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征/西安翻譯學院
英文和中文存在著很多不同的文化及翻譯方面的差異,使我們說中文的人有時難以理解英文的內(nèi)涵意義,其間存在著的差異,足以讓我們琢磨一番。
在中國,出于禮貌,甚至有義務稱呼年長的人為叔叔(伯伯、舅舅)、阿姨(嬸嬸、舅媽、伯媽、姑姑)、爺爺、奶奶等。因此,人們經(jīng)??梢钥吹交蚵牭経ncle Lei Feng這樣的稱呼語。但這不符合英文的習慣,也不地道。英文中這一類稱謂只適用于與說話者有著血緣關(guān)系的對象。除此之外,任何其他人都無權(quán)享用這種呼語,這是約定俗成的。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英文中,稱“雷鋒”為“叔叔”是不符合習俗的,因為我們跟他并無血緣關(guān)系。對于和自己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別用諸如“uncle,aunt, grandpa, grandma” 一 類 的 稱 呼語。那么,如何稱呼年長者呢?對男性長者,用“Mr. John 或Sir”即可;對女性長者,“Miss /Ms. /Mrs. Marry”或“ Madam”就很恰當了! 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究竟年長與否,可以“后發(fā)制人”,這樣開場:“Glad to meet you. My name is Kenny.”(“見到您真榮幸。我叫肯尼?!保┠敲?,對方肯定會告訴你應該怎么稱呼他(她)的!
英美國家和中國在打招呼時還有一點不同:兩人初次見面時,美國人經(jīng)常直呼對方的名字,以表示友好。例如Jack, Tom等。中國的情況就不同了,在中國很少直呼對方的名字,就是在“鐵哥們”之間也是如此,目的是表示尊敬和景仰。如“大哥、大姐……”大多數(shù)的英國人,還有一部分美國人,他們都覺得第一次見面就被直呼其名令人難以接受,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別人介紹時是怎么稱呼的,然后依葫蘆畫瓢。正所謂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鄉(xiāng)隨俗”。
中國學生經(jīng)常稱呼老師為:“Teacher Zhang”或者“Teacher Li”,這并非地道的英文。同樣,跟老師打招呼時說“Good morning, teacher”也是不可接受的。對女老師打招呼時最好說“Good morning, Madam”。而對于男老師,則應該說,“Good morning, sir”。另外,Sir與Madam不可用為“Zhang Sir”或“Li Madam”。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一些拍的電影中,這類稱呼很常見,可謂是英文稱呼與中文稱呼的大雜燴。地道的英文則不會如此稱呼。像teacher, cook, secretary之類的職業(yè)術(shù)語以及dean, chairman, president之類的頭銜不可用作呼語。這點與中文是不同的,而諸如Dr. (or Doctor), Prof.(or Professor)一類的職業(yè)則可以用作呼語。
中英兩種語言中有許多習語非常生動形象,用它們來比喻事物或說明事理,既生動,又達意。由于這些習語用詞簡練,言簡意賅,常能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中文通常用“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來形容那些身強力大,頭腦空空的人,而英文中就有There is more of Sampson than of Solomon in him.這個句子來表達此意。是基督教《圣經(jīng)》中力大無窮的勇士;而則是古代以色列賢明的國王,以智慧著稱。引用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或典故來說明事理,真可謂明白通曉,形象生動。其他還有“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緣木求魚”、“畫蛇添足”以及英文中常見的“carry/bring/send owls to Athens(多此一舉)”;“Hunger is the best sauce (饑者口中盡佳 肴。)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慮,必有一失。)”;“There is many a slip twixt the cup and the lip(事情往往會功虧一簣。)?!蓖瑯?,我們能將英文中的“the skeleton in the closet”, “to put heads together”, “to rain cats and dogs”, “ Good wine needs no bush”。翻譯為“壁櫥里的骷髏”、“把頭放在一起”、“下雨時下貓下狗”、“好酒無須用長青藤”嗎?當然不能,而我們必須綜合他們的整體意義,充分挖掘其比喻意義,將他們分別理解為“家丑(shameful family 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 (think out a plan with other people)”、“下傾 盆大雨(to rain heavily)”、“酒香不怕巷子深 (Good wine needs no cries.)”。
中英習語中存在著搭配的穩(wěn)固性。所謂穩(wěn)固性,指的是組成習語的各個部分(即單詞)是固定的,不可隨意拆開和調(diào)換位置。無論哪種語言,它的習語的搭配是固定的。習語結(jié)構(gòu)上所具有的穩(wěn)定性是它的一個顯著特征。中文中的“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改為“雪中送煤”;“打退堂鼓”不可改為“打退堂鑼”。同樣,英文中的“at sixes and sevens(亂七八糟)”不可換為“at sevens and eights”;“ fi sh in the air(海底撈月)”不可改為“ fi sh moon in the water”;“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非驢非馬)”既不能顛倒詞序改為“neither fl esh, fi sh nor fowl”,也不可改為“neither donkey nor horse”。習語搭配的穩(wěn)定性中存在的妙不可言不僅體現(xiàn)在不能隨意拆開或更換這一點上,有時還體現(xiàn)在不遵守語法規(guī)則和邏輯推理等方面。如英文中的“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對手)”,按照現(xiàn)代英文語法規(guī)則,謂語動詞cut應該加上-s,這一點是與語法規(guī)則相餑的。當然,習語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穩(wěn)定并非絕對,起妙不可言又可體現(xiàn)在兩種語言中的許多習語都有自己的變體。而習語的變體必須以原型習語整體意義和基本結(jié)構(gòu)形式為基礎,并約定俗成,得到公認。如中文中的“俯首帖耳”演變成“俯首聽命”;英文中的“to fry in one’s own grease”演 變 成“to stew in one’s own juice”,其基本意義保持不變。
中文歇后語不僅結(jié)構(gòu)和風格獨特,而且民族色彩最濃。歇后語的前一半稱為比喻部分,常常是一種生動的意象語言;后一半稱為說明或解釋部分,揭示前半比喻的實質(zhì)意義,即喻義。下面是歇后語的若干譯法,足以體現(xiàn)中英差異中的微妙之處。
1、全譯
他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He is 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a bitter herb: he had 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瞎子點燈白費蠟。
It seemed 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2、部分譯
(1)只譯比喻部分
他知道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He realized that it was a case of the weasel coming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他們的努力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Their efforts will be like ladling water with a wicker basket.
(2)只譯說明部分
江世榮看見咱們開會都不叫他,啞巴吃餃子,心理有數(shù)。
Chiang saw us hold meetings without sending for him. He can put two and two together.
他必定審問我,我給他個徐庶入曹營——一語不發(fā)。
He’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ll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3、意譯
諧音歇后語具有很強的中文語言特色,翻譯時難度很大,難以照顧全面,往往只好舍棄意象,采用意譯。
“生活的海里起過小小的波浪,如今似乎又平靜下去……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燈籠,照舅?!保ㄖ芰⒉ǎ骸侗╋L聚雨》)
“The even tenor of their life had been disturbed, but things seemed to be settling down again. The villagers felt themselves back in the same old rut.”
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Defying laws, human and divine
4、引申
“看你,隔著門縫兒瞧人,把人看扁啦?!?/p>
“Humph! If you peer at a person through a crack, he looks flat! Don’t be so prejudiced.”
值得一提的是中英翻譯中的正說和反說,主要是指在英文里是否用no,not, never或者帶有non-,un-, in-, im-,il-, ir-, dis-, de-, -less等詞綴的詞,在中文里是否用“不”、“沒”、“非”、“無”、“未”、“甭”、“別”、“否”、“莫”、“休”、“毋”、“勿”等字。含有這些具有否定意義的詞的說法均為反說或反面表達,反之則為正說或正面表達。
1、反說
所謂反說,即英文從正面表達,漢譯時從反面表達,如:
Little does he care whether we live or die.
他根本不在乎我們死活。(翻譯時little 直接和care結(jié)合,譯為“不在乎”)
He was more frightened than hurt.
與其說他受傷,不如說他受到了驚嚇。
(more …than在同一主語的句子里譯為“與其……不如……”)
2、正說
所謂正說,即英文從反面表達,漢譯時從正面表達。如:
He carelessly glanced through the note and got away.
他馬馬虎虎地看了看那張便條就走了。
(carelessly直接從正面翻譯,譯為“馬馬虎虎地”而不是“不小心地”。)
Some people can eat what they like and get no fatter.
有些人愛吃什么吃什么,照樣瘦。
( no fatter不從反面譯為“不會變胖”,而是根據(jù)中文習慣從正面翻譯為“照樣瘦”。)
正說和反說的問題主要就是出在拘泥于原文的表達形式,對于譯語固有的表達習慣沒有真正了然于胸。
The plane coming from Sydney will arrive in no time.
來自悉尼的航班很快到達。(in no time是固定搭配,正譯成“很快”而不是“沒有時間”。)
中英兩種語言均有從正面或反面表達一種概念的現(xiàn)象。由于語言習慣的不同,在正反表達方面也常常會不同。同一個概念,英文可能習慣從正面表達,中文則習慣從反面表達,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