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庭勇/寧夏大學人文學院
隋煬帝,即楊廣。名英,小字阿摐,隋朝第二位皇帝。開皇元年封為晉王,后南下平陳。開皇二十年立為太子,繼位后改年號為大業(yè)。大業(yè)十四年,江都兵變,為叛軍縊殺,唐朝謚為煬帝。在位期間,政績斐然:營建東都,修建大運河;置進士科,開創(chuàng)科舉;西巡張掖,開發(fā)西域;三征高麗,窮兵黷武。而這樣一位政績卓著的帝王,何以背負千古歷史罵名呢?
隋的速亡造就了隋煬帝“亡國之君”的稱謂。唐朝修史給予其謚號,謚曰 “煬”,即荒淫昏暴之意。按《謚法》 :“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隋煬帝在歷史上總是聲名狼藉,其歷史形象的塑造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其一、弒父繼位。關于隋煬帝弒父繼位的歷史記載,史書中有詳細的描述。且不論歷史記載的真實性,就隋煬帝繼位而言,楊廣作為隋文帝次子,在封建傳統(tǒng)嫡長子繼承制下,本身不具備繼承帝位的正統(tǒng)性,必然為傳統(tǒng)史書所詬病。其二、為政期間的舉措造就了隋煬帝歷史人物形象。營建東都、修建運河,勞民傷財,不惜民力。三征高麗,急功近利,窮兵黷武。廣置離宮,巡狩四方,驕奢淫逸,荒淫無道。其三、隋朝速亡奠定了隋煬帝“亡國之君”的人物形象。傳統(tǒng)史家認為,隋末農民起義直接導致了隋的滅亡,而農民起義皆由煬帝為政舉措的過失造成。誠然,隋朝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與隋煬帝的治國理政密切相關,然而歷史上王朝的覆滅必然是多種歷史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將其全部責任歸咎于王朝統(tǒng)治的君主,難免有失公允。
歷史學家對歷史的解釋和建構,受主客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歷史書寫也就很難反映歷史的全部面貌。而一定歷史時期對歷史人物的書寫和長時段以來形成的歷史人物評價準則,總是反映了這一歷史階段的時代性特征和文化內涵。
傳統(tǒng)史書對隋煬帝的書寫多持否定態(tài)度,肇始于《隋書》,后《資治通鑒》大量吸收《隋書》,二者較為集中的代表了傳統(tǒng)史書對隋煬帝的評價。 《隋書》確立了煬帝的“暴君”人物形象,為后世史學家和史書所承襲。
“煬帝愛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于是矯情飾貌,璋厥奸回,故得獻后鐘心……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guī)摹。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荊忠民,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p>
由上文可知,《隋書·煬帝紀》在書寫煬帝時,少年煬帝才識出眾,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登上帝位后,對內實行暴政,對外窮兵黷武。二者形成鮮明對比,愈加凸顯煬帝暴君形象?!端鍟酚晌赫髦餍蘧幱啠砹颂瞥俜綄λ鍩鄣脑u價。唐人對隋煬帝的評價很難達到公允,無論是出于王朝繼承、凸顯正統(tǒng)的政治目的,亦或是告誡君王納諫、圣王明君之道,隋煬帝在《隋書》中總是留下了丑惡和失敗的一面。中國古代圣王明君和昏暴之君作為對立面互存,而隋煬帝和唐太宗完美地詮釋了明君和暴君的歷史形象。盡管兩位帝王的人生經歷呈現(xiàn)出許多驚人的一致性,但后世史家的評價卻是霄壤之別。究其根源,無非是傳統(tǒng)史書對帝王的評判標準作祟而已。
此外,中國傳統(tǒng)歷史書寫模式無疑在傳統(tǒng)史書對歷史人物評價層面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古代歷朝修史,其政治目的顯著,《資治通鑒》便是帝王為政的“教科書”。傳統(tǒng)史家動輒“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告誡君王,以史為鑒。后朝為前朝修史,多對前朝歷史進行抹殺、批判和否定,以證明自己延續(xù)正統(tǒng)的合法性。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傳統(tǒng)歷史書寫模式尤為注重政治和道德層面的評判,王朝興衰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圣王明君的代表是儒家內圣外王的遵從者,皇帝德才言行必須符合儒家倫理規(guī)范。而隋煬帝和短命的隋朝卻正是這一歷史書寫模式下的典例。
受傳統(tǒng)史學的影響,建國以來通史著作中,史學家對隋煬帝的評價仍以傳統(tǒng)史書為主流,隋煬帝歷史地位仍然低下。呂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用四個章節(jié):“煬帝奪宗”、“煬帝荒淫”、“煬帝黷武”、“隋室之亡”,描繪了隋煬帝“亡國之君”形象。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從游玩、耀威、開邊、侵略四個方面把隋場帝描述成為一個“標準的暴君”。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對隋煬帝修建運河評價道:“運河的開鑿,是符合時代的需要的,即使隋煬帝不開鑿,也一定有其他人出來開鑿這一聯(lián)系南北的新河道的?!睔v史上宏偉建筑的誕生是需要一定代價作為補償的,大運河的修建固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也免不了勞民傷財。而修建運河的代價卻成為否定隋煬帝的依據,如此評價,總顯得有些不夠公允。在我們極力肯定歷史上宏偉工程的同時,卻又大肆否定和批判這些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歷史的諷刺。
通史著作中的隋煬帝基本承襲了傳統(tǒng)史書中“暴君”形象,這一代史學家筆下的隋煬帝多以傳統(tǒng)史料為基礎,受傳統(tǒng)史學思想的影響,注重對隋煬帝生平以及為政舉措進行梳理,多以肯定浩大工程的歷史功績,卻鮮有正面評價隋煬帝。此后國內學者以“功過論”的主題爭辯至九十年代。以“功過論”為主要準則評判隋煬帝,可以概述其一生的重大事跡以及其歷史過失,但卻不能反映歷史人物的全部面貌。
由于研究視角和文化因素的不同,西方史家的歷史書寫模式與傳統(tǒng)史家存在諸多差異,我們可以從漢學家對隋煬帝的書寫中窺探一二。歐美和日本等西方史家給予隋煬帝較高的評價,其中尤以《劍橋中國隋唐史》為著。書中給予隋煬帝很高的評價,從“儒學和學校的恢復、建立洛陽新都、全帝國交通體系的完成、中國勢力的繼續(xù)擴張”等方面向我們描述了一位政績卓越的皇帝?!皬漠敃r背景看,他并不比別的皇帝更暴虐。煬帝很有才能,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獨具風格的散文家,還有點像政治美學家,很適合鞏固其父開創(chuàng)的偉業(yè)?!狈▏穼W家勒內·格魯塞在《偉大的歷史》給予隋煬帝極為肯定的評價。“楊堅的兒子楊廣(隋煬帝)是個了不起的君主,或者更準確地說,他的統(tǒng)治時期是一個了不起的時期(604—618)。”
西方史學家視角下的隋煬帝人物形象具有多樣性,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述了一位政績卓著的皇帝,并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家對隋煬帝的苛責予以批判。在西方史家筆下,煬帝的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唯一的“暴政、暴君”,而是一位具有真實歷史人物性格的皇帝。其評價也不再拘泥于以帝王政治功過、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的評價方式。較之于中國傳統(tǒng)史家對煬帝的評價,西方學者著作中的煬帝具有豐滿而立體的人物形象。
歷史書寫受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歷史學家筆下的隋煬帝人物形象也就顯得豐富多彩。傳統(tǒng)史書和史家筆下的隋煬帝是暴政昏君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下的“悲情天子”。傳統(tǒng)歷史書寫模式由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所決定,在較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定歷史階段的總體特征,卻不是歷史的全部內容。歷史書寫中的煬帝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歷史學家的主觀構建,并非真實的帝王楊廣。而真實歷史中的隋煬帝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后人研究歷史人物總歸是依據歷史文獻的記載,但這卻不是歷史人物的全部。
注釋:
①(唐)魏徵.《隋書》卷4《場帝紀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3.
②王仲犖.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5.
③(美)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
④(法)勒內·格魯塞 .偉大的歷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