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荒田
一次,我和幾位友人參觀價值上千萬美元的豪宅。歸途中,我們討論起一個話題:讓你擁有這套豪宅的產(chǎn)權(quán),你是否愿意入住直到終老?
A說:“臥室在二樓,我得爬三十多級樓梯,目前還可以,但不久的將來拄拐杖或坐輪椅,就只能望而生畏?!盉說:“每天為了安全,我得巡視房屋,一次費半個小時,還沒說到打掃、收拾、維修?!?/p>
我聽罷,覺得歲月比任何法官都厲害,它不聲不響地把人的貪欲收拾了。沉默良久,最后嘆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不住算了?!?/p>
于是大家認(rèn)為,如果把70歲稱為制高點,踞其上喝茶或咖啡,看云卷云舒之余,以“世故”的長鏡頭俯瞰往昔,就相當(dāng)超然。若以住所作為象征,突出的感覺就是:豪宅不但太大,而且里面的硬件最后也會被擱置。原來,70歲后,面對的敵人不是貧窮和卑微,也不是婚姻的圍城,而是杜甫的一句詩:“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p>
說來說去,老的最大優(yōu)勢是:把過去舍命占有的一點點地交出去。從前欲望有多強烈,70歲以后的清理就有多徹底。
所以,我們五個老人有了這樣的共識:以稍多一點的前瞻性,在70歲、75歲、80歲的關(guān)口上回望,看“老”讓你留下什么,就容易明白在生命的末端其實什么都無足輕重,可主宰的只剩下身體,這還得是在健康尚可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