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青蒼的文字,走向汗青竹簡的郁郁
      ——從耿立的歷史散文說起

      2019-11-12 23:07:02劉艷
      邊疆文學(文藝評論) 2019年12期
      關(guān)鍵詞:沈從文散文精神

      劉艷

      耿立,原名石耿立,山東鄄城人,是國內(nèi)有影響的知名散文家,學院派散文家、作家。出版理論著作《新藝術(shù)散文概論》《新藝術(shù)散文美學論》和散文集《遮蔽與記憶》《藏在草間》等10余本。主編年度散文隨筆選本,多次榮獲國內(nèi)知名文學大獎;散文作品屢登中國散文學會等國內(nèi)權(quán)威散文學會和知名刊物評選的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和“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稄V州文藝》的張鴻在推薦閱讀耿立寫父親的散文《匍匐在土》時曾說,“起初,我一看是耿立的稿子,就先放在一邊備用,因為我以往編發(fā)過他的稿子,比較成熟,是上乘之作?!保?016)張鴻又述說了改這篇散文的辛苦,而且體會到耿立是因為經(jīng)歷著情感和心靈的折磨寫父親——父親當年所遭受的種種不公的場景、屈辱的場景,讓他在下筆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寫父親,寫黃土,讓耿立難以掩抑心中郁結(jié)與激憤,以致影響了他對筆力素來的掌控自如。在他,“青蒼是顏色的標示,也是一種借代?!彼f歷史是青色的,而土地是蒼黃的。他這樣評價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自走向文壇,我筆下的文字向來是寫史和鄉(xiāng)土兩線并行,從黃壤平原深處走出,走向歷史的邃深處,從顏色的蒼黃走向的是汗青竹簡的郁郁。”我以為,耿立的散文寫作,扎實穩(wěn)健,但他對當代散文最大的貢獻和意義在于,他在歷史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的積累和造詣,可謂是當代散文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對于重構(gòu)當代散文的寫作倫理,是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的,他以獨具耿氏(石氏)特色的歷史散文,和呼喚散文的精神含量與精神高度的散文觀,而終將能夠“以青蒼的文字,走向汗青竹簡的郁郁”的歷史散文而名世。

      一、從黃壤平原走向歷史的邃深處

      耿立以顏色來標示自己的寫作,認為蒼黃是寫鄉(xiāng)土、故鄉(xiāng)的人與事,散文集《消失的鄉(xiāng)村》《向泥土敬禮》等所收散文莫不如是。耿立在散文中說,“無論怎樣,你也改變不了鄉(xiāng)村是泥土做的”,而在耿立心中那個曾屢屢承受屈辱但是有著讓他入骨看重的父親,是耿立心中矗立和屹立不倒的一座山。耿立無數(shù)次寫到父親對于土地的頂禮和深愛:“對于泥土,我曾看到父親用手扒開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時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看是否咸淡。木鎮(zhèn)的泥土不能說每一寸都有父親的腳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視的目光。對泥土對節(jié)氣,父親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回家看望父親,在家里沒有見到他,我到田野里,看到父親用抓鉤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專注,有時砸不開,他就蹲下,用手,那土塊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陽就在頭頂,泥土被曬得白花花?!保ā赌炬?zhèn)的事物》)

      木鎮(zhèn)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我讀過父親的手,雖然如樹皮一樣皺褶蒼老,有點變形,手上的青筋如蚯蚓,但他在泥土里多年相互扶持,有著泥土的溫暖,我一握的時候,就像莊稼的汁液傳到我的脈管和血管,這是泥土的溫度。父親的手粗糙嗎?但這樣的手在泥土里絕對靈活。他鋤地時,絕對不傷害莊稼,而對草,也是盡量照顧,只要能和莊稼和諧相處,父親是不會對草痛下殺手的。父親的手上長了一雙靈眼,只要靈眼一覷,草留幾棵,莊稼留幾棵,那是一定可巧的?!薄案赣H在莊稼地騰出來茬以后,就想著為泥土養(yǎng)身子了。到了秋收罷了,父親還會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塊磚頭剔除,怕這些骨頭硌著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動物們閃了腰,怕來年開春撞壞了犁耙?!奔词故窃诙?,父親也離不開田野、土地和農(nóng)具,“冬季了還去鋤地?母親說這是為了保墑,父親到地里翻土敲打土坷垃。”(《向泥土敬禮》)耿立將這形容為父親為土地做按摩,為貢獻了一茬一茬莊稼的土地,“父親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皬牡乩锘貋淼母赣H臉上有一塊泥巴,母親想用手摳下,接著就想卷起衣襟擦,父親招呼了一下說不用了”。耿立由此還引詩人雅姆的話說:“如果臉上有泥的人從對面走來,要脫帽致敬先讓他們過去?!?/p>

      耿立是毫不諱言自己對泥土、黃壤的深深的摯愛和尊重與敬仰的,他在自己散文集《青蒼》(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序言中,明確說:“我知道,在現(xiàn)代,塵土是世間最卑微的東西,但無數(shù)塵土的集合成了最本真的基礎(chǔ)和基數(shù),汗青的崇高只能建立在蒼黃的塵土上,才是價值的所在?!惫⒘⒆匝运宰呦蛭膲P下的文字向來是寫史和鄉(xiāng)土兩線并行,從黃壤平原深處走出,走向歷史的邃深處,從顏色的蒼黃走向的是汗青竹簡的郁郁。耿立的散文以其情真意切,和能夠重建當代散文一直罹患和缺失的精神向度見長并取勝,讓人讀了常常有激動心懷、感天喟地之感。讀者會跟散文和耿立一起心潮澎湃,似乎成了閱讀耿立散文的標配和必然的閱讀感受。究其實,這樣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向度,我想應(yīng)該是來自耿立的童年、鄉(xiāng)土的熏染,和他對黃壤畢生都將所懷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欽敬。歷史散文,不可避免要寫到山川巨瀾和歷史滄桑,能有從《史記》那里得來的浩然之氣,恐怕離不開他“自己從鄉(xiāng)村走出,父母的骨殖還在黃壤深處”的鄉(xiāng)土,所賦予他的血脈和骨氣。

      在《匍匐在土》里,耿立寫盡了他對父親的追懷與記緬,幾乎是以“匍匐在土”的、近乎滴滴血淚的感情,來記錄下了父親的一點一滴和父親那一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耿立在散文里,不止一次地寫到了那同一幅讓人心里慘痛的場景:“在我出生的時候,偏巧,我們生產(chǎn)隊里一個在大隊當干部的人的父親死了,此人拿著生產(chǎn)隊倉房的玉米、麥子、大豆成麻袋地送去,讓他們待客。而我出生時,家徒四壁,盛米面的甕與陶土的缸里無有粒米,于是就想著借隊里一點谷子,脫下皮子弄點小米,為我的母親溫補一下身子。但生活的堅硬和冷漠拒絕了父親,這個年方四十的男人,無力撫養(yǎng)妻子無力撫養(yǎng)剛出生的兒子。那是雨天,深秋的雨天,早已沒有了雷聲,但他喉嚨里像是有轟鳴的雷聲從肺腑爆出,人們看到了這雷帶來的水,他的臉頰洶涌的淚水。他不愿再在這個世道無尊嚴地活著,他像要倒凈這如苦膽般的生活的汁液一般,沖向機井,被人在井口強行救下了?!保ā顿橘朐谕痢罚┍M管不是第一次讀耿立追憶和描寫的這個場景,還是會有銳痛加鈍痛在我的心里蔓延開來。能夠以不同的筆觸,在數(shù)篇散文里回溯這個場景,可見此情此景在耿立心里的分量。楊絳曾說: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真相!人生在世,即便出身不卑微,沒有哪一個人可以一生平順,有起就有伏、就有跌落,即便你自己的人品和心性足夠好,也有可能被臟污的人性和人心傷害,在人禍中跌入深淵,備感人間冷暖……是故,人即便出身不卑微,也往往能在一種后天的卑微處境和時段,有機會看到世態(tài)真相和人心人性最真實乃至丑陋的一面。

      耿立散文中的這個讓人揪心的場景,不僅讓他本人刻骨銘心,令讀者也會為之動容乃至揪心。被殘酷的人性和生活剝奪了一個男人尊嚴的父親,當年為了妻,為了兒,跪了下去,仍然討不到能活妻兒的米,這個男人是不是卑微到了極點?被壓迫和凌辱到了極點?但是,父親其實一點也不卑微,卑微和卑鄙的是那個大隊干部,那些可以給生產(chǎn)隊干部死了的父親而大辦喪事、大吃大喝、動用公共糧食的人!被逼到最卑微處境的父親身上,卻有著一個男人和父親最堅忍和偉岸的一面,為了妻兒能夠舍下膝下的黃金,絕望中甚至要投井自殺來了結(jié)自己的生命。如果沒有這樣的出身、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耿立未必能夠擁有他在自己的歷史散文中所凸顯出來的精神力量。耿立的歷史散文,完全沒有文化大散文常常罹患的弊病,他擁有他自己一直所追求的精神高度和力量,像寫楊靖宇將軍之死(《緬想的靈地》),寫秋瑾慷慨就義(《秋瑾:襟抱誰識?》),寫出與妻兩情相悅、給予《與妻書》而慨然就義的林覺民(《絕調(diào)》),還原武訓當年的行乞興辦義學(《僅見的靈魂》),還有《趙登禹將軍的菊與刀》《不忍逼視的細節(jié)》《悲哉,上將軍》《雪與路》《夢醒者的悲劇》,等等。如果說余秋雨的作品里,貫穿著一種嚴肅的理性精神與深刻的文化批判的意念,他更多呈示給人“精神的苦旅”;耿立的散文較之,更多人性、人情的體貼和關(guān)照,耿立在找回當代散文缺失和一度丟掉的智性與精神含量的同時,他的散文總是以一種胸懷的磅礴和真切深摯的感情力量,深深地感染人——也就是他本人所說的“精神的在場”。精神的在場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耿立選擇了最為人與文融為一體的方式:從中,你可以看到一個追求人文精神含量的耿立,看到一個深深堅守道德理想和尋求精神超越的耿立,看到一個將他的痛切和人生體悟與寫作對象水乳般交融的耿立,看到一個對英雄滿懷景仰、對小人極端鄙夷、將憐惜美好痛恨丑惡與偽善渾然于己心的耿立——看到耿立的錚錚鐵骨和屹立于世的雄心壯志里,仍然包裹著一顆善感和富有情義的心懷……耿立的歷史散文,在提倡精神的在場和重建當代散文的精神向度方面,是獨樹一幟和具有示范意義的。

      二、重建當代散文的精神向度

      十幾年前,就有研究者在對“文化大散文”進行反思,言及要“重申散文的寫作倫理”:當代散文在“文化大散文”這一寫作潮流的影響下,日益青睞歷史重述與文化感慨,從而漸漸遺忘了“記述”的傳統(tǒng)。散文正在成為“紙上的文學”,正在喪失和生活現(xiàn)場、大地細節(jié)、故土記憶之間的基本聯(lián)系。此研究者(2007)認為:“很長一段時間來,中國散文的主流是文化大散文。這種散文,大量涉足歷史的后花園,力圖通過對舊文化、舊人物的緬懷和追思,建立起一種豪放的、有史學力度的、比較大氣的新散文路徑。應(yīng)該說,這種散文的盛行,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改變了當代散文的一些面貌,尤其是在擴展寫作視野、建構(gòu)文化維度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文化大散文有一個普遍而深刻的匱乏,那就是在寫作者的心靈和精神觸角無法到達的地方,往往請求歷史史料的援助,以致那些本應(yīng)是背景的史料,因著作者的轉(zhuǎn)述,反而成了文章的主體,留給個人的想像空間就顯得非常狹窄,自由心性的抒發(fā)和心靈力度的展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怎么說呢?可能是為了突出“記述的”“藝術(shù)性的”文字寫成的“美文”,研究者極言文化大散文如何已經(jīng)大行其道,如何已經(jīng)罹患失去感官、記憶、在場感和無法使找 “心”、尋“命”并使靈魂扎根的散文傳統(tǒng)依然存續(xù)的弊病,等等。

      但是,在我的感覺里,20世紀80年代以來,并非是文化大散文成了中國散文的主流,而是各種瑣細、平面和心靈雞湯式的文字,過多充斥了我們的耳目。耿立本人對散文理論也深有鉆研,他將之概括為當代散文的瑣細化、平面化和犬儒鄉(xiāng)愿化等。當代散文的瑣細化似乎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周作人在他那篇著名的《美文》中,稱這種“記述的”、“藝術(shù)性的”文字為“美文”,并說“在現(xiàn)代的國語文學里,還不曾見有這類文章,治新文學的人為什么不去試試呢?”周作人的散文觀對后世包括當代影響深遠。影響的結(jié)果就是當代散文喜歡專注和流連于瑣細的物事,飲茶閑聊,衣飾吃食,細小物事哪怕人、物、事纖微如毫發(fā),也值得寫作者一筆一劃甚至大段大段地去品評和玩賞。一棵柳樹,鄉(xiāng)間的散步和螢火蟲,自己深以為有趣而別人讀了索然寡味的“童年趣事”,等等,都可以成為抒懷的對象。散文作者貌似很用心地在抒發(fā)自己的情懷,細細讀來,作者的感受和情懷其實都是有點自作多情,既不細膩,也無所長,更不要說有什么感人之處了。當代散文的平面化寫作,也與此相關(guān),更與現(xiàn)在的媒體、自媒體都發(fā)達有關(guān),任何人都可以寫批評文字,換言之,任何人都可以在網(wǎng)上、手機上撰寫文字,文學批評漸漸被媒介批評湮沒,散文也向新的媒體隨感式文字、媒介散文讓渡。寫作散文式的文字,絕真率性、自由無礙的散文傳統(tǒng)遭遇了最為不堪的當代嬗變——信筆而來,信馬由韁??觳臀幕腿狈裣蚨?,成了很多散文共同罹患的病疾。當代散文的確是把個人化趣味和對于閑適的追求,做到了極致。

      歷史散文涉足歷史的后花園,在擴展寫作視野、建構(gòu)文化維度上,很容易罹患文化大散文常會具有的弊病?!澳蔷褪窃趯懽髡叩男撵`和精神觸角無法到達的地方,往往請求歷史史料的援助,以致那些本應(yīng)是背景的史料,因著作者的轉(zhuǎn)述,反而成了文章的主體,留給個人的想像空間就顯得非常狹窄,自由心性的抒發(fā)和心靈力度的展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边@與散文寫作者缺乏精神的追求、精神的品性和精神的在場有關(guān)。耿立曾經(jīng)在一次演講中講述那些靈魂高貴的典故: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及王后上斷頭臺的時候不小心踩到劊子手的腳,馬上溫和禮貌地對劊子手說:“對不起,先生,我踩了您的腳?!泵鎸怛v騰的劊子手,路易十六留下的則是如此坦然高貴的遺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傅雷夫婦半夜上吊,還在凳子下面墊上棉被,免得倒下去時驚擾鄰居,在自己的生命即將終結(jié)時,還處處為他人著想。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為世襲貴族,獨自離開遼闊的莊園消失在野外,臨終把家產(chǎn)分給窮人,離家出走,病死在一個小火車站。甚至他的墓地也特別寒酸,就在一個樹林里,沒有墳頭和墓碑,只有野花野草。他的不朽作品也穿越時空留給了人類。前英國國王愛德華到倫敦的貧民窟進行視察,他站在一個東倒西歪的房子門口,對里面一貧如洗的老太太說:“請問我可以進來嗎?”這體現(xiàn)了對底層人的一種尊重,而真正的貴族是懂得尊重別人的。英國戴安娜王妃一直到最后都在從事慈善事業(yè)。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靈魂的高貴。

      耿立清晰表達了他對于散文應(yīng)該具有人文精神含量、具有人文精神的廣度與深度的觀點:而判斷藝術(shù)的最終標準是具體作者、作品的人文精神含量。也就是一個成品的“含金量”。作者的人文精神含量指的是作者的藝術(shù)高度,成就大??;作品的人文精神含量指的是作品的“器量”,也就是作品所表達出的人文精神的廣度與深度。缺少特色,就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缺少“含金量”,作品就難以“回味”,也就不會引起人們持久的興趣。所以說:判斷藝術(shù)的基本標準是特色;最終標準是人文精神含量?!毒捪氲撵`地》將楊靖宇將軍的殉國真實感人地還原出來,場景的描寫不可謂不驚天地泣鬼神。將軍罹難前的場景是這樣的:“猖狂末日的攻擊開始了,四面都是敵人的子彈,如蝗蟲翔舞。楊靖宇又打倒數(shù)名沖在前頭的敵人,但敵人怨鬼毒蛇般糾纏他,蛛網(wǎng)一樣的人墻圍攏了。接著他左腕中彈,手槍隨之落地,但將軍的右手還在,他仍拼以力氣應(yīng)戰(zhàn)。最后人們都感到了將軍血液里發(fā)出的金屬撞擊時的那種鳴響,將軍轟然倒下!”楊靖宇將軍犧牲了,生前他令日軍膽戰(zhàn)心驚,死后他也為侵略軍所敬畏。岸谷隆一郎為楊將軍棺槨盛殮,于將軍殉難處舉行了一個祭奠儀式,并以楊靖宇將軍為例訓誡部屬,同時親自主祭下葬。耿立禁不住發(fā)出靈魂一問:“我們民族的血性,我們民族的尊嚴,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突然走失了?”“楊靖宇人雖然死了,但他的人格力量仍然令敵人膽戰(zhàn)心驚。日本人把楊靖宇將軍放到了一個歷史悲劇的祭壇上。他們不只是以勝利者傲慢者的姿態(tài)對待將軍,他們也是以自己民族熱血和強悍的生命作為牲醴,來祭奠一衣帶水的所謂的支那人那生生不息、傲然而立的民族精神和品性吧?!?/p>

      《秋瑾:襟抱誰識?》中,耿立也是滿腔對良知和正義的傾訴和呼喚?!扒镨篮?,榮辱的變換,使我們不能不懷疑某些所謂的正義的良知,懷疑秋瑾何辜,被折騰再三,所謂的死者為大的民間的高義,卻被當做了腐朽,烈士的血和歷史一樣在某些人的眼里再沒有了敬畏,歷史成了戲弄和戲法,烈士的血漸漸凝固成了虛無。”耿立為秋瑾死后仍然尸骨多次受辱——多次被掘出,被輾轉(zhuǎn),而郁痛于心。也為友人在風雪茫茫中為秋瑾的身后奔波,為“風雪渡江,一種道義的精神在流貫”而慨然嗟嘆!此篇結(jié)尾:“辛亥百年后的元日晚上,和友人從杭州乘火車穿行紹興。那時的紹興早已是燈火隱隱,看不見秋瑾被砍頭的古軒亭口,也看不到魯迅的舊園。火車的鏗鏘越過了錢塘,現(xiàn)在也仍是冬日啊,我感到一種風雪渡江的蒼茫。”

      耿立的歷史散文,一直在要求和追求這樣的人文精神含量。他明確表達了他追求散文的尊嚴和散文的精神品性的散文觀:“散文的尊嚴,來自她的精神的品性,這是散文在當下創(chuàng)作最應(yīng)該關(guān)注的部位。做精神的探險者,精神的獨立者,在精神上不作偽,誠實,把看到的、體驗的、內(nèi)心的最本真的拿出來,做生命的見證,讓靈魂變得柔軟,這是散文區(qū)別小說和詩歌的關(guān)鍵。散文憑借什么?就是一種精神的高度,和民族一同思考,受難,誠實記錄,不撒謊——不對自己的心靈撒謊,不對歷史撒謊?!彼⒉恍蕾p“傷痕文學”作家在作品中除了喋喋不休地訴苦外,就是將苦難的責任全部推給外在的環(huán)境。他將索爾仁尼琴的精神視為至境和散文寫作的內(nèi)在追求和精神品相——能夠揭示著處于備受屈辱時刻的人的品質(zhì),體現(xiàn)了對不可摧毀的人之尊嚴的肯定,和對破壞這一尊嚴的企圖之批判?!秲H見的靈魂》當中,將黃壤平原里冒出來的武訓,武訓在親戚——他的姨父李舉人家里做了三年長工,受盡殘害和被剝削壓榨,破廟悟道后,武訓變成了一個奇怪的乞丐:“武訓如螞蟻在塵土里爬著,塵土里有他背負重負的印記?!惫饩w二十二年(1896)武訓病逝于義塾,凡是經(jīng)過的村莊,大家都拿出賞錢來送武訓一程?!把赝玖锔鞔迕癖娮园l(fā)設(shè)奠路祭,自動送殯者、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這就是最后的武訓?!?/p>

      寫得平和隨意,自由不拘,又讓人回味無窮的散文,固然是讀者需要的一種散文體式,但是一味追求“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散文,一味追求閑適和澀味、“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的周作人散文,是不是涵蓋了散文的全部面向呢?就像耿立自己說的:“通過索爾仁尼琴,我們知道散文在審美之上還應(yīng)有一個維度,不能在現(xiàn)實的苦境中閉眼一味地玩味生活,或者苦心孤詣地用文字美化生活,游戲心態(tài)、趣味把玩、所謂的凈化與距離、無功利的審美自適,這不應(yīng)是散文家所津津樂道的一切?!痹跉v史散文中,尋出被遮蔽的、去偽存真,重塑當代人和散文的精神品質(zhì),是當代散文亟需重建的精神向度。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jīng)寫到郁達夫等現(xiàn)代作家所具有的文人情懷:事情是由沈從文而起的。1922年,20歲的沈從文,帶著幾塊錢從湘西鳳凰走出,只身來到北京。據(jù)說有人問他:你來北京干什么?沈從文答:我來找點理想,讀點書。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沈從文,不得不說是真正的文學青年了。但理想歸理想,現(xiàn)實歸現(xiàn)實,原來是聽聞可以“半工半讀”的北京的大學,實際上根本不接收一個只有小學學歷的沈從文。但這個倔強的年輕人不怕困難:“只要肯勤學,總有辦法的?!彼氡M辦法旁聽北大的課程,住在便宜狹窄的公寓中節(jié)衣縮食。他給自己的住處起名“窄而霉齋”。有個軼聞,不知確否,沈從文甚至有一天決定去街上討飯。沒想到一個老乞丐對他說:“這個街道歸我管,你想討飯可不行”。走投無路,饑寒交迫之中,沈從文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當時的名人郁達夫?qū)懥艘环馇笾?。當時的郁達夫27歲,剛從日本畢業(yè)回國,他所屬的文學陣營“創(chuàng)造社”鋒芒初露,而自己也是一名大學教員。誰能想到,郁達夫能夠走進沈從文那間窄窄的房間,瞧見整個家里爐子、御寒的棉衣全無,沈從文卻還在寫作,竟一時語塞。而后,郁達夫與沈從文聊了整整一個上午,直到中午,他請沈從文吃了一塊七毛錢的飯,一張五元票子剩下三塊多。他將余錢全給了沈從文,連同自己脖子上一條淺灰色羊毛圍巾。后來過了許多年,沈從文對郁達夫的侄女郁風說,那情景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他拿出五塊錢,同我出去吃了飯,找回來的錢都送給我了。那時候的五塊錢?。 币彩窃谟暨_夫的介紹下,不久后沈從文以休蕓蕓為筆名,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了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郵的信》。見完沈從文那天,郁達夫頂著風沙去給同學們上了課,回到自己的住處,“我今天上你那公寓里來看了你那一副樣子,覺得什么話也說不出來。現(xiàn)在我想趁著大家已經(jīng)睡寂了的幾點鐘工夫,把我要說的話,寫一點在紙上?!薄獙懥恕督o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文后注明此文寫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午前二時),發(fā)表于次日《晨報副刊》,言辭激烈,所給的建議也是太不同尋常:“其次你就去革命去吧,去制造炸彈去吧!……”“你的沒有能力做土匪,沒有能力拉洋車……做賊,做賊,不錯,我所說的這件事情,就是叫你去偷竊呀!”“無論什么人的無論什么東西,只教你偷得著,盡管偷吧!”——這還真是真率的郁達夫,方才能夠具有的郁達夫式的、義憤填膺的對社會的“控訴狀”。沈從文當然沒法按此行事,但他還是堅持寫下去了,次年他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了《遙夜》。而這篇文章被北大的哲學教授林宰平看到,予以盛贊甚至把沈從文帶進新月社誦詩會,使他有機會認識了徐志摩。在徐志摩的賞識和大力推薦下,沈從文的才華漸漸被發(fā)現(xiàn)——徐志摩對沈從文也頗為欣賞和多有提攜。我之所以在文章結(jié)尾用了獨句段:“這樣的文人情懷,是屬于五四的?!币庵附裉煳覀冎R者文人情懷的失落。由此也很可以理解令耿立郁郁于心、難以排解的當代散文失卻精神品相和精神往往不在場的原因所在了。作家如果文人情懷都無,精神焉能在場?

      三、文體探索:重申當代歷史散文的寫作倫理

      我們知道在中國,散文的傳統(tǒng)非常源遠流長,它成為一種文學上的自覺和事實,其實應(yīng)該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但是散文的名稱是形成于宋代,最早有記載散文概念的典籍是在南宋時期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在此之前散文不叫散文,叫“文”,其實也就是散文。散文與詩歌不同,詩歌依賴于音律,但是散文在因字而生的魅力方面是不輸于詩的,它具有一種音韻之美,煉字煉意與意象意蘊等方面,皆不輸于詩。我從耿立的散文當中,深刻感受到了耿立在遣詞寫句方面的語言天賦和古典文學以及文化的素養(yǎng)。細細揣摩其文字,常常有“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珠則太赤”之感?!扒镨篮笕?,李鐘岳即被撤職。鐘岳志在救人,但力有不逮,對此心懷耿耿,終至衷懷糾結(jié)、纏繞盤桓,遂乘家人不備之際,自縊于旁舍,享年五十三歲。”(《秋瑾:襟抱誰識?》)自古散文煉字煉句不輸于詩,但當代文學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語言的粗鄙化(李潔非曾經(jīng)專門在會議發(fā)言中著重談過這個問題及其是如何生成的)。當代散文寫作,語言文字是門檻,但真正邁過這個門檻的人,不多。耿立能夠?qū)懞脷v史散文,先就在于他極好的語言文字功底。

      散文的英文文學術(shù)語是“prose”,但是自現(xiàn)代以來,中國現(xiàn)代、當代的散文,更取自“Essay”——民國間,名作家章克標等人編譯有《開明文學辭典》,里面“散文”不是作為 Prose,而是作為 Essay 出現(xiàn)?!癊ssay 在西方,確系文藝復(fù)興、啟蒙主義的產(chǎn)物,隨思想者們以所思啟發(fā)民智、普及人文價值觀的需要而生,故自蒙田、培根等輩之手大放碩采。Essay 這種近代屬性,對中國新散文的精神特質(zhì)的影響與改造最深?!爆F(xiàn)代以來,公安派、竟陵派越來越被作為散文的正統(tǒng),像把散文規(guī)范為抒情的和敘事的美文,這是周作人在一篇名為《美文》的文章里提倡的,對后世更是影響深遠。晚明小品對后世的影響有多深呢?甚至影響了現(xiàn)代以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讓中國的現(xiàn)代小說從發(fā)軔之初,就不似西方小說是敘事和史詩的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當代的小說里面,蜿蜒和蓬勃著很強和具有充沛生命力的抒情的傳統(tǒng),筆者曾有專著《抒情傳統(tǒng)與現(xiàn)當代文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來條分縷析抒情傳統(tǒng)與中國現(xiàn)代、當代小說的關(guān)系。陳平原曾說,“五四”作家不會像“新小說”家那樣把史書當小說讀;但“五四”作家也有一種“誤讀”,那就是把散文當小說讀?!拔逅摹睍r代的小說雜志上常見標為小說的散文,“五四”作家的小說集更常常夾雜道道地地的散文。這種小說散文化的情況,在沈從文身上甚是明顯。他的每一篇膾炙人口的小說,都可以當散文來讀,他的小說抒情性和散文化傾向明顯,比如同樣是寫多情水手與多情婦人的故事,小說《柏子》文體歸為小說,而《湘行散記》里《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就算作散文。20世紀70年代末復(fù)出的汪曾祺,也是這樣,他的短篇小說更像是散文、美文。汪曾祺受晚明小品的影響,受歸有光及其“文氣說”的影響,崇尚才性、欣賞極趣、獨抒性靈等的美學理念都深深影響了小說家,更何況是對散文的影響呢?

      耿立警惕于此,清醒地認識到:“因周作人把中國的古典現(xiàn)代散文定位為抒情敘事,忘掉了散文的智性?!庇终f:“五四”時期散文演變的“小品”,排斥了智趣和諧趣,造成散文文體的先天不足和封閉的自循環(huán),“敘事與抒情”的詩性審美觀念,審美的狹隘和操作的狹隘窒息了散文的精神生命,束縛了散文的發(fā)展。晚明學者文人極重才情、智慧、技藝,強調(diào)文以自娛,對現(xiàn)代、當代散文的影響深遠,耿立在《荷塘月色》式的抒懷,《荔枝蜜》式的寓物移情之外,呼喚:“散文應(yīng)融入更多的思想和良知的品質(zhì),除了生命美學和感性元素,更應(yīng)融入理性的功能智性的功能,應(yīng)在題材上問題上更貼近當代生存的實景,應(yīng)放擴文字的關(guān)懷力,讓更多更嚴峻的事物進入視野……”由武訓,耿立想到自己曾到鄉(xiāng)下去,看到很多的留守兒童,在山西雁北山區(qū)一口窯洞里,有這么一個小女孩,家里實在是很窮,低矮破落死寂的窯洞里,臟黑的灶臺上,七零八落放著幾個說是吃了好幾天的熟紅薯。父親讓她退學,小女孩跪在媽媽面前哭著說:“媽媽只要答應(yīng)我上學,我以后就不吃飯了?!边@話敲擊著耿立的心,也糾結(jié)著讀者的心。而由武訓,聯(lián)想到父親當年的經(jīng)歷,耿立感到的是錐心和刺骨的痛。

      莊子的為人,絕真率性、自由無礙。這種性情,正是散文內(nèi)在天然的品格,由此莊子其人與散文的品格,恰似天作之合,渾然如一。而李贄的“童心說”,講存心純樸的可貴,被認為不妨將它當成一篇散文基本理論的好文?!胺蛲恼?,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辈蛔鱾危怀C飾,“修辭立其誠”。耿立把散文求真的一面,在他的歷史散文中作了新的文體探索。他聲討出賣楊靖宇將軍的“這號中國人”,他聲討欺辱武訓的人,他與林覺民一起慷慨激昂和吟唱內(nèi)心的悲歌……在耿立的歷史散文里,完全不用擔心寫作者的心靈和精神觸角無法到達深刻和深摯的地方,不用擔心散文作者僅僅求助于歷史史料的援助,不用擔心作為背景的史料,成了文章的主體,湮沒了散文的精神擔當。耿立的歷史散文中,精神始終在場。

      在散文文體探索方面,耿立希望把散文做大。怎樣才能把散文做大?他認為應(yīng)該學習西方散文的沒有文體邊界,這樣就“沒有自我閹割、不被狹小所鎖定,所以散文在西方無遠弗屆,一直像大霧一樣彌漫,像陽光一樣輻射,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表述與精神相一致,她更自由、流暢、從容與豐滿”。散文寫作者和文學批評者始終在爭論散文應(yīng)不應(yīng)該虛構(gòu),這樣的分歧好像從來也沒有消失過。散文的寫作倫理應(yīng)該是“真”“求真”,但對于歷史散文,就要在史料里面進行合理的虛構(gòu),文體探索和擴展散文的文體邊界也是號的散文家需要努力的。以《絕調(diào)》為例,關(guān)于記事的一部分,耿立開篇即倒敘,后面還來了一個小說敘事文本慣用的內(nèi)部倒敘,他散文中的記事一線,不是按時間順序的單一線性敘事,很有技巧和章法,增加可讀性和讓散文更加氣韻生動。散文不是小說,它主要是抒情和記事,不虛構(gòu)故事,盡量不對原始的故事作過多的虛構(gòu)變形。但這不意味著在記事的部分,不可以借鑒小說敘事的技巧和技法,這也是當代散文在形式和文體探索當中的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耿立的散文,讓我看到了他在做積極的文體探索,并且卓有成效。

      《臨終的眼:蕭紅記事》《繞不過的肉身》(胡蘭成和張愛玲)等篇,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雖說是從較為晚近的歷史、史料和材料中成形的散文,卻顯示了寫作者掌握了翔實的、豐贍的史料和材料,有著一支穿梭自如的散文之筆。能夠?qū)懞檬捈t,能夠?qū)懞煤m成的張愛玲之間的愛恨情仇,沒有一顆善感的心和作家基于能夠深徹理解人性,解讀人性和表達人性的能力,不可能寫出那樣活生生的蕭紅,更不可能寫出那樣真實的胡蘭成和張愛玲……懂得一個男性歷史人物,不難;寫作和寫好一個女性歷史人物,寫得讓女性讀者和研究者都認可,乃至都欽佩,這是耿立的了得之處。期待耿立在散文文體探索,與重申當代歷史散文的寫作倫理等方面,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和更好的散文作品。我愿意相信,在耿立的散文中,他的精神,會始終在場。

      【注釋】

      [1] [2] 謝有順:《重申散文的寫作倫理》,《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

      [3] [4] [5] [8] [9] 耿立:《散文的精神含量與高度》,“在場主義散文”微信公眾號,2016年7月20日。

      [6] 參見劉艷:《新文學精神與文人情懷——寫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周年之際》,《名作欣賞》2019年第4期。

      [7] 參見李潔非:《散文散談——從古到今》,《文藝爭鳴》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歡
      沈從文散文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散文兩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兩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節(jié)選)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拿出精神
      微博評書:沈從文家書
      平安县| 即墨市| 正蓝旗| 清原| 义马市| 寻甸| 依兰县| 柳江县| 伊吾县| 建昌县| 政和县| 吉首市| 井陉县| 宁阳县| 秭归县| 德庆县| 拉萨市| 怀仁县| 鹤峰县| 邵东县| 扶沟县| 宜都市| 翁牛特旗| 南乐县| 临泉县| 卢湾区| 阿拉善右旗| 黎川县| 鸡东县| 牙克石市| 乌拉特中旗| 翁牛特旗| 乐至县| 康马县| 保靖县| 屏东市| 普定县| 丰城市| 元朗区| 项城市|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