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茵茵
摘 要:生活自理能力是個體獨立生存的基礎。腦癱兒童因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身體姿勢異常、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控制能力差,影響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多種研究表明,腦癱兒童患有的運動功能障礙以及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與其動作發(fā)展、個體認知、心理、社交等能力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從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和原則出發(fā),分析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出現(xiàn)的問題,探索將能力培養(yǎng)和康復整合在一起進行康復訓練的有效方式方法,列舉腦癱兒童康復訓練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例證,以提高腦癱兒童的生理機能,培養(yǎng)腦癱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腦癱兒童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癱兒童;生活自理;康復訓練;能力培養(yǎng)
一、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和原則
陳鶴琴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蹦X癱兒童由于腦不同區(qū)域功能損傷,導致智力發(fā)展不平衡、身體姿勢異常、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連最普通的自理都存在較多的問題。
生活自理能力的養(yǎng)成是個體自立的起點與基礎,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能為腦癱兒童今后一生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將會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探索研究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應遵循四大原則。
一是能力培養(yǎng)盡“早”原則:生活自理的問題要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早培養(yǎng),爭取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是訓練“泛”主題原則: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的主題要廣泛,因為腦癱兒童生活自理問題不是單一存在,而是多重問題并存,訓練應以有針對性地解決一個問題為重點,同時解決其他多個問題。如為增強腦癱兒童下肢肌力做單腿跪訓練的同時還可以做手指精細動作的訓練,串珠子、疊積木等。
三是訓練周期“長”原則: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并不是一時三刻就會收獲成功,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應是長時期的,甚至是終生的。如下肢肌力弱、水平移動有障礙的腦癱兒童,需要長期進行患側肢體肌力的訓練,做用患側肢體支撐的單腿跪等訓練。
四是訓練之急“需”原則:腦部不同區(qū)域功能的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的姿勢異常及運動功能障礙存在差異,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要建立在對腦癱兒童深入了解、定期評估的基礎上,要實事求是地按評估結果、按實際需求,針對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如不能自主進食的腦癱兒童急需解決的是上肢內旋和外展的能力、手抓握和控制餐具的能力及上肢抬起至中線的能力。
二、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分析
(一)家長意識淡薄,干涉過多
兒童是幸福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反之亦然,所以父母在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替代的。但是在現(xiàn)實中一大部分家長康復意識淡薄,不重視家庭在康復訓練中的重要作用,沒有樹立讓腦癱兒童生活自理的意識,日常生活中也不給予生活自理的機會,更不會或極少主動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貼近孩子生活、學習活動的訓練來強化學??祻陀柧殐热?。特別是當腦癱兒童在自理過程中出現(xiàn)慢一拍、不能達成目標或造成損壞等現(xiàn)象,他們便過多干涉,甚至是更多地代勞包辦,剝奪了孩子的練習機會。
(二)孩子缺少自信,破罐破摔
群體性特征和個體差異制約著腦癱兒童,中樞神經障礙導致的姿勢異常、運動障礙、運動自控制力差同樣起著制約著作用,實現(xiàn)缺陷補償潛能開發(fā)、能力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個發(fā)育期,甚至是終身學習。當下的行走不便、不能自己如廁、不會自己扣衣服扣子、不會自己用勺子筷子將食物送到嘴里……與正常的孩子進行比較,與其他障礙的孩子進行比較,與康復成效明顯的孩子進行比較,一部分腦癱兒童產生自卑,內心缺少自信,認為康復無期,將希望一棍子打死,甚至會破罐破摔。
(三)教師急于求成,缺少耐心
腦癱兒童是康復訓練的主體,訓練應以其現(xiàn)有能力為起點,遵循“小步子多循環(huán)”和“厘米推進”的原則,滿足其個性化康復需求。但是一部分康復訓練師被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驅使,不能擺正自己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位置,使腦癱兒童康復主體的地位不能體現(xiàn);不會彈性設計訓練活動,拔苗助長,使訓練過程、方法、技能不能很好地融合;不以腦癱兒童發(fā)展為根本,從個體現(xiàn)有水平出發(fā),使“評估—訓練—再評估”的程序不能正常進展,負面效應(對身體產生傷害、挫折、情緒失控等)、新的障礙不斷出現(xiàn)。
也有一部分康復訓練師不注重訓練的多元化,不會靈活選擇設計訓練活動,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機械地重復著單一目標的訓練。如:讓腦癱兒童手扶梯背架做單腿跪訓練,教師只是會在后側保護他、輔助他,幫助他交替左、右腿,進行單腿跪訓練十分鐘、二十分鐘,甚至整課時,簡單重復的活動缺少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還有一部分康復訓練師缺少耐心,不能讓自己放慢腳步陪著“蝸牛”去散步,不會“信手拈來”地充分利用生活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提供全方位的自然的專業(yè)的支持,以補償缺陷,改善腦癱兒童身心障礙狀況。
綜上所述,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想提升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更比蜀道難”。探索研究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是特殊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石,更是個體人生幸福的根本保證。我們應該研究通過什么方式攻克難關,提升腦癱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其適應社會以及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最基本的條件。
三、腦癱兒童康復訓練的有效方式方法
雖然對腦癱兒童生活自理的要求只停留在最低層,即在生活上進行簡單自理,具備簡單的自我照顧能力。但是僅僅只是通過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和家庭教育,他們還是不能具備理想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還需要家庭、學校、機構采用更多的康復手段進行康復干預,創(chuàng)設進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的條件,達到提升自理能力的目的。其中作業(yè)康復在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中最常運用。
(一)作業(yè)康復
腦癱兒童的作業(yè)康復(OT)是較為常用的康復手段,是根據(jù)個體功能障礙情況,從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作業(yè)活動,以恢復獨立生活能力為目的的康復療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是作業(yè)康復的重心,以訓練前、訓練后的能力評定為依據(jù),幫助腦癱兒童早日獲得正常生活能力。
1.飲食自理訓練
自己用手、湯匙、筷子等進食及自行飲水都是飲食自理。提升飲食自理能力需加強上肢主動伸展、手眼協(xié)調、抓握及放開、手口協(xié)調、咬切、合唇、吞咽、咀嚼等動作,手指協(xié)調和靈活、前臂旋前和旋后等能力的訓練。
2.衣著自理訓練
自己穿脫上衣、褲子、襪子、鞋子等都是衣著自理。提升衣著自理能力,首先需進行坐位平衡能力和上肢的雙手協(xié)調、抓握和拉取時拇指伸展和外展的能力,然后訓練從側臥轉到仰臥,最后才訓練坐位到站位的基本體位轉換等能力。
3.清潔自理訓練
洗手、洗臉、刷牙、梳頭、淋浴和盆浴等都屬于清潔自理的范疇。需加強訓練中線對位,手于中線位放平,肘屈伸手至臉的活動,一手固定的同時另一手過中線并活動腕關節(jié),肩關節(jié)屈曲、伸展,坐位平衡,上肢活動,手眼協(xié)調,進出洗浴區(qū)等能力。
4.如廁自理訓練
扶扶手下蹲坐便盆上、直接坐便盆上、從坐在便盆上起立和控制大小便等都是自我如廁時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需加強訓練站位平衡、頭控制、手抓握和放開、髖關節(jié)活動、膝屈伸、下肢負重、站位與蹲位的體位和重心轉移、控制大小便及自我清潔等能力。
作業(yè)康復可以幫助腦癱兒童掌握必需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質量,是腦癱兒童與社會連接的紐帶。
(二)其他療法
雖然作業(yè)康復中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是最為重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康復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最常用的還有運動治療、精細動作訓練和引導式教育等。
1.運動治療
在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中運動治療占有重要地位。應用廣泛而行之有效的是Bobath療法,常用的還有Vojta法、Temple Fay法、運動再學習法等。運動治療是借助器具或徒手操作對腦癱兒童進行功能訓練,實施治療,訓練步行,控制頭部,控制坐位姿勢等,并運用神經運動治療技術抑制異常反射活動,糾正異常姿勢,促進正常運動功能產生、發(fā)展,使四肢及軀干得到主動或被動訓練,恢復、改善、重建腦癱兒童運動功能,盡可能使其正?;罱K達到提高生活活動能力的目的。
2.精細動作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薄笆智伞币矔醋饔糜凇靶撵`”,“心靈則手巧”,手是智慧的前哨,是認識事物特征的重要器官。精細動作能力也就是兒童指尖的能力,可以促進大腦的發(fā)育,精細動作訓練就是對手和手指的探索,是解決人類指間細小問題的根本,對腦癱兒童的康復是不可或缺的。手部的力量、靈活性、穩(wěn)定性,手部的精細動作健康發(fā)展,是兒童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更是腦癱兒童能進行簡單生活自理的重要保障。精細動作借助于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運動,在感知覺、注意等心理活動協(xié)助下完成特定任務,可以促使腦癱兒童認識事物的各種屬性及彼此間的聯(lián)系,促進其知覺完整性與具體思維的發(fā)展,并且為腦癱兒童以后吃飯時抓握筷子、穿脫衣褲時拉拉鏈、如廁后提褲子、刷牙時握牙刷、使用生活自理工具等行為打下基礎。
3.引導式教育
1945年,匈牙利的Peto創(chuàng)立了引導式教育。引導式教育強調腦癱兒童的康復是個體的行為和能力變化的過程,每一個腦癱兒童都具有和正常兒童一樣的學習、發(fā)展的潛力。由于運動功能障礙,常常限制腦癱兒童參與與年齡相適應的活動,所以引導教育則是以適應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為基礎,強調腦癱兒童要與現(xiàn)實生活融為一體,在教育和治療中由引導員擔任各種專業(yè)角色,將教學和訓練的內容編成程序,融合功能鍛煉在教育中,引導和鼓勵腦癱兒童主動參與訓練活動,進行多途徑多手段的綜合訓練。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要學習和康復,精心安排日常生活中每一日的活動程序,按照正常的活動方法、技能和程序操作每日流程,讓學生在自然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全方位的學習訓練,建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提高生活活動能力,學會發(fā)揮自己身體的最大潛能去適應、控制身邊的環(huán)境,學會獨立生活的技能和技巧,肯定自我,達到生活自理,并獲得精神生活的享受。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養(yǎng)成不會一蹴而就,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我們要根據(jù)腦癱兒童訓練前和訓練后的能力評定,根據(jù)腦癱兒童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生活自理的培養(yǎng)目標和康復訓練,創(chuàng)造機會滿足腦癱兒童的正當需求,給予他們所急需,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掌握必需的生活技能,提升他們生活自理能力。我們要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為突破口,提高腦癱兒童生活質量,使腦癱兒童形成良好個性、健康人格,促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1]陳云英.智力落后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剛,王彤.臨床作業(yè)療法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