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明秀 胡月
【摘 要】目的 觀察并分析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本研究中的90例腦梗死患者于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期間在本院進行就診,以此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患者分組的標準是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患者數(shù)量45例)和研究組(患者數(shù)量45例)。其中給予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的為參照組,給予徑式早期康復護理的為研究組,對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和進行比較。結果 參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2.22%)顯著低于研究組(97.78%),(P<0.05);參照組患者上肢功能恢復評分顯著低于研究組,(P<0.05)。結論 應用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顯著,能夠促進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腦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1-03--02
腦梗死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患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不同的殘疾,甚至出現(xiàn)死亡。在所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數(shù)量要多于女性患者。患者的腦部組織無法進行正常的供血和供氧,從而出現(xiàn)壞死現(xiàn)象,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也會受到影響[1]?;颊叩陌l(fā)病相對比較急,并且病情變化大,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傷。本研究選擇了90例患者,并對其進行分組給予不同方式的護理,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90例腦梗死患者于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期間在本院進行就診,以此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患者分組的標準是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患者數(shù)量45例)和研究組(患者數(shù)量45例)。其中參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最小為58歲,最大為73歲,平均年齡為(67.59±3.31)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最小為59歲,最大為72歲,平均年齡為(67.28±3.4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該組患者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入院治療期間首先為患者獎勵檔案,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患者出現(xiàn)異常時要及時告知醫(yī)生,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則在參照組護理基礎上進行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①護理小組:在護理的過程中首先要成立護理小組,小組中要包含一定數(shù)量的護理人員和康復治療師,在小組成立以后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在結合患者情況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計劃,有序的開展患者的訓練計劃。②第一天: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幫助患者完成被動關節(jié)活動,每天進行兩次。③第二天:訓練的內(nèi)容主要有三項,橋式訓練、坐起訓練和自主翻身,在坐起訓練的過程中是將患者的床頭抬高,角度為30度,然后進行逐次抬高,每次為20度,在此過程中要注重患者的適應能力。④第三天:患者需要進行的是肢體訓練,在此過程中幫助患者進行站坐和坐站,通過這樣的訓練能夠促進患者的重心穩(wěn)定,有助于患者的康復。⑤四天后:在此期間至患者出院后,患者都需要進行站立訓練,并且根據(jù)患者康復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相應的訓練計劃。
1.3 觀察指標
出院時為患者發(fā)放滿意度調(diào)查表并進行回收,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總體滿意=滿意+基本滿意;應用運動功能評定表對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評定的時間分別為患者干預后15天和3個月后,分數(shù)越高,情況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統(tǒng)計處理,以%表示護理滿意度等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以()表示上肢功能恢復情況等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參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2.22%)顯著低于研究組(97.78%),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的上肢功能恢復情況
參照組患者上肢功能恢復評分顯著低于研究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腦梗死患者大多數(shù)是中老年人,近幾年患者的數(shù)量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在患者患病后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致殘或者是致死的現(xiàn)象,因此,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夠減少疾病對患者的身體造成的損傷,有助于患者的恢復,臨床護理干預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在傳統(tǒng)的護理的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是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這樣的護理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有待提高[2]。在應用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的過程中能夠根據(jù)患者治療時間的不同給予患者不同的護理,有助于患者護理效果的提高。在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和被動的訓練,患者的肢體功能顯著提高,通過訓練患者的預后效果良好[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2.22%)顯著低于研究組(97.78%),(P<0.05);參照組患者上肢功能恢復評分顯著低于研究組,(P<0.05),說明,在腦梗死患者護理的過程中應用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良好,能夠促進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顯著,能夠促進患者肢體功能評分的提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劉蕊, 張偉霞, 李慧. 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 當代醫(yī)學, 2017, 23(06):167-168.
馬彩霞, 韓慧慧. 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病人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58):113-114.
張秋紅. 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影響[J].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1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