》《秋胡行》以及《陌上?!贰度粘鰱|南隅行》《采桑曲》《望云曲》等皆以此為題材④,其主題內(nèi)容同于本傳敘事。

      二、女性題材琴曲的時代演變

      女性題材琴曲中,存在因某些共性特點而自成“體系”的現(xiàn)象,如:以同一人物為主題線索的“昭君”“胡笳”琴曲,具有相似歷史場景的“漢宮”琴曲,以及出自同一部典籍的“列女”琴曲等。縱觀其主題,在唐以前已基本形成,其中,“列女”琴曲的形成、流布時間更早;唐以后,女性題材琴曲主題多有沿襲而較少出新,但此消彼長的趨勢中反映出此時思想觀念的轉(zhuǎn)型;晚近流傳較廣的琴曲題材,折射出時人趨于單一的女性價值觀。縱觀這一演變過程,既源于琴樂自身的發(fā)展,也與社會風尚的變遷存在著深刻關(guān)聯(lián)。

      (一)漢晉之際:流布與成型

      漢晉之際是音樂的重要轉(zhuǎn)型期,歷代的女性題材琴曲與此時的文化有著重要關(guān)聯(lián)。一方面,樂府歌詩的盛行為音樂帶來了諸多生機;另一方面,此時整理編撰的文史著述為音樂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來源。其中,劉向《列女傳》與早期的女性題材琴曲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由清人輯佚的蔡邕《琴操》即可見一斑。

      《琴操》中,按琴曲體裁分為:歌詩五曲、十二操、九引、河間雜歌二十一章,通過琴曲解題可知,部分琴曲以女性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其“九引”中的《列女引》《伯妃引》《貞女引》《思歸引》和“二十一河間雜歌”中《楚妃嘆》《杞梁妻歌》的主題人物同出自劉向《列女傳》,所述事跡與傳文亦基本一致。此六曲主人公皆系賢明、仁智、貞順之德的楷范,這與蔡邕在序言中藉《琴操》以“修身理性”的士大夫之志相輔相成。進而可推測,《列女傳》及“列女”琴曲在東漢末年的士大夫群體乃至民間都已頗具影響,與當時盛行的“列女”圖樣屏風幾乎是同步的藝術(shù)風尚。

      漢晉之際也是琴曲中女性題材的成型期。傳世琴譜豐富、影響較大的“昭君”“胡笳”“湘妃”“漢宮”琴曲,其歷史淵源皆可追溯于此時。

      西漢王昭君的事跡在此時即載入史冊、編入樂府,廣為人知?!肚俨佟分小对箷缢嘉└琛芳丛斒銎涑鋈?曹魏時期,因“依琴五調(diào)調(diào)聲”之故,將相和歌中《明君》奏為琴曲①;魏晉名士嵇康《琴賦》中“下逮謠俗……王昭楚妃”一句則透露出琴曲《王昭君》《楚妃嘆》皆緣出“謠俗”之曲,證《琴操》之述;六朝謝希逸《琴論》中“平調(diào)《明君》②三十六拍,胡笳《明君》三十六拍,清調(diào)《明君》十三拍,間弦《明君》九拍,蜀調(diào)《明君》十二拍,吳調(diào)《明君》十四拍,杜瓊《明君》二十一拍,凡有七曲”③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琴曲《昭君》已經(jīng)流傳著多個不同宮調(diào)的譜本,而且規(guī)模宏大,具有相當高的藝術(shù)水平。

      “胡笳”“湘妃”“漢宮”琴曲在音樂形式上發(fā)展較晚,但其題材本事在此時已基本成型:生于東漢末期的蔡文姬,以其過人的膽識才學被范曄選入《后列女傳》;湘妃二人雖屬上古時代,然其事跡見于劉向《列女傳》首卷首篇,劉氏加工推廣,功不可沒; “漢宮”題材取自漢代宮闈軼事,所述之事不一,有陳皇后的“長門怨”主題、班婕妤的“團扇”主題、趙飛燕的“歸風”“送遠”等,都被后世藝術(shù)津津樂道、屢屢改創(chuàng),后來經(jīng)過歷代人們的共情與加工,逐漸呈現(xiàn)和定格為昭君之苦、文姬之悲、湘妃之思、漢宮之怨這樣的情感基調(diào)。

      (二)唐宋時期:承繼與轉(zhuǎn)型

      唐宋時期,“列女”琴曲的主題內(nèi)容多沿襲前代,少有新題材的出現(xiàn),樂譜多已不存,僅有曲名《列女引》《伯姬引》《處女引》《梁婦怨》《息婦吟》《湘妃怨》《秋胡行》存見于宋代僧人居月和尚編著的《琴曲三古》。魏晉時“緣出謠俗”的《王昭》《楚妃》二曲與《琴歷頭簿》和唐人手抄譜《碣石調(diào)·幽蘭》卷末所列曲目中的《楚妃嘆》《明君》有題材上的關(guān)聯(lián)。其中,《明君》琴曲在唐代依然頗為流行。《樂府詩集》引古佚書《琴集》曰:“胡笳明君四弄,有《上舞》《下舞》《上間弦》《下間弦》。《明君》三百余弄,其善者四焉。又胡笳《明君別》五弄,辭漢、跨鞍、望鄉(xiāng)、奔云、入林是也?!雹苓@一記載透露出,當時《明君》系列琴曲有三百余操,這在琴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蔡文姬與胡笳曲也于此時“結(jié)緣”,在此之前,胡笳琴曲僅作為一種表達邊塞意象的載體,而經(jīng)過“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連劉商辭”的改創(chuàng)之后,胡笳琴曲始逐漸發(fā)展為情節(jié)豐富、結(jié)構(gòu)復雜的大曲,文姬歸漢的故事也后來居上,成為胡笳琴曲的主要題材,并迅速流行,唐代詩文中,即有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戎昱《聽杜山人彈胡笳》等大量關(guān)于操弄胡笳曲、蔡文姬入番歸漢故事的描述。

      縱觀唐宋時期,女性題材琴曲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兩種轉(zhuǎn)型趨勢:

      其一,“列女”琴曲中加入了更多主觀情感的解讀與加工,在曲名上即有較明顯體現(xiàn)。唐以前多依據(jù)琴曲體裁來命名,如“引”“歌”“操”等;而此時,則出現(xiàn)諸多情感色彩濃厚的以“怨”相稱者,如《昭君怨》《湘妃怨》《梁婦怨》等。

      其二,唐宋時期,盡管針對女性的禮教逐漸嚴苛,然而在音樂層面,禮樂觀念的捆綁則相對松弛,因此,女性題材琴曲中的教化意味有所減弱,琴曲的描述和解讀更突出主題情節(jié)的生動及藝術(shù)感染力。以“文姬”琴曲為例,在《后漢書·列女傳》中,蔡文姬本是以其才辯智慧而顯名,在琴曲中,卻著力刻畫其身世命運之波折,這既體現(xiàn)出了正史與文藝的不同視角,也與時代風尚不無關(guān)聯(lián)。

      究其緣由,這種轉(zhuǎn)型的出現(xiàn)與此時音樂文化向民間的下移有一定關(guān)系,另一方面,傳奇小說的風行,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琴樂題材的編創(chuàng)與加工。相較之下,其他“列女”琴曲的發(fā)展斷層,與其情節(jié)發(fā)展及情感張力上的局限性或有一定關(guān)系。

      (三)明清以降:興衰與消長

      明清時期,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印刷出版業(yè)的興起,琴書的編撰、刊行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盛況。明清刊印的琴書中,不僅收錄了時下流傳的曲譜,也輯錄了歷代散佚的琴曲曲名與曲調(diào),為整理琴曲的歷史脈絡提供了諸多線索和信息。

      這一時期的“列女”琴曲,一部分成為有名無譜的“遺珍”,如“啟母涂山”之《石婦操》,“息君夫人”之《楚妃嘆》,“魯漆室女”之《貞女引》,“宋恭伯姬”之《伯姬引》;另一部分則有新的發(fā)展,如“有虞二妃”之《湘妃怨》《蒼梧怨》《二妃思舜》,“魯秋潔婦”之《陌上?!贰肚锖小罚俺f樊姬”之《列女操》,“齊杞梁妻”之《手挽長歌行》。從這些琴曲的解讀中,不難看出時人對貞節(jié)觀念的敏感和重視,至于劉向《列女傳》中對幾位女性深明大義、克己復禮、嫉惡如仇的人格肯定,則是避而不談了。

      明清時期的琴曲出現(xiàn)了更多表達閨思、宮怨的題材,有抒發(fā)陳皇后廢居長門宮后愁悶悲思的《長門怨》、表現(xiàn)班婕妤失寵后的愁怨以及秋夜宮闈之哀靡氣氛的《漢宮秋》、記述失寵后恩愛斷絕的《怨歌行》、表達對思夫之情的《閨怨操》,以及《玉樓春曉》中的春閨女子之情愫、《秋風》里的思婦之離情等等。這些琴曲的藝術(shù)價值及知名度各有高下,但感情基調(diào)無一例外地趨同:女性所呈現(xiàn)出的大多是惆悵面貌、哀怨氣質(zhì)、弱勢地位,再不復漢晉之際琴曲中活潑健朗、個性鮮明的“列女”形象。

      琴曲解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時代文化和主流思想,上述女性題材琴曲的演變,折射出自隋唐至明清,惟“貞節(jié)”“柔順”是從的女性價值觀的逐漸確立。這一點,通過歷代史書《列女傳》的入傳標準中即可得以印證:劉向《列女傳》中,關(guān)于女性的品鑒標準有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六種,各類入傳人數(shù)的比例平分秋色。《后漢書》《魏書》《晉書》和《北史》的《列女傳》中,立傳條目略有調(diào)整,但大致沿襲了這種標準,其中,以才華著稱的女性皆占據(jù)一定的分量①。然而,自《隋書》起,女子之“才”就在立傳標準中被隱去了,從隋唐時期的《列女傳》來看,女性最被稱道的品質(zhì)是“貞”和“孝”,其次是 “勇”“義”及“母德”,貞婦、孝女、慈母的理想女性形象逐漸深入人心。自此,《列女傳》成為名副其實的《烈女傳》,所贊頌的對象不再是個性鮮明的“列女”,而是貞孝節(jié)義之“烈女”。這一趨勢至宋、元、明、清愈演愈烈,對“貞”的提倡和標舉皆遠遠高于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在《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中,立傳的標準愈發(fā)單一,以“貞”入傳的女性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②,無怪乎章學誠會發(fā)出“閨秀才婦,道姑仙女,永無入傳之例矣?!癞斄砹⒇懝?jié)之傳”③的慨嘆,從而也就不難理解唐、宋、明、清時期琴曲中千人一面的女性形象了。由此可見,“列女”琴曲的興衰史、女性題材琴曲的發(fā)展史,亦是一部女性文化的變遷史。

      三、結(jié)語

      劉向《列女傳》奠立了后世為女性單獨立傳的傳統(tǒng),以劉向《列女傳》中女性人物及事跡為原型的“列女”琴曲,亦在歷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漢晉之際,它服務于“修身理性”的樂教傳統(tǒng),彰顯人倫大道,傳播正統(tǒng)價值觀;此外,作為早期流傳的女性題材琴曲,為古琴音樂中的女性敘事主題首開先河。這些“列女”琴曲,雖然多數(shù)已音聲湮滅,然而在歷史長河中依然獨具光彩:“列女”琴曲中的每一首,都是對女主人公的贊歌。在后世的女性題材琴曲中,女性更多被塑造、定格為自怨自艾、愁腸百結(jié),令人憐憫、嘆息的弱勢角色,劉向筆下那些獨立自主、聰慧過人的女性特質(zhì)被泯滅殆盡:女神童蔡文姬,在人們印象中淪為政治的犧牲品、時代的悲劇,與之相配的只有悲切不已的胡笳聲;智勇雙全、明哲保身的班婕妤,也被塑造為一個手執(zhí)團扇訴說哀怨的棄婦……自隋唐以降,女性評鑒標準的天平愈發(fā)傾斜,從才德兼?zhèn)涞綗o才便是德的大眾認同,尤其對貞節(jié)觀的片面強調(diào),到后來愈演愈烈,以致達到了“以至奇至苦為難能”的病態(tài)程度。琴曲中的女性形象的演化,既根植于根深蒂固的社會主流觀,亦不免“借俶儻非常之行,發(fā)其偉麗激越跌宕可喜之思” 的文人創(chuàng)造。本文藉由樂、文、史的交互解讀,試圖對“列女”琴曲的興衰及女性題材琴曲的發(fā)展歷程勾勒、解讀一二,以期豐富對劉向《列女傳》與古代女性文化、音樂與社會關(guān)系的觀照與認知。

      參考文獻:

      [1] 〔西漢〕劉向.列女傳[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2]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 〔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 〔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6]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M].長沙嫏嬛館刊本,清光緒九年(1883).

      [7] 吉聯(lián)抗輯.琴操(兩種)[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8]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 査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7.

      [10] 林晨編.琴學六十年論文集[C].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1.

      [11] 葛志毅. 《列女傳》與古代社會的婦女生活[J].中華文化論壇,1997(3).

      [12] 焦杰. 《列女傳》與周秦漢唐婦德標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13] 張濤.劉向《列女傳》的史學價值[J].文史哲,1991(5).

      [14] 劉燕.正史《列女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5] 劉賽.劉向《列女傳》及其本文考論[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6] 潘斌.琴曲中的女性母題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猜你喜歡
      琴曲
      存見明代閩派琴譜譜系研究
      淺析古琴曲《憶故人》
      俠之高義,曲之哀傷
      琴曲與郭沔
      夜的鋼琴曲(六)
      司馬相如與《鳳求凰》
      一曲低語訴衷腸
      西廂精神與古琴
      琵琶曲《普庵咒》源流考
      趣趣相連賞古曲
      隆子县| 墨江| 永仁县| 湘乡市| 南靖县| 江山市| 米易县| 无极县| 剑川县| 大田县| 巴南区| 福贡县| 乌苏市| 静乐县| 象山县| 通山县| 镇安县| 镇宁| 拜城县| 买车| 呈贡县| 东方市| 陆川县| 衡南县| 桦甸市| 海淀区| 宜兰县| 安宁市| 德惠市| 贵州省| 郓城县| 龙井市| 黎城县| 铜梁县| 报价| 和田市| 武鸣县| 射阳县| 宣化县| 来凤县|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