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翼/北京大學(xué)
輕,現(xiàn)代漢語中只有平聲一讀,但是在中古韻書或字書中有平去兩讀,古人辨之甚明,如《集韻》平聲牽盈切:“《說文》:輕車也”;去聲牽正切:“疾也”?!度航?jīng)音辨》:“輕,浮也(去盈切,對重之稱)。所以自用曰輕(苦政切,《春秋傳》:戎輕而不整)。”
為了考察輕的平聲和去聲兩讀究竟有何區(qū)別,對古籍中輕的讀音進(jìn)行全面考察。輕在古代音義材料中注為去聲的有28例,可以歸納為以下義項:
(1)《詩·秦風(fēng)·駟驖》毛傳:“輶,輕也”。鄭箋:輕車,驅(qū)逆之車也,置鸞于鑣,異于乘車也。釋文:輕,遣政反,又如字,下同。
(2)《周禮·春官·車仆》:掌……輕車之萃。鄭注:輕車,所用馳敵致師之車也。釋文:輕,遣政反,注同
例1鄭玄以“驅(qū)逆之車”釋“輕車”?!吨芏Y ·夏官·司馬》:“既陳,乃設(shè)驅(qū)逆之車?!?鄭玄注:“驅(qū),驅(qū)出禽獸使趨田者也。逆,逆要不得令走?!眲t此處“輕車”乃田獵時所用驅(qū)趕禽獸之車。例2按鄭注,此“輕車”為“五戎”之一,即古代五種戰(zhàn)車之一。按《說文》:“輕,輕車也?!倍巫ⅲ骸拜p本車名,故字從車。引申為凡輕重之輕?!笨梢娸p字本義即指輕車,指一種輕便的車子,速度快,適合田獵或馳敵之用。因為輕車重量輕,所以速度必快,因此“輕”字很容易引申出“疾”義,這個意義變讀為去聲。例1中陸德明既注了去聲,又注了如字(即平聲)。去聲當(dāng)取“疾”義,平聲當(dāng)取“重量輕”之義。例2雖僅注去聲,恐怕和例1一樣也可以有兩種理解方式。
(3)《左傳·文公十二年》:若使輕者肆焉,其可。杜注:肆,暫往而退也。釋文:輕,遣政反。
(4)《左傳·成公十六年》:郤至從鄭伯,其右茀翰胡曰:“諜輅之,余從之乘,而俘以下?!倍抛ⅲ河草p兵單進(jìn)以距鄭伯車前,而自后登其車以執(zhí)之。釋文:輕,遣政反,又如字。
(5)《春秋·成公十八年》:楚人鄭人侵宋。杜注:子重先遣輕軍侵宋,故稱人而不言伐。釋文:輕,遣政反。
例3楊伯峻先生以為“輕者”即《隱公九年》中“勇而無剛者”。不過根據(jù)《詩經(jīng)·大雅·皇矣》:“是伐是肆”,毛傳:“肆,疾也”,鄭箋:“突犯也”;且下文有“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之文,可見此“輕”似當(dāng)理解為“迅疾”為好。例4輕也當(dāng)理解為“迅疾”。此句陸德明又注如字,可能理解為“輕裝”。例5“輕軍”當(dāng)即“輕兵”,與例4同。
(6)《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釋文:輕,遣政反。
(7)《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襲莒。杜注:輕行掩其不備曰襲。因伐晉還襲莒,不言遂者,間有事。釋文:輕,遣政反。
(8)《谷梁傳·襄公二十三年》注:輕行掩其不備曰襲。釋文:輕,遣政反,又如字。
(9)《左傳·文公三年》: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杜注:國君輕走,群臣不知其謀,與匹夫逃竄無異,是以在眾曰潰。釋文:輕,如字,又遣政反。
例6至例8所述為一事,可對看。例7正義云:“襲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薄蹲髠鳌愤@句話是分別用一兩個字概括了伐、侵和襲的核心區(qū)別。襲的核心語義成分在于“掩其不備,忽然而至”,強調(diào)的是快速,因此這里的“輕”理解為“迅疾”較好,故陸德明注去聲。例7正義:“是輕者,舍其輜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曰襲”。則輕也可理解為“輕裝、不攜帶輜重”,按“輕裝”義當(dāng)從“重量輕”引申而來,故例又可注如字,如例8。例9正義:“國君而逃師棄盟,違其典儀,棄其車服?!卑纯追f達(dá)的說法,則輕走為“輕裝而走”,故陸德明首音注平聲,但此處也可理解為“疾走”,故又音注去聲。
(10)《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楚兵剽輕,難與爭鋒。索隱:輕讀從去聲。
《史記·留侯世家》:“留侯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愿上無與楚人爭鋒?!必饧布幢纠廨p。又《史記·禮書》云:“楚人鮫革犀兕,所以為甲,堅如金石;宛之巨鐵,施鉆如蜂蠆,輕利剽遫,卒如熛風(fēng)?!闭x:“剽遫,疾也”?!拜p利剽遫”四字,同義連用,均為“迅疾”義。可見楚兵輕利迅疾應(yīng)當(dāng)是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故此句“輕”當(dāng)訊為“疾”。
綜上所述,盡管以上例子中有好幾句可以不理解為“疾”,但輕有“迅疾”的意思,這在語言事實中是客觀存在的?!段倪x·七發(fā)》:“逐狡獸集輕禽。”呂向注:“狡、輕皆疾也?!惫艜杏钟小拜p獸”“輕足”的說法,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夫獵者,托車輿之安,用六馬之足,使王良佐轡,則身不勞而易及輕獸矣?!贝司洹拜p獸”當(dāng)義為“迅疾之獸”,恐難解為“重量輕的野獸”。
(11)《左傳·隱公九年》: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釋文:輕,遣政反。
(12)《左傳·僖公五年》: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釋文:輕,遣正反,下同。
(13)《左傳·襄公十八年》: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輕,輕則失眾。君必待之!釋文:輕,遣政反,下同。
例11至例13均作謂語。例11主語均為軍隊,該句中的“輕”,《集韻》以“疾”為訓(xùn),按“疾”字似無“不穩(wěn)重、急躁冒進(jìn)”等義,不過“不穩(wěn)重、急躁冒進(jìn)”與“迅疾”義之間有密切的關(guān)系(詳下),可能因此才以“疾”為訓(xùn)。例12、13主語是人,例12楊伯峻注:“輕謂輕舉妄動”,例13楊伯峻注:“輕為持重之反,輕謂輕動,逃走”。
(14)《老子·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釋文:輕,起政反。
本句的“輕重”有不同理解。王弼注:“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zhèn)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眲t輕重為物之輕重,以“輕不能載重”喻“靜為躁君”。若如此理解,則輕當(dāng)為平聲。河上公注:“人君不重則不尊,治身不重則失神。”則以“持重”和“不持重”來解“重輕”二字。陸德明似取后者,故注為去聲。
(15)《尚書·太甲上》晚出孔傳:太甲性輕脫,伊尹至忠,所以不已。釋文:輕,遣政反.
(16)《左傳·定公十三年》:乃介而與之乘,驅(qū)之。或告曰:“無晉師?!蹦酥?。杜注:傳言齊侯輕,所以不能成功。釋文:輕,遣政反。
例15和16主語為人,均作謂語。“輕脫”一詞,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倍抛ⅲ骸懊摚滓??!倍抛⒌摹耙住?,楊伯峻先生的解釋是“簡易也,今曰脫略,疏略”,總覺于文義未安。易有“輕率”義,《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集解:“張晏曰:多易,多輕易之行也。”則“輕脫”為同義連用。例16正義:“齊侯輕脫,欲得與衛(wèi)侯同乘”,則此輕也當(dāng)為“輕率、輕佻”義。
(17)《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釋文:輕,遣政反,下同。
(18)《國語·周語中》:師輕而驕,輕則寡謀。韋昭注:輕謂超乘也,驕謂士卒不肅也?!秶Z補音》:師輕,詰政反,今按注同
例17杜注:“謂過天子門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脫,易也。”楊伯峻注:“輕指超乘,謂其輕佻不莊重也”。例18出自《國語補音》,據(jù)《國語補音》序:“近世傳舊音一篇,不著撰人名氏。尋其說,乃唐人也”.可知補音中未注補音的當(dāng)來自唐代注的舊音。
上文已說明“輕”的本義為“一種輕便的車子”,這種車子重量輕,速度快。凡物輕則易速,速者多輕,這應(yīng)當(dāng)是古人生活中經(jīng)常觀察到的經(jīng)驗事實,所以由“輕車”可以同時引申出“重量輕”和“迅疾”兩個義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輕”與“速”本為一體兩面,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所以兩個義項有時會有糾葛,陸德明注音時,“迅疾”一義常又注如字,可能部分原因在此?!把讣病币涣x后變?yōu)槿ヂ?,并進(jìn)一步引申出“不穩(wěn)重、急躁冒進(jìn)、輕舉妄動”之義,再稍稍引申即產(chǎn)生“不莊重、舉止隨便、輕浮、輕佻”這一義項。在上古漢語中“迅疾”與后兩個義項間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有一些平行引申的例證,如剽、脫、易、佻等字都兼有“迅疾”與“輕浮、輕率”義。
《辭源》“輕”字下并列《廣韻》平去二音切,未作區(qū)分,或因《廣韻》去聲未釋義,可能以為去聲一讀不辨義。《漢語大詞典》僅收平聲一讀。《漢語大字典》收有去聲一讀,但只有一個義項“疾”,舉《集韻》引《左傳》“戎輕而不整”為例,但“輕佻”義歸于平聲下,書證為《左傳》“秦師輕而無禮”,實際上此句與“戎輕而不整”《釋文》皆注去聲,若欲存古音,則當(dāng)同置于去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