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羽
2013年4月,習(xí)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走田間,登漁船,進農(nóng)舍,在三亞亞龍灣玫瑰谷考察時提出“小康不小康,關(guān)鍵看老鄉(xiāng)”①黃曉華.美麗篇章藉春風(fēng)——習(xí)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紀實[N].海南日報,2013-04-13.。他諄諄叮囑海南領(lǐng)導(dǎo)干部:“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全國人民衷心擁護,根本一條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zhì)量不斷得到提高。正所謂‘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不斷提高人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是事關(guān)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要求,我們要牢記在心,落實在行?!雹邳S曉華.習(xí)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講話引經(jīng)據(jù)典 借古喻今寄厚望[N].海南日報,2013-04-14.總書記引用的這句古文,是蘇東坡在任翰林學(xué)士知禮部貢舉時所寫的《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命不允詔》中提出來的,表達了他與民同憂共患、敢于擔當責(zé)任的理念與情懷。
仁宗嘉祐六年(1061),24周歲的蘇軾出任鳳翔府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即“簽判”,協(xié)助司法長官“掌助理郡政,總領(lǐng)諸案文移”,是一名管理司法文書的“從八品上”低級官僚。
鳳翔府是關(guān)中咽喉,臨近西夏邊界,位置十分重要。蘇軾來此任職,雖并非地方長官,無權(quán)決策,但他也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處理每一件涉訴事務(wù),努力為民眾解決困難。政府規(guī)定民眾必須承擔的一項徭役是前往終南山和秦嶺伐木,順黃河水使木材漂到汴京,用于朝廷建設(shè)。但黃河中途三門峽等險峻地段,人力不及,且不時會有洪水沖擊等,導(dǎo)致大量木材丟失,不能按預(yù)期運達汴京口岸,伐木和運木的民眾必須賠款甚至被拘坐牢。本來就是官府向民眾攤派的無償勞動,已經(jīng)變成民怨沸騰的苛政、暴政。蘇軾從大量判決案例中發(fā)現(xiàn)這一嚴重問題,憤然上書,吁請由地方官員負責(zé),統(tǒng)一規(guī)避洪水期,選擇合適時間伐木、運木,防止木材損耗,減輕民眾負擔,杜絕冤獄發(fā)生。
英宗治平二年(1065),28歲的蘇軾調(diào)任京都判登聞鼓院,掌管受理“擊鼓鳴冤”的官民申訴,接受章奏表疏,從六品。這期間,他更多地從民眾申冤的狀紙和案情中,體察到百姓冤屈,如切膚之痛。后父親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返回眉山守孝,“丁憂三年”,這期間接觸了大量基層百姓貧困、勞役、疾病、冤案等真實情況。通過鳳翔、京都兩地案例審判等基層司法實踐活動,以及開封至眉山等地坊間巡察,年輕的蘇軾深深體會到農(nóng)戶不易,民眾怨情、百姓呼聲,入心入耳,感同身受,為他一生關(guān)注民生、為民請命、“割愛為民”奠定了思想和感情的基礎(chǔ)。
東坡一生,曾任三部尚書、八州太守,兩度自請“外放”,情愿“知州軍州事”而遠離朝綱。八處州郡執(zhí)政,無一不留下豐富感人、千年傳頌的為民佳話。
元祐七年(1092)二月,蘇軾離開穎州,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揚州軍州事。元祐四年,蔡京就任揚州知府時,曾效仿洛陽牡丹萬花會,首辦揚州芍藥萬花會,儼然一大政績。南宋詞人劉克莊在《賀新郎·客贈芍藥》一詞中曾描繪揚州的芍藥花會:“一夢揚州事。畫堂深、金瓶萬朵,元戎高會。座上祥云層層起,不減洛中姚魏?!辈叹╇x開揚州后,高升戶部尚書,后官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右相),此時風(fēng)頭正勁。后任王存知揚州,于元祐六年四月繼續(xù)舉辦一年一度的萬花會①揚紀軒,姜濤.見賢守思齊如清風(fēng)撲面——歐蘇知守揚州均留三大功績[N].揚州晚報,2017-12-14.。元祐七年東坡到任,王存調(diào)離揚州,召為吏部尚書,復(fù)出知大名府。東坡到任時,揚州通判晁補之正籌備循舊例舉辦本年度的“萬花會”。蘇軾廣行田野,察訪民情,得知官府的陳年積欠逼得百姓苦不堪言,最為痛恨之事首為芍藥“萬花會”,勞民傷財,衙吏作奸。他在《東坡志林》中記載:“蔡繁卿為守,始作萬花會,用花千余萬枝,既殘諸園,又吏因緣為奸,民大病之。余始至,問民疾苦,以此為首,遂罷之。”東坡甚至不惜連洛陽的事情也一并聲討:“萬花會,本洛陽故事,而人效之,以一笑樂為窮民之害?!标搜a之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敬重恩師,但擔心取消了蔡相創(chuàng)辦的一年一度“萬花會”,京都責(zé)難,百姓不解。蘇軾專寫一文《記以樂害民》,痛責(zé)“以一笑樂為窮民之害”的行為,解釋取消“萬花會”的原因,揚州百姓歡天喜地。事后,蘇軾還向好友王定國致信暢表心聲:“花會檢舊案,用花千萬朵,吏緣為奸,揚州大害,已罷之矣。”東坡十分暢快地說到:“雖殺風(fēng)景,免造業(yè)也?!保◤埌罨赌f漫錄》)當然,東坡“免造業(yè)”之舉得罪蔡京,為后來遭一貶再貶,留下禍根。
東坡到任揚州,只身私訪,“每屏去吏卒,親入村落訪問”。百姓訴苦:“豐年不如兇年。天災(zāi)流行,民雖乏食,縮衣節(jié)口,猶可以生;若豐年舉催積欠,胥徒在門,枷棒在身,則人戶求死不得?!眱烧愕鹊匕傩諡闅v年“拖欠”官府債務(wù),被追繳催欠,民不聊生,冤死無數(shù)。五月十六日,東坡上書近五千字《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yīng)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直言不諱:痛陳朝廷執(zhí)政八年“而帑廩日益困,農(nóng)民日益貧,商賈不行,水旱相繼,以上圣之資,而無善人之效,臣竊痛之?!彼f:“臣頃知杭州,又知穎州,今知揚州,親見兩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為積欠所壓,日就窮蹙,死亡過半?!薄俺悸勚鬃釉唬骸琳陀诨ⅰ!舫2恍牌溲?,以今觀之,殆有甚者。水旱殺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竊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痛斥催欠的官吏為“二十余萬虎狼,散在民間”,表達了東坡對弊政的深惡痛絕。
六月十六日,東坡寫《再論積欠六事四事札子》呈上,歷數(shù)百姓大災(zāi)悲慘:“臣訪聞?wù)阄黟囈叽笞鳎K、湖、秀三州,人死過半,雖積水稍退,露出泥田,然皆無土可作田塍,有田無人,有人無糧,有糧無種,有種無牛,餓死之余,人如鬼臘?!睎|坡痛恨官府不施仁政,“只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他呼吁暫停催欠:“應(yīng)淮南東西、浙西諸般欠負不問新舊,有無官本,并特與權(quán)住催理一年?!敝疗咴?,終于得到皇帝同意:“不論新舊各種積欠,一律寬免一年?!毕鱽恚瑩P州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東坡“不勝拳拳孤忠,昧死一言”,為民請命,近千年來,譽滿江浙。
東坡始終堅持“失民而得財,明者不為”(《上文侍中論榷鹽書》,載《蘇軾集》卷七十三)的理念,強調(diào)維護百姓權(quán)益,官府不能與民爭利。
熙寧三年(1070)十二月,為使后宮的太后及皇后上元快樂觀燈,宋神宗趙頊頒旨:“減價買浙燈四千余枝?!泵耖g燈具以半價盡數(shù)拘收,并禁止私賣。時任通判職事直都廳監(jiān)官告院的蘇軾,年僅33歲,是從七品的芝麻小官,本職是掌管朝廷文武官員、將校告身文書和封贈事務(wù),與浙燈事毫不相干。但他寫了長達一千二百余字的《諫買浙燈狀》,上書皇帝,言辭懇切,曉以利害,有理有力有措施。他說:“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愿追還前命。”“賣燈之民,例非豪戶,舉債出息,畜之彌年。衣食之計,望此旬日。陛下為民父母,唯可添價貴買,豈可減價賤酬?”他強烈呼吁:“深計遠慮,割愛為民?!鄙褡诮K為東坡所言打動,不怕被人指責(zé)朝令夕改,即令取消買燈之事。傾聽民意,敬畏民心,為民謀利,趨利避害,這是東坡的理論,也是他的實踐。
哲宗元豐八年(1085),東坡剛從黃州貶謫陰影中出來,以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到任僅五天時間,即奉旨調(diào)回京都,出任禮部郎中、起居舍人。
僅此五天,他已了解到登萊二州百姓,深受官鹽之苦,“咫尺大海,而令頓食貴鹽,深山窮谷,遂至食淡”。登州萊州,均臨渤海,盛產(chǎn)海鹽。但朝廷規(guī)定食鹽官賣,灶戶曬鹽,官家以低價收、高價賣?!肮儋I價賤,比之灶戶賣與百姓,三不及一,灶戶失業(yè),漸以逃亡。”遂上書《乞罷登萊榷鹽狀》,強烈呼吁:“民受三害,決可廢罷。”他吁請“罷登萊兩州榷鹽,依舊令灶戶賣與百姓,官收鹽稅”。哲宗皇帝準其所奏。東坡為登萊兩州百姓爭取到不食官鹽的特殊鹽業(yè)政策,歷代承襲,直至清朝。后人建“蘇公祠”,并盛贊“五日登州府,千年蘇公祠”。
蘇軾入朝不久,即逢王安石變法,以支持與反對為營,黨爭甚烈。雙方關(guān)于改革的初衷與目的大致相同,充實財政,富國強兵,但在改革的路徑、方案與步驟上分歧嚴重。如“青苗法”和“保馬法”等,缺乏充分論證,不考慮各地和各類農(nóng)戶的實際情況,急于求成,犯了“一刀切”的錯誤,中下層官僚渾水摸魚,中飽私囊,百姓利益嚴重受損,甚至雪上加霜,“變法”變?yōu)榭琳?/p>
“青苗法”本是為解決夏秋兩收前青黃不接之時,州縣民戶為生存不得不借高利貸而形成的危難困境,百姓可到當?shù)毓俑栀J現(xiàn)錢或糧谷,以助耕作,渡過饑荒,夏秋收后,歸還本息。但很快演變?yōu)榈胤焦俑畯娏罘刨J、加收高息的借口,百姓怨聲載道。熙寧四年,34歲的蘇軾本是朝廷所在京都地方一名七品“推官”,主管開封府法院案件初審,但他為民疾呼,寫近九千字的《上神宗皇帝書》:“惟當披露腹心,捐棄肝腦,盡力所至,不知其它?!彼蚧实壑v事實,擺法理:“所恃者,人心而已?!比诵摹叭缒局懈?,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nóng)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此理之必然,不可逭之災(zāi)也。其為可畏,從古以然。”時隔一月,不見政令調(diào)整,他寫近兩千字的《再上皇帝書》,“謹昧萬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進而向皇帝論危害,講后果:“臣以為此法,譬之醫(yī)者之用毒藥,以人之死生,試其未效之方?!薄敖袢罩∮脛t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而不已,則亂亡隨之。臣非敢過為危論,以聳動陛下也。”他總結(jié)歷史規(guī)律以引起皇帝重視:“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軍,三曰吏,四曰士,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則足以生變。今陛下一舉而兼犯之。”民生在系,民怨在心,年輕的蘇軾對這次失民心、亂法紀、動朝綱的激烈變法,一再勸停,極力阻止,不遺余力,但恨不能力挽狂瀾。蘇軾遂自請外放,任七品杭州通判,到地方州府為百姓辦實事。十四年后,神宗皇帝趙頊去世,人亡政息,變法以失敗告終。
東坡在黃州所作《前赤壁賦》中有云:“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0世紀80年代末,習(xí)近平同志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他在地委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查處黨政干部蓋私房問題時,引用過蘇東坡的話:“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雹倭?xí)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他以此強調(diào)干部不論職位大小,宗旨就是奉獻,就是服務(wù),要立足于理想,不要光圖自己實惠,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
2012年11月,習(xí)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xué)習(xí)講話時,又引用東坡《范增論》中的一句話:“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要求全黨要反對腐敗、建設(shè)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
2014年2月22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lǐng)導(dǎo)干部學(xué)習(xí)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習(xí)近平同志引用“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蘇東坡《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希望領(lǐng)導(dǎo)干部要有判斷和責(zé)任擔當。
習(xí)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政黨要有強有力的政治保證。他引用蘇東坡的一句“紀綱一廢,何事不生”以強調(diào)“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這根弦不能松”。這句出自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蘇軾文中強調(diào):“朝廷紀綱,孰大于此?”他提出“結(jié)人心、厚風(fēng)俗、存紀綱”三項原則,作為朝廷要有所敬畏的重要原則。
蘇東坡一生言行中,堅守著體恤民情、敬畏民心、以民為本、割愛為民的理念。為民怨和民生,他挑戰(zhàn)權(quán)力,代言民意,越級上書,直陳利弊,甚至不惜以“亂亡隨之”來“聳動陛下”。因此,才有了民眾自由選擇、自動接受、自我傳承和自發(fā)弘揚的東坡文化。
中國共產(chǎn)黨近百年的發(fā)展史,就是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把實現(xiàn)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作為執(zhí)政理念的奮斗史。新時代賦予人民主體地位以全新的內(nèi)涵,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研究和學(xué)習(xí)蘇東坡民本思想的初心,牢記肩負民生發(fā)展的使命,有利于我們開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政治生活新氣象,堅持人民群眾實踐主體地位,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