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佳/長春光華學院外國語學院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中日兩國在教育、文化、經濟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社會對既具有扎實的中日雙語功底,又具有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的高水平翻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但是,在日常教學當中,與“聽、說、讀、寫”相比,“譯”并沒有占到重要的位置,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有被忽略的傾向。如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yè)能力,按照真實工作場景的需求,對學生進行翻譯實踐和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是日語翻譯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jù)中國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發(fā)布的《大學日語專業(yè)課程教學大綱》,本科階段的日語教學內容十分豐富,除了“聽、說、讀、寫、譯”的日語能力的培養(yǎng)之外,還必須學習日本概況、日本文學等知識。翻譯教學在本科階段的日語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受重視程度不夠。
眾所周知,日語專業(y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零基礎,要經過大一、大二的基礎學習之后,在大三、大四階段才開始日語翻譯課程的學習,課時一般以一周一大節(jié)課(兩小節(jié)、2學時)為主。大三、大四的學生面臨著日語能力N2、N1,或者日語專業(yè)八級的考試,或者考研還是就業(yè)等各種壓力,對于翻譯課程的學習沒有熱情,甚至及格萬歲的學生比比皆是。
擔任日語翻譯課程的教師大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絕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相關行業(yè)和實踐部門的翻譯經歷,即使,有的教師考取了全國日語翻譯證書(三級或二級),也不能代表對某一翻譯領域有深入的研究,由于缺少大量進行翻譯實踐的機會,這樣就造成缺乏直接經驗的積累,過度依賴教材,紙上談兵的情況較多,所以日語翻譯課堂長期以來大多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照本宣科地講授翻譯理論和技巧,然后讓學生完成課后翻譯練習題,之后講解練習題,這樣枯燥、單一的教學過程。
語言來源于文化,日語翻譯更脫離不開日本文化的背景,所以,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們注意了解語言文化背景的必要性。在翻譯過程中,要想精準地翻譯出每個單詞的意思,就必須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和說話時的語境,更要了解日本人的說話習慣、思考方式和這句話背后包含的文化背景。同時,翻譯教學是一個長期持續(xù)的過程,在進行了充分的理論教育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地翻譯實訓之后才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而作為母語的漢語組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翻譯的準確性,而漢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合作學習”一詞是由英語Cooperative Learning翻譯而來的,合作學習理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是為了消除教育界存在的歧視現(xiàn)象而產生于美國的一種科學學習理論與認知策略。各個國家因為文化的差異,所以對“合作學習”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日本國內的日語教學界,以作文指導課中的同儕反饋活動為切入點,對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的效果開展了各種課堂實踐和研究。池田(1999)以日語中級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對比了在作文活動中的自我推敲、教師反饋、同儕反饋三者的活動效果,結果表明學生自己寫作的第一稿與經過探討反復修改后的定稿,質量提高的層次非常明顯。原田(2006)通過6次比較了教師反饋和同儕反饋對學生修改自己作文能力產生的影響。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同儕反饋的學生在作文修改能力上與教師反饋相比有顯著提高,更進一步說明,合作學習活動比傳統(tǒng)的教師指導教學模式更為有效。
館岡(2005)在閱讀課中對合作學習小組活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可以直接從其他同學那里學到知識和得到答案,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活動認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協(xié)作和溝通,擴大自己的學習效果。
以上研究都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實踐性研究,國內對于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的研究尚處在不斷摸索階段。這為日語教學者們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研究空間??v觀前人研究,合作學習研究和實踐已經進入到綜合日語、日語閱讀、日語聽力等課程的教學改革中,隨著合作學習的推廣日語翻譯課堂上也要運用到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模式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動向“求知、傳授”轉變。教師在設計合作學習的時候,要將趣味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在上課之前把學習任務分配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把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找出來,可以通過角色朗讀、PPT制作、情境演示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
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分配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還應兼顧每一組成員的性別比例、性格特點、日語能力等因素,注重各組成員的協(xié)調和互補。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小組成員的日語能力不同,鼓勵學習好的學生帶領學習弱的學生,可以設立組長責任制,組長在課堂之外,對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進行督促,教師可以更好的掌握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避免學習流于形式。這樣,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成員的成績都有所提高,為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合作學習活動不是從頭至尾貫穿整個學期,而是根據(jù)不同的課程內容,來安排是否適合合作學習活動。教師需要提前編制好整個學期的教學安排,在教授哪一課時需要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事先要向學生講明,并在試用合作學習之前,把學習內容提前告知,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習,并且由小組長檢查每個成員的完成情況。學生在課堂上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跟學生一起找出本課的難點和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當堂講解并糾正學生的錯誤,可以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既是策劃者,又是引導者,更加有親和力,學生可以更好的接受自己的錯誤。
合作學習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采取小組內部評價、小組之間評價、教師對小組的評價等,目的都是為了督促學生學習日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合作學習充分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習慣中去。課堂中的每一個人是評價者也是被評價者,評價當中沒有絕對的。評價要及時進行,這樣是學生對本課學習的一個完整總結,也是學生清楚知道自己的錯誤之后,對自己學習的客觀評價,使學生在課堂上既能展現(xiàn)自我,又能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日語翻譯教學中嘗試引入合作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固定的教材模式,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消極思想,提高學生日語翻譯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交際能力。通過合理的分組學習,使不同條件的學生最終都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合作學習的實施,優(yōu)化了日語翻譯教學模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日語翻譯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