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地
政治哲學打破現(xiàn)代學術(shù)分工的制約,涉及論題極為廣泛,既包括道德、習俗、國家,又涵蓋家庭、教育等,而這些內(nèi)容在《論語》中都有所體現(xiàn)。但《論語》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思想?yún)s一直未受到足夠重視,即便對少數(shù)有關章句有所關注,也是孤立的、碎片化的,對其他看似與政治哲學無關的內(nèi)容,未作深入闡發(fā)。寶藏深山,珠遺草叢,甚為可惜。加之受當時物質(zhì)條件的限制,《論語》只能以語錄箴言的形式面世,讓人感到零碎無體系,也因此為西方某些學者如黑格爾等所詬病。在政治哲學語境下研讀《論語》,洞悉其深層義理,把握其內(nèi)在關聯(lián),提煉其中政治哲學蘊意作為中國本土政治學科重要思想資源,是我們亟需完成的基礎性研究工作。
家庭是最初級的社會組織,家庭親情所培育的仁愛、孝敬是每個中國人走向社會不可缺少的人格特質(zhì)。家庭親情對基本政治人倫養(yǎng)成的正面促進作用,是《論語》政治哲學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
首先,親情是政治文明的底線??鬃訌娬{(diào)禮義要與親情相和,禮義之上有更高的價值——人倫親情。因循禮義,不走極端,才不會“大義滅親”而害和失親,“不失其親”(《論語·學而》,以下只注篇名)是遵守禮義的宗旨所在。親情是最基本的人倫,不講親情的人格特質(zhì),極易做出反社會、反人類的舉動。政治是要讓人更有人性、更少獸性。綁匪可惡,在于以殘害人類最為珍視的東西來謀取自己的利益。罪及妻孥的政治株連,就是政治上的綁架之舉,其對人類文明底線的沖擊更顯劇烈。政治文明建設,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搞政治不能綁架親情。
其次,親情是社會秩序的基石?,F(xiàn)代人多不理解孔子為何主張“父子相隱”(《子路》),這里體現(xiàn)了人類真誠的自然情感。這種真誠本身就是一種“直”,其社會正面意義遠大于為抑制偷盜而表現(xiàn)出的“直”。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文化傳統(tǒng)強調(diào)要合情、合理、合法,“情”是排在第一位的,法律不能隨便犧牲親情。當然,父子相隱也是有限度的,若犯大惡,本著父子相隱至多只能拒絕作證,如果積極主動隱匿大惡,則構(gòu)成包庇罪。善治至境在政通人和,秩序井然。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父子親情又是維系家庭的重要紐帶。父子相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瓦解,終致社會失序。諸如那些客觀上會誘使夫妻假離婚的社會政策,直接傷害家庭親情,是政策制定者應努力避免的。
最后,親情是政治事業(yè)的基礎。《論語·微子》講到伯禽將去新封地就任,周公告誡兒子:親人是其基本依靠,“親親”是仁之基本。這體現(xiàn)了周公施政綱要的核心——“聚人心”:人心齊,泰山移;失人心,則失天下。政治的本質(zhì)是收攏人心、化敵為友。這一過程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是以親情為基礎的,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是華夏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的真實寫照,現(xiàn)代人不必太過苛刻看待。相反,處理不好親情關系,就會“后院失火”。
一個家庭免不了婚喪嫁娶,與之相伴的宴請成為家庭重要的社會交往形式?!对娊?jīng)》有專章描述“宴樂”,《論語》傳承這一傳統(tǒng),力求在平民日常生活中提煉有助建構(gòu)良好社會秩序的基本習俗,其中所隱含的政治哲學寓意值得探究。
首先,以宴樂的尊卑禮儀強化政治上的等級觀念?!多l(xiāng)黨》篇“席不正,不坐”點出宴請的座次規(guī)矩,“席不正”是指或方位或順次,不合禮制。飯局是中國人基本社交方式,也是中國人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治哲學層面看,全民自愿遵守的非正式制度常常更有效果。這里的飯局讓座可以讓政治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對政治禮儀的尊崇,時時牢記不可越位的政治倫理,處處鍛造講規(guī)矩的政治人格。
其次,百姓宴樂能體現(xiàn)政通人和。孔子時代,食肉是很高級的物質(zhì)享受,孔子聽《韶》樂時有種“不知肉味”的感受(《述而》),暗示其帶來的精神享受遠超出其他物質(zhì)滿足,更體現(xiàn)了孔子珍視生命的價值傾向。政治最終是要讓人民安居樂業(yè)。樂主和,政治人物沉浸于和諧的音樂,不忘“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而以維護和平作為自己最高的政治使命,才能讓百姓有肉吃,有品嘗肉味的安寧環(huán)境。
最后,宴樂和歌是對政局和順的期盼。唱和助興是古人重要的社交互動形式,《述而》篇記述了孔子和歌,說明其學有誠意,從“知之”到“好之”到“樂之”。在學藝上從善、虛心,也是獲得他人信任的重要因素,孔子用自己的行動向弟子表明如何取信于人。從政治哲學角度講,國與國的和順互動而讓人類共贏,是全球治理的理想狀態(tài)。后進國家只有模仿、跟隨先進國家才有可能加快發(fā)展,因此要與強國形成相應“和”(音賀)的關系。首要的戰(zhàn)略選擇必然是通過與人類主流文明相契合,取信于國際社會,至少應韜光養(yǎng)晦不主動挑起外交爭端,努力營造有利自己趕超的和平外部環(huán)境,竭力避免落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
馬克思講人與人的關系歸根是利益關系,“宴樂”背后也有利益因素,但孔子是以“義”來平衡“利”。分析《論語》義利觀所蘊含的深層政治哲學意義,更能理解中國傳統(tǒng)治國理政思想的價值取向。
首先,施仁政需要明義利?!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里仁》)概括了孔子的義利觀:君子應忠于天下公義,寬恕平民對私利的追求。公共利益是正義的惟一源泉。君子以利天下為利,所謂“計利當計天下利”;百姓皆得利,就有天下利,這是君子追求的義。再進一步,統(tǒng)治者以合義之利利民,就是行忠義的王道;反之,以不合義之利利己,就是行趨利的霸道。為政者制定的政策體現(xiàn)其義利觀。統(tǒng)治者一是自己不能重私利,更不能與民爭利,以權(quán)謀私利;二是因民之利而利之,以利來導民赴義,使民有義。
其次,施政有道需要義利有度??鬃诱J為君子懷利、唯利是圖乃至放縱自己去逐利,必然民多怨。因此,君子應約束(而不是禁絕)自己對利的追求,“放于利”猶如“恥惡衣惡食”,也就不能懷德、懷刑,做百姓表率,而與民爭利必使懷惠小人“多怨”(《里仁》)。現(xiàn)實中,“義”要得到大家認同,離不開“利”的支持,大多數(shù)人不能長時間維續(xù)無利的行為。社會進步需要有利益激勵,但利益導向是把“雙刃劍”,放任不當私利橫行,必然民怨沸騰。以私利害公德,以致陷入互相加害的社會網(wǎng)絡而不能自拔,最終危害社會。
再次,施政要追求義利兼得。孔子希望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知識人作為社會精英,應以“憂道”為己任,只想自己如何脫貧,就失去應有的責任擔當。從政治哲學層面說,有位者所謀所憂直接關系國家興旺發(fā)達,如果只在分“餅”上打主意,不想法把“餅”做大,是沒有出路的??鬃铀坪蹩吹健笆场敝驹凇暗馈保褐贫ㄒ粋€好的農(nóng)業(yè)制度,就為糧食增產(chǎn)創(chuàng)造最有利的條件;制度不好,再多的人搞農(nóng)業(yè),再多的田種糧食,可能也吃不飽飯。因此,探求一個好的農(nóng)業(yè)制度,就是謀食之大義所在。
最后,著眼正義可使義利得宜。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錦上添花、富上加富不合“均布”的天道。弟子冉求助長上峰肥私利損公義的惡行,有違孔子基本倫理,令其強烈不滿(《先進》)。按孔子政治哲學理念,基于民本的正義才是合宜的。法家以“富國強兵”為治國績效,是以損害百姓利益來達到富國目的。儒家提倡“藏富于民”施仁政,符合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方向。國家的存在是為了捍衛(wèi)百姓的合法權(quán)益,平民利益得不到維護的國家不可能是強大的國家,猶如沙灘上建不起摩天大樓。
名利皆人之所欲,得利之后常求名。《論語》中關于聲譽的討論具有現(xiàn)實的警示性,分析其中的政治哲學意義,可讓我們超越對名聲的簡單理解,引發(fā)出更多的哲理性思考。
首先,政治人物的聲譽要由人民評判??鬃犹岢鰧嵤虑笫窃u價歷史人物,更多應根據(jù)那個時代民眾的看法,他們才是同時代政治人物功過是非的最權(quán)威評判者。“直道而行”的夏商周三代就是這樣做的(《衛(wèi)靈公》),但隨著統(tǒng)治者慢慢嘗到權(quán)力的滋味而陶醉其中,開始堵塞民間言論,“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的做法才顯得可貴。政治文明的進步不只是終結(jié)“道路以目”,讓人民有免于被公權(quán)力迫害的恐懼,大膽表達自己的政見,還應保有這樣的制度性權(quán)利:可不流血地撤換民眾不滿意的當權(quán)者,不必寄望人壽有限的自然規(guī)律或否極泰來的歷史輪回,終止幾乎雷同的歷史故事。
其次,自私地追名逐利有損聲譽。在孔子看來,“君子儒”重視自我修身,淡泊名利,“小人儒”盼為人所用,遂為名所累??鬃臃Q贊“古之學者為己”(《憲問》),宗旨類似康德所講“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為己”是追求自我人格提升,非為求取個人私利,更不是倡導“唯我主義”。政治人物如只顧揣摩上意,不做實事,搞政治投機扭曲政治人格,淪為別人的工具,雖風光一時,其政治聲譽無法經(jīng)受歷史的考驗。這種政治生態(tài)下,常盛行短視的人才激勵政策,或誘人投機,或揠苗助長,國家陷入“后發(fā)劣勢”而難有真正的超越。
最后,施政求實可有實在聲譽??鬃友壑械摹斑_”者,先“己達”再“達人”,表里如一,成為社會楷模而顯達。這些社會精英的“達”是“求諸己”的自然外溢,并非其主動追求。相反,所謂“聞”者(《顏淵》),表里不一,欺世盜譽,暴得大名,雖如雷貫耳,卻無實質(zhì)性社會貢獻,反而誤導社會風氣沉淪向下。當社會價值觀出現(xiàn)偏差,社會具有自我糾偏的內(nèi)在機制。一時價值觀扭曲下的聲名,只會曇花一現(xiàn);虛假宣傳建立起來的聲譽終將原形畢露令人恥笑。同樣道理,欠發(fā)達國家要想真正步入發(fā)達國家的行列,唯有融入世界主流文明,虛心學習別人長處,切實提升自己的制度文明水準,才有貨真價實的“達”,令人信服的“聞”。
歷史上的名人言行是孔子教育的基本素材,他是中國最早強調(diào)以史為鑒的教育家。《論語》闡發(fā)的教育理念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其中包含的深刻政治哲學思想,對于后人資政極有啟發(fā)意義。
首先,政治實踐可借鑒“學而思”的教育理念。在孔子看來,“學而不思”的結(jié)果是溫故不知新,“思而不學”又是期望不溫故而欲知新(《為政》)。前者無所得,甚至受騙上當;后者陷入封閉空想不能自拔,最后走火入魔,身心交瘁。政治哲學層面上說,政治人物施政時若把經(jīng)典作家的論述當教條,“照葫蘆畫瓢”,屬于典型的“學而不思”;關起門來另搞一套,還以為是在創(chuàng)新,則為可笑的“思而不學”。
其次,良好的政治溝通可借鑒啟發(fā)式教育?!墩撜Z》記敘孔子針對求問者提問,從(正反、本末、始終、上下等)兩個相反方面去啟發(fā)他,解其所惑(《子罕》)??鬃诱且匝普T,啟發(fā)別人也啟發(fā)自己而求得新知。從政治哲學角度講,善治基于溝通。精英與平民的良性互動,能有知識的互補,也有助民意的上達,增強政府的合法性基礎,而溝通的宣傳效果要比灌輸更好,能化解民眾困惑,確保政策有效實施。
最后,人道教育促進文明政治。“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說明孔子好古,不是對古代的東西照單全收,而是有所選擇??鬃映珜е杏?,以反“怪”;倡導去兵、去武、去殺,以反“力”;倡導孝敬,以反犯上作亂進而戰(zhàn)亂;倡導人道,以反神道。為政不能離開常識,不能背離常態(tài)。政治哲學所講的理性政治也是常態(tài)政治。任何時候,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怪”;無視民意強推硬上之舉,就是“力”;政策變動無常朝令夕改,就是“亂”;熱衷個人崇拜樹立權(quán)威,就是“神”。
孔子教育強調(diào)因材施教,其挑選人才充分考慮個人性情。《論語》倡導以德為先、人盡其才的人才觀,所蘊含的政治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首先,要以審慎政治抑制才情的不當運用??鬃釉陉悋袊@家鄉(xiāng)的學生志向遠大,做事干練,文章寫得漂亮,但不知怎樣把自己的才志用在正道上(《公冶長》)。文人參政多有激情,常以理想主義行事,如何使之符合現(xiàn)實,正是需要裁制、教導的,這可能是在外周游多年、屢屢碰壁的孔子此時感觸最深的地方。歷史上的左傾激進政治多出自文人政客,法國大革命時的雅各賓專政如此,柬埔寨波爾布特政權(quán)的血腥統(tǒng)治也是如此。未經(jīng)具體社會實踐“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政治人物,其文人騷客的烏托邦情結(jié)揮之不去,而有荒唐決策。但經(jīng)歷實踐鍛煉也不一定就能確保當權(quán)者徹底擺脫左的思維,切實做到“把權(quán)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才是防左根本之道。
其次,才情得其所用要有寬容的政治氛圍。孔子主張“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子路》)。中行指品行中和,不偏于一端:或無過無不及,或德能兼?zhèn)洹?裾叻e極有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才能高過德性,為完成使命而使些手段;狷者能為而有所不為,“行己有恥”,德性超出才能,不做不恥之事。從政治哲學角度講,政治活力的基礎在容人。吸引人才,首先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獨立而不必強使他們先折腰。只有政治寬容,不求全責備,才能充分發(fā)揮各色人才的聰明才智。
最后,政德缺失者會錯用才情??鬃痈袊@,即使有周公(姬旦)那樣令人贊美的才干,但若為人驕傲、心眼狹窄,那些個美才也就沒那么美了(《泰伯》)。為政以德,選人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政德有缺,充沛的才情蓄不住、用不好,人才變廢柴。從現(xiàn)代政治哲學層面看,這個“德”包括尊重人的生存權(quán)及人的尊嚴,任何杰出的科學天才都要服從于這個德。納粹以“優(yōu)生學意義”屠殺猶太人、生物學家克隆人,皆屬濫用科學的犯罪行為。
人才不可缺德,才情要有德性來把控。然而,《論語》對德性的論述很多是平實的,并非一些人批評的“泛道德主義”,從政治哲學的視角看,相當程度上與現(xiàn)代政治文明是契合的。
首先,政治應當尊重個性,德性不可束縛人性。子夏提出“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大德如做人的基本原則、職業(yè)道德、遵紀守法等,小德是那些不危害他人及社會的個人愛好或習性。大德不逾限,保證社會整體運轉(zhuǎn)有序,社會成員良性互動;小德可出入,確保個人最低限度的自由,而不危害他人的自由。這個限度可能隨著時代及社會文明程度而變,如大眾場合高聲喧嘩,在中國為小節(jié),在國外則屬有礙社會公德。政治哲學所講的德,其內(nèi)涵是變動的,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社會文明進步,原先的大德(如對本姓大家族的責任、對領袖的愚忠)開始放松,而原先的小節(jié)(如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吸煙)變得不可自行其是。整個社會價值標準、倫理規(guī)范的變遷,讓人有更多法律下的自由。不分場合的嚴酷道德約束并不符合人的天性,“小德出入可也”,其實是在呼喚合乎道德及法律的個人個性,讓人性更解放一些。
其次,語言腐敗傷害德性。孔子認為“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wèi)靈公》)。他反對花言巧語、小事不忍,主張謹言慎行,有益公德良序。因自己喜好而巧言,屬不講是非;因自己厭惡而不忍小事,則難為大事。個人把主觀好惡摻入自己的職守,會妨害履職,這個“忍”字不可從權(quán)謀角度來理解。在政治哲學層面上,實事求是有道德,審慎行政有理性。一方面,過多的吹捧可能變成“高級黑”,無異于捧殺,更敗壞政治風氣,污染政治生態(tài)。另一方面,偉大的政治家大多有著不同凡人的隱忍功夫,有堅強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情感本能,努力實施所謀劃的大局。
最后,要持中庸德性,行審慎政治??鬃又赋觯骸爸杏怪疄榈乱玻渲烈雍?!民鮮久矣?!保ā队阂病罚┌傩眨◤V義的中人)常用之道也是天佑之中道,民眾從中獲益,長期以來習以為常,卻并不知曉其具體機理,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為人知)矣”(《周易·系辭傳上》,“民鮮”是“民鮮知君子之道”的略稱),也正是這種不知,使他們看不到常用之道的價值所在,往往易受人誘惑而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按政治哲學原理,治道有常,忌多變。當權(quán)者捍衛(wèi)絕大多數(shù)人能從中得益的日常之道,就是“行天道”,這也是群眾路線的實質(zhì)所在。反之,違背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別出心裁,另搞一套,才會“天厭之”,終究要被人民大眾所拋棄。激進的民粹政治蠱惑人心,讓人以為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實是敗壞百姓中庸之德性,助長“等靠要”的懶漢意識。
最高的德性是能理性看待生死,孔子的生死觀對此做了很好的詮釋。我們以生死問題的分析作為《論語》政治哲學的終結(jié),以彰顯其充滿“內(nèi)圣外王”的大智慧,指導我們思考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
首先,把百姓生死作為施政的首要原則。孔子認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進》)。孔子重此岸,輕彼岸;重生前,輕死后。他相信如果能把人給侍奉好,鬼神自然不會來找麻煩;如果能把人生的意義搞清楚,并讓人生無憾,死也無足畏懼。從政治哲學角度講,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其次,忘卻生死的精神可歌可泣??鬃臃Q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在他看來,生命誠可貴,成仁價更高。以妨害仁為代價活下去,其人生是可恥的;相反,舍命成仁,人生不朽。中國歷朝歷代不乏當權(quán)者倒行逆施,志士仁人以命相抗的事例,這一偉大傳統(tǒng)讓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然而,政治文明的進步是要讓制度而不是某個人保證人類社會平穩(wěn)演進,殺身成仁的歷史性時刻,最好終生難得一見。
再次,政治昏暗更令生死無常??鬃淤潛P微子、箕子及比干,說“殷朝有三個仁人”(《微子》)。這三位殷代末期的貴族,欲行仁政,反對紂王暴政而失?。夯硬蝗屉x父母之邦而忍辱留下,比干強行諫阻而被殺,微子為讓子祀不輟而避去。從政治哲學角度講,政治不是要讓人死,而是讓人活,基本人權(quán)得不到保護的制度不可能是個好制度。提出的正義主張不得采納,甚至要搭上自己的性命,暴政下的政治文明程度是如此之低。歷史的進步如果一直由“三仁”這類義士來推動,終究悲哀。制度文明的演進就是要讓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最后,文明傳承事關人類生死存亡??鬃佑写卧诳锏乇粐?,他說若蒼天有意斷絕天下的文脈,我孔丘就不會被賦有這一文德;若蒼天無意斷絕這一文脈,這些個匡人能把我怎么樣(《子罕》)。艱困之時最考驗人??鬃哟藭r把自己同周文王連在一起,讓自己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命脈的重責,這既堅定自己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念,也能有效地凝聚追隨者。從政治哲學層面看,文明傳承是為政者最重要的使命。為此,樹立最遠大的理想、最堅定的信念,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就有了無窮的力量。文明傳承有賴信念,更要基于可靠的制度架構(gòu),最大限度從基本制度上杜絕可能出現(xiàn)的使文明中斷甚至退化的各種人為因素。
以上只是對《論語》不太起眼的片斷闡釋其政治哲學寓意,期望能對孔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有所補充。管中窺豹,難免片面。然而,在政治哲學視角下閱讀《論語》,畢竟能讀出新的境界,悟出新的蘊意。筆者期待能有更多學者從事這項工作,從政治學各分支學科的視角出發(fā),挖掘《論語》深層次學術(shù)思想,將其相關內(nèi)容做學理性整理,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具體學科的重要學術(shù)思想資源,在此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為推進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踐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