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鳴鶴
去年年底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提交的關于2018年備案審查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通過調研論證,各有關方面對收容教育制度已經形成共識,啟動廢止工作的時機已經成熟。為了深入貫徹全面依法治國精神,我們建議有關方面適時提出相關議案,廢止收容教育制度。”這一信號意味著,過去十幾年中充滿爭議、頗受詬病的收容教育制度,在可期待的時間內即將落幕。
收容教育制度可預期的未來命運,不禁令人想起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另兩項舊制度:“收容遣送”和“勞動教養(yǎng)”。2003年,大學畢業(yè)生孫志剛在廣州街頭行走時,僅因沒有辦理暫居證及隨身攜帶身份證,即被視為“三無人員”而遭收容,最終在收容人員救治站被野蠻毆打身亡?!皩O志剛事件”所引發(fā)的輿情,激起了全社會對收容遣送制度的質疑浪潮并直接導致該制度被廢止。同樣,曾經實施了五十多年的勞動教養(yǎng)制度,也因弊端叢生而飽受批評,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18年年底通過相關決定,宣告廢止該制度。
“收容遣送”“勞動教養(yǎng)”和“收容教育”三項制度之所以頗受非議,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三項制度未經法院判決宣告,即可對公民采取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違反了憲法等上位法的相關規(guī)定。現(xiàn)行憲法第三十七條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不受逮捕?!?000年3月出臺的立法法也明確規(guī)定:“對于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只能制定法律?!?012年起實施的行政強制法則進一步細化規(guī)定:“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設定?!闭怯捎谂c上位法相沖突,在“收容遣送”“勞動教養(yǎng)”兩項制度被廢止后,收容教育制度的合憲性問題,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批評。
收容教育制度設置于國務院1993年發(fā)布的《賣淫嫖娼人員收容教育辦法》,其具體定義是“對賣淫、嫖娼人員集中進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組織參加生產勞動以及進行性病檢查、治療的行政強制教育措施”,并規(guī)定“收容教育期限為六個月至二年”。從這些規(guī)定看,國務院的行政法規(guī),設置了事實上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這顯然有違立法法、行政強制法等法律的規(guī)定。因而收容教育制度與上位法具體規(guī)范間存在的沖突,始終是社會質疑的焦點,包括諸多法學專家、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及普通公民在內,要求對其進行合憲性審查的呼聲不斷高漲。
事實上,“收容教育”“收容遣送”與“勞動教養(yǎng)”三項制度除抵觸上位法、越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外,也對司法制度的具體運行造成了困擾。以已經廢止的勞動教養(yǎng)制度為例,筆者早年在基層法院刑庭工作期間,就常常遭遇奇葩現(xiàn)象,一些老扒手被公安機關抓獲后,在供述時往往故意增加自己的盜竊數額,以便達到刑事起訴線,寧愿到法院接受刑事審判,也不愿意被勞動教養(yǎng)。原因就在于,對于小數額盜竊罪,適用刑事訴訟程序追究刑責,一般判處拘役或幾個月有期徒刑,且享有上訴、減刑、假釋等程序權利,而勞動教養(yǎng)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跨度從幾個月到最長四年,僅行政審批程序進行,且所享有的救濟途徑及權利很少??梢哉f,無論是“收容遣送”“勞動教養(yǎng)”還是“收容教育”,在制度銜接層面上都存在著嚴重的不合理,有損國家法制的統(tǒng)一性和均衡性。因而將這些制度畫上句號,不僅有利于保護公民權利,也是維護國家法制、實現(xiàn)法治正義的必然要求。
羅馬城不可能在一夜中建成,中國法治也是??v觀近代世界法治發(fā)展史,公平正義法治價值之確立、公民權利之平等保護,也是一個跬步漸進的過程。從這個意義而言,收容教育制度的有望廢止,既是推進合憲性審查的重要一步,也是法治進步的必經過程。說到底,中國法治之路,宜反求諸己,初心不忘,步履不輟,日積跬步,終至千里,法治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