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凌一洲 李德前
摘要: 以“銅鐵置換反應實驗”的可視化改進為例,用智能手機的延時攝影功能錄制48小時的反應過程,并壓縮成96秒的視頻,使化學反應的完整過程清晰直觀地呈現(xiàn)。延時攝影技術為實驗者提供了更感性的體驗和更豐富的直觀材料,適合應用于化學實驗教學。
關鍵詞: 延時攝影; 銅鐵置換反應; 可視化; 實驗改進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9)10006703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B
1 過程可視化的概念與作用
“可視化”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讓原本不可見的事物可以被看見。化學實驗中的“過程可視化”是指通過某些技術方法的改進,讓原本不便于觀察的化學反應過程易于觀察。
大部分化學反應的速率都較快,其過程本身就易于觀察。但仍然有部分反應速率非常緩慢,長達幾十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天,耗時過長不便于實驗者直觀地感受反應的全過程。一方面,受到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實驗者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連續(xù)地觀察現(xiàn)象;另一方面,由于化學反應速率緩慢,許多變化都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即使實驗者連續(xù)地觀察也很難辨識。例如,溶液的蒸發(fā)結晶過程非常緩慢,實驗者往往只能觀察到結晶的結果和幾個孤立的片段;又如,金屬與酸反應的傳統(tǒng)實驗中,雖然生成氣體的過程迅速而明顯,但金屬體積減小的過程卻非常緩慢,難以察覺。
因此,化學實驗的過程可視化就是利用延時攝影(或高速攝影)等技術手段,把時間跨度太長(或太短)的反應過程壓縮(或延長)成幾秒或幾十秒,把過于緩慢(或快速)的反應進程快進(或慢放)成便于肉眼識別的速率。
2 延時攝影技術的研究概述
延時攝影(Timelapse photography)又稱縮時攝影,是以一種將時間壓縮的拍攝技術。延時攝影通常應用于拍攝城市風光、自然風景、天文現(xiàn)象、城市生活、建筑制造、生物演變等題材上[1]。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于物理、生物實驗教學中,例如李中原[2]等利用延時攝影技術拍攝緩慢的滲透作用實驗,王蕾[3]用延時攝影技術觀察氣體(固體)的擴散現(xiàn)象。在化學領域,“美麗科學”團隊用高清攝像機創(chuàng)作的《美麗化學》《重現(xiàn)化學》系列影片都利用了延時攝影技術,通過影像的快速變化創(chuàng)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但是,尚未有文獻介紹適合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應用的延時攝影的具體方法。
應用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時,出于控制成本、降低難度的需要,延時攝影適合用師生自己的智能手機完成,既可以用手機自帶的攝影功能拍攝,也可以用“Lapse It”等免費軟件拍攝。根據(jù)化學反應速率和實驗者觀察需求的不同,需要自行設置不同的參數(shù),其計算式為:
式中: 視頻時長(秒)為最終呈現(xiàn)視頻的時長;錄像時長(秒)為錄制化學反應全過程所需的時間,需要實驗者預估;各幀間隔時間(秒/幀)為攝像機每拍1幀所間隔的時間,需要實驗者事先設定;視頻幀速率(幀/秒)為最終視頻每秒播放的幀數(shù),它決定了最終視頻的流暢度,通常為系統(tǒng)默認的20、 24或30幀/秒。
例如,預計某化學反應共需48小時(錄像時長172800秒),實驗者希望把該過程壓縮到1.6分鐘來觀看(視頻時長96秒),采用系統(tǒng)默認流暢度(視頻幀率30幀/秒),通過計算可知,應該設置各幀間隔時間為60秒/幀。
3 延時攝影技術的實驗應用
本文以“銅鐵置換反應實驗”為例,介紹延時攝影技術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3.1 實驗背景
傳統(tǒng)的銅鐵置換反應實驗的操作是: 把鐵釘放入盛有硫酸銅溶液的試管中,由實驗者手持試管,用肉眼直接觀察。該方法通常能觀察到鐵釘表面淡淡地附著了一層紅色固體,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①銅鐵置換反應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幾分鐘的實驗僅僅能呈現(xiàn)反應初期的現(xiàn)象,而非完整過程;②生成金屬銅的量很少,其細節(jié)形態(tài)無法觀察;③生成的硫酸亞鐵溶液顏色非常淺,且容易被氧化,很難觀察到淺綠色[4];④無法證明反應構成了銅鐵原電池。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用延時攝影的技術改進實驗,實現(xiàn)化學反應過程的可視化。
3.2 實驗用品
試劑和儀器: 硫酸銅、鐵塊、透明塑料瓶或玻璃瓶(20~30mL)、滴管(注: 鐵塊呈階梯軸形,細端能夠伸入瓶口而粗端不能,如圖1所示。如果沒有形狀合適的鐵塊,可以在柱狀鐵塊一端纏繞膠帶自制,亦可用合適大小的鐵質(zhì)粗螺栓代替。)
3.3 實驗步驟
(1) 在塑料瓶底部鋪一層硫酸銅粉末,并加入飽和硫酸銅溶液至接近瓶口。把塑料瓶放在遠離擾動的桌面上,調(diào)整光線背景。
(2) 把智能手機安裝在三腳架上,攝像頭對焦塑料瓶(見圖2)。預測錄像時間為48小時,為防止錄像中斷,把手機設置為飛行模式,關閉鬧鐘,連接充電器。
(3) 打開延時攝影軟件,通過計算,設置各幀間隔時間為60秒/幀(視頻幀速率為默認的30幀/秒)。把鐵塊倒扣于塑料瓶口(開始反應),同時開始錄像。
(4) 48小時后結束錄像(亦可根據(jù)反應實際進程提前或延期結束)。延時攝影技術自動把48小時的過程壓縮成1.6分鐘。
3.4 實驗結果與討論
延時攝影技術在視覺上相當于把化學反應速率“加快”了1800倍,使動態(tài)變化過程清晰可見。觀看視頻可知,本次銅鐵置換反應大致經(jīng)歷了表1的幾個過程。
3.5 實驗拓展
上述的改進實驗以水作為反應介質(zhì),生成的金屬銅容易受到氣泡的擾動而脫落。如果用瓊脂凝膠代替水作為介質(zhì),就能使金屬銅的生長環(huán)境更加堅韌,有時可以持續(xù)穩(wěn)定地向下延伸(見圖3),直至把底部的硫酸銅固體全部消耗,與鐘乳石的生長過程類似。在凝膠中的置換反應更加緩慢,需要3~4天的時間。
4 延時攝影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
4.1 更感性的體驗
傳統(tǒng)的教師演示只允許學生粗略地瀏覽現(xiàn)象,學生對化學實驗缺少感性認識。延時攝影技術的改進實現(xiàn)了化學反應過程的可視化,通過時間的變幻創(chuàng)造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予學生嶄新的視覺體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4.2 更豐富的直觀材料
在傳統(tǒng)實驗中,學生憑借肉眼觀察,獲得的信息非常有限。經(jīng)過延時攝影技術的改進,學生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直觀材料,為分析、解釋實驗提供支持;同時,延時攝影技術也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獲得證據(jù)的方法[5]。例如,經(jīng)過改進的銅鐵置換實驗可以直接證明原電池的存在: 銅鐵置換反應的本質(zhì)是銅離子與鐵原子的氧化還原反應,而銅離子(分界面下方)與鐵塊(分界面上方)不直接接觸,如果不存在原電池,電子的轉移就無法發(fā)生,反應就不可能進行。因此,延時攝影技術拍攝的實驗結果直接證明了反應體系必須構成原電池,以金屬銅作為導線傳遞電子。
參考文獻:
[1]構圖君. 慢門、 延時、 夜景攝影從入門到精通[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8: 193~194.
[2]李中原, 董婉瑩, 柳丹. 用蛋白質(zhì)鈉鹽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對滲透裝置進行改良[J]. 中學生物教學, 2018, (Z1): 79~80.
[3]王蕾. 智能手機拍攝功能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物理教師, 2018, 39(4): 69~71.
[4]李德前, 魏海, 張羿. 用鐵絲絨做“Fe與CuSO4溶液反應”的實驗[J]. 化學教學, 2018, (11): 78~80.
[5]李德前, 魏海, 李偉等. 從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談培養(yǎng)師生的科學精神[J]. 化學教學, 2018, (4): 65~68,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