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娜
摘要:物理概念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概念,還要讓學生了解物理概念在腦海中的構建過程,同時學會從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有科學探究的思維與意識,有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物理概念教學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學科知識教學,而且應該要提高到物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層面上去.
關鍵詞:物理概念教學學生核心素養(yǎng)長效課堂
本文以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4章第1節(jié)《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為例談談對物理概念教學的一些思考.
學生先學習平拋運動,平拋運動雖是一種曲線運動,但對于平拋運動的研究,我們采用“化曲為直”的方法,從根本上還是研究直線運動.圓周運動有自己明顯的特征:轉動.故描述直線運動的物理量不足于描述圓周運動,必須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來描述圓周運動,反映運動特征.
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概念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知道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幾個物理量,會正確討論這幾個物理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以后學習圓周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jié)課內容較多而且抽象,傳統物理教學通常只是教會學生幾個公式,課堂效果并不高.本文將從呈現內容的次序出發(fā),精心設計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努力構建高效課堂.
一、創(chuàng)設有溫度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導入過程,我展示一組趣味性很強的生活照片,如風車、陀螺、拉手轉圈、摩天輪、木馬等,引起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然后讓個別學生上臺展示指尖轉籃球的神技,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對于新課程的導入,我將通過自制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判斷地球與月球誰運動得快.然后讓學生通過動畫觀察比較同一轉盤上的點運動快慢并比較鏈條傳動中兩輪緣上的點運動的快慢,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最后可以通過類比研究直線運動快慢的方法,引導學生設計研究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方法,從而有效降低難度,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很好地參與課堂.
二、創(chuàng)設有邏輯性的課堂
這節(jié)課的概念多,且相互之間又有關聯,我發(fā)現教材中把線速度安排在角速度之前,這樣的知識呈現次序并不合理.線速度實際是直線運動中描述運動快慢的瞬時速度,在圓周運動中為了與描述轉動快慢的角速度區(qū)分,才把它定義為線速度.本人認為應該先講角速度再講線速度,這樣安排才能突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用角量描述物體運動對學生來說是第一次,先講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突破難點.講完角速度后點明為了區(qū)分角速度,我們在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叫做線速度,這樣過渡自然,又符合教學邏輯.之后可引導學生從速度的定義出發(fā),利用極限法推導線速度的大小及方向,讓基礎好的學生更有發(fā)揮空間,提高能力,提升物理素養(yǎng).
三、預期效果與教學反思
教育家竇桂梅說課堂上要以培育人為目標,長效課堂是以發(fā)展學生為目的的,我們始終要以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怎樣培養(yǎng)學生為出發(fā)點去審視,不斷讓學生提高認識、加深體驗、升華情感,讓學生擁有創(chuàng)新的機會,獲得長遠的發(fā)展.
本節(jié)課遵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努力讓學生在生活情境的渲染下,激發(fā)出原始的沖動,喚醒內在潛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有強烈的興趣和動機.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有童年記憶的大量圖片的引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并活躍課堂氣氛.
在課堂上追求邏輯性和深度性,希望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很好地參與課堂,基礎好的學生有更高收獲,達到深度學習,尤其是科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因此本節(jié)課采用類比法,比如通過類比直線運動的研究,讓學生提出研究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方案,降低難度讓大部分學生都能主動構建新知;通過極限法推導線速度的大小定義式及方向,讓基礎好的學生更有發(fā)揮空間,提高能力.
另外,這節(jié)課我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設計研究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方案,并利用西沃授課助手,拍照上傳,展示學生方案.上課時由于在操作手機時不小心鎖了照片的豎排方向,導致展示學生方案時照片方向不能自由旋轉.但通過學生的幫忙,順利解決了問題,完成了展示環(huán)節(jié).雖然教學過程出一點教學意外,但卻讓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fā)展.
這節(jié)課學生動手的活動還是偏少些,如果在介紹傳動裝置這部分時能加一些讓學生探究的動手實驗,教學效果會更好,但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方面都不能兼顧,還是要多反思,希望下一次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