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方周末記者 賀佳雯
“有的老師會質問我們憑什么停了他的課,其實課上得怎么樣、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p>
近期教育部關于教授三年內不教本科生退出教師隊伍的要求,有可能適得其反,讓教授開設更多通識“水課”來湊工作量。
重科研才能出成果評職稱,是學術圈眾所周知的事情。“最后上好通識課,成了大學老師教書的‘良心債?!?/p>
南南方周末記者 賀佳雯
南方周末記者實習生 戴畫雨
教育部要“滅”水課。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網(wǎng)站公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guī)矩。
事實上,過去兩年間,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深圳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已開始淘汰“水課”。據(jù)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中相當一部分“水課”是通識課程,即:公共選修課。
2018年,復旦大學有三十多門課程退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但未官方公開名單;2019年中山大學因選課人數(shù)不足等原因,停了四十余門通識課程,包括《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紀錄片解析》《歐洲文明史》《中國金融市場與投資》等;據(jù)深大新聞系校報報道,2019年3月,深圳大學公文通發(fā)布多則課程取消通知,數(shù)字據(jù)統(tǒng)計將近150門,包括《創(chuàng)造理論與實踐》《數(shù)學認知與學習》《情緒與決策研究進展》等。
這也是通識課程自2005年在國內高校開設以來,首次被集中清理。
通識教育,源自英文的“general education”,其教育目標是在現(xiàn)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的知識和價值觀。然而開設多年后,一些通識課程之所以淪為“水課”,往往在于學生想湊個學分,老師想湊個工作量。歸根結底,高??己嗽u價機制這根“指揮棒”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位在高校長期從事教務工作的老師透露,“指揮棒”的存在導致相當一部分通識課程存在“因人設課”的情況。例如有的學院,教授要完成給本科生上課的工作量,但學院本科生人數(shù)不足,就會選擇開設一門公選課。
“憑什么停了我的課”
“有的老師會質問我們憑什么停了他的課,其實課上得怎么樣、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2019年11月11日,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副主任任軍鋒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復旦這兩年通識教育改革雖然成效顯著,但在推進過程中也屢屢受阻。
但該校一名被停課的科普課程老師回憶起停課過程卻有些憤慨?!埃ㄍUn前對教學質量)有評估,但學生評價占的比重很高?!?/p>
其所說的評估,指的是復旦大學開發(fā)的通識課程教學質量測評工具,也就是復旦淘汰通識課的依據(jù)。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淘汰“水課”,是以長期連續(xù)積累的教育學實證數(shù)據(jù)與多視角評估為依據(jù)的?!拔覀兺ㄟ^與大學核心課程委員會、教學團隊負責人、教師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生等各個層面的深入討論,研制了‘高能課:中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質量測量·診斷·提升工具。”
陸一解釋,這一工具設計了二十余項教與學評價性指標和十余項反饋性指標,能夠多角度刻畫出每門課程及總體課程的教學質量,目前全國有多所“雙一流”高校已采用。在調查數(shù)據(jù)的使用方面,基于指標數(shù)據(jù)生成“高能教學指數(shù)”和“刻苦學習指數(shù)”,能直觀地篩查出幾種高效能課程和幾類有問題的‘水課等低效能課程,并一一對應給出教學支持與管理建議。
對于學生評價,陸一表示其重要,但并非唯一的評價標準,測評工具不是單純讓學生主觀測評一門課上得好與壞,而是設計了多個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評價指標。但被問及具體指標,陸一稱不便透露。
早在2018年2月,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曾表示,已有三十多門課程因不符合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陸續(xù)退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孫向晨舉例,有的自然科學類課程對自然科學專業(yè)學生來說太膚淺,對于文科學生來說又太過艱深。
但被篩選出的“水課”并非馬上停課。陸一說,根據(jù)測評出來的問題,評估人員會和任課老師商談,回顧教學過程,看能否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實在解決不了問題的課程才面臨停課風險。
以復旦為例,除前述三十多門課程外,剩下的一百五十多門課仍存在因教師開課需要而設課的情況,也有一些課程在學生中評價不高。學校將重新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和學生評價,決定課程的去留。有的課程將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甚至被取消。任軍鋒表示,復旦這兩年一直在對通識課的開設與取消嚴格把關。每年都會“有進有出”。
盡管學生評價重要,但有些看上去很賺學生吆喝的課,也不一定就不是“水課”。陸一舉例,此前復旦有一門教學質量獲獎、在學生老師中都頗為出名的通識課,第一輪測評中并沒有被列入“高能課”。陸一和任課老師分析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這門課雖然老師的課堂教學講得精彩,學生聽得也投入,但下課之后不知道如何進一步開展學習。參考書讀過與否、師生間有無更進一步的討論,都不確定。
針對這點,陸一稱,評估團隊為任課老師提供了一系列提升課程質量的方案。比如,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做了一系列作業(yè)設計,并且更多利用助教協(xié)助研討工作。
大學老師的“良心債”
“水課”的板子不能全打在老師身上。
“在復旦,通識課想拿到A越來越不容易?!睆偷┮幻笏膶W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同等水平下,復旦學生的績點往往不如其他學校學生高,等到畢業(yè)申請出國時會遇到問題。因此,入校時,學長學姐往往會告訴學弟學妹們,哪門通識課老師“水一點”,打分手松一些,一定要“搶”。
大學四年必須選足通識學分,同樣是2學分,能選一門“水的”“好過的”,為什么要去選一門盡管有“含金量”但“不好過”的通識課來“自我折磨”?在大學生中,這樣的心理已然具有普遍性。
從高校管理角度看,為了讓學生修夠通識課程學分,必須提供相應的多種課程選擇。
如此一來,為了迎合學生對通識課程“水”的期待,老師也習慣了適當“放水”。不“放水”,下學期沒人選課,影響的是老師的教學工作考核。
?下轉第2版
前述被停課的復旦老師沒有再開新的通識課。他回憶,停課之前,學校教務處也曾找他溝通?!安粫苯诱f課程質量,會說學生需求不大?!彼豢诖饝耍X得停了通識課雖然少了工作量,但專心專業(yè)領域,不會因為授課牽扯精力,也挺好。
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中,有類似想法的大學老師不在少數(shù)。
何況,在很多高校的老師教學工作考核中,通識課是被打折扣的。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雷生舉例,在不少高校,專業(yè)課一堂45分鐘,工作量是1;通識課一堂45分鐘,工作量要乘以0.8的系數(shù)。而老師上一堂課只有幾十元。如此比較,還是做科研項目、拿項目經(jīng)費,更加名利雙收。
高校對專業(yè)、通識課程的分配體系,導致讓年輕教師承擔通識課教學任務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水課的產(chǎn)生。
一名2018年進入大學任教的老師透露,一個學院里,專業(yè)課開設有定數(shù),而老師各有專長,剛報到的年輕大學老師,三年內很難開設屬于自己的一門專業(yè)課?!袄先恕闭贾鴮I(yè)課的位置,“年輕人”又不能閑著,通識課便落到他們肩上。
張雷生也曾有這樣的經(jīng)歷。他剛入職時,接的是一些專業(yè)的專題選修課,一年后,學院一名老師因私出國不回來了,他才有機會拿到專業(yè)課。“一門專業(yè)課的新設審批,過程非常漫長?!睆埨咨f。
“高校不可能招一個年輕老師來只搞科研,這成本太高了?!鼻笆瞿贻p教師說,“所以教務處往往會分派通識課的教學任務,派到誰頭上,不管你對這個領域懂不懂,都得上。”
還有的學校,是由專門的基礎部老師承擔通識課的教學任務。學校里有一條不成文的慣例——沒什么專業(yè)水平的老師才被分到基礎部上通識。
一名在高校長期從事教務工作的老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相當一部分通識課程存在“因人設課”的情況。例如有的學院,教授要完成給本科生上課的工作量,但學院本科生人數(shù)不足,就會選擇開設一門公選課。他擔心,近期教育部關于教授三年內不教本科生退出教師隊伍的要求,有可能適得其反,讓教授開設更多通識“水課”來湊工作量。
大勢所趨下,復旦卻希望逆流而上。任軍鋒說,復旦希望未來的通識課程能成為“專業(yè)課程的升級版”,因此正鼓勵老師開設新的高質量通識課程,給予每門課程3萬元經(jīng)費支持,并在績效考評方面予以更多傾斜,最高可能獲得數(shù)十萬元獎勵,尤其鼓勵老師定期開設小班討論課,解決“沉默課堂”等教學實際問題。
但現(xiàn)實狀況是,愿意開設通識課程的老師還是寥寥無幾。
復旦一名不愿具名的教授解釋,目前高校教授普遍承擔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而重科研才能出成果評職稱,是學術圈眾所周知的事情。
“就算不功利,也不能完全拿情懷說事。一位老師開設一門通識課程,對其本身的專業(yè)研究和教學其實沒有絲毫幫助。還一味說讓最好的老師上通識課是不現(xiàn)實的?!边@名教授說,“最后上好通識課,成了大學老師教書的‘良心債。這‘債讓老師背合適嗎?”
顯而易見的
“不重視”
停掉“水課”,是否能達到提升通識教育質量的效果?在多名通識“火課”的老師看來,明確一門課程的學習目的,老師和學生合力,才能有效避免通識課淪為“水課”。
國內高校的通識教育始于2005年前后。因當時缺少開設此類課程的經(jīng)驗,有不少課程是老師自薦或者院系推薦開設的,其中一些甚至“脫胎”于講座課。但張雷生指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反思能力,而非對專業(yè)知識的了解。最初開出的一些課程往往是專業(yè)課程的“縮減版”,無法滿足通識教育的需求。
多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學者表示,高校對通識課程的不重視,是“水課”泛濫的根本原因。
這種“不重視”是顯而易見的。通識課的排課時間一般放在晚上,排課人數(shù)往往是數(shù)百人的大課……這對老師、學生的精力都是一個挑戰(zhàn)。但也有不少老師認為,排課向通識課傾斜,對專業(yè)課來說也不公平。老師上課的時間精力本身非常有限。
從學生個人的長遠發(fā)展來看,通識教育對一個學生的人文社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固然重要。不過專業(yè)能力才是一個學生升學、就業(yè)不可或缺的“敲門磚”。學生、學校的重視程度也自然更高一些。
讓通識課變雞肋更本質的原因是資源分配不公。貧愈貧,富愈富,是目前高校老師收入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前述高校教務老師表示,高校的精品課程獎勵補貼經(jīng)費非常有限,“基本上專業(yè)課都給不過來,哪輪得上通識課呢!”他說,“老師們上通識課,往往是‘賠本賺吆喝?!?/p>
但在外部,從教育部到一流大學,這兩年對通識教育的重視有所提高,也不斷提出課程改革要求。最近這次,并非教育部第一次提出淘汰水課,水課也不僅是通識課,更指向了專業(yè)課。
早在2018年6月,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成都舉行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提出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xiàn)象應該扭轉。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要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zhàn)度的“金課”。
2019年2月26日,在教育部發(fā)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范海林亦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正在部署全面整頓本科教育秩序,淘汰‘水課,打造‘金課。這是本科階段課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中國高校內涵式發(fā)展、提升質量必須要做到的改革?!?/p>
陸一分析,此次高校密集清理“水課”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最本質的原因就是要提高課程質量,清理考察對象也不只是通識課程,而是所有的課程,包括一些專業(yè)選修課。此外,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重視通識教育,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通識課到底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怎么考核?大多數(shù)高校的相關規(guī)定的建設比較欠缺和模糊?!北本煼洞髮W教育學部教授李奇分析,在各個高校年度報告里,很少體現(xiàn)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和目標,這點無論是從專業(yè)課還是通識課來看,都是頂層設計的缺失。
目前,高校有兩種類型的通識教育課程,一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共必修課,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政治等。另一類為內容較廣的公共選修課,學生只需選修幾門學習即可。但在多數(shù)高校,對通識課的教學目的和課程總體設計目前仍無清晰的規(guī)劃。
重整通識課,或許這才應該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