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徜徉在出世與入世之間

      2019-11-20 09:51:13李海波
      讀書 2019年10期
      關鍵詞:佛典大乘眾生

      李海波

      作為以出世解脫為目標的佛教,又必須立足現(xiàn)世生活,服務于現(xiàn)世人群,從而不可回避其入世的情懷。從理論和實踐上彌合這一邏輯的沖突,一直是佛教的一項重要任務。發(fā)展到大乘佛教時期,佛教的理論框架最終得以在“般若”與“方便”不一不二、不即不離的辯證呼應中建構起來。般若指向性之空,性之空則必然身心無住,身心無住則導向出世;方便源于相之有,相之有則必然呼喚勇敢面對,從而引發(fā)靈活應對,顯示入世的傾向。于是,般若與方便在理論層面建構起性空與相有的辯證統(tǒng)一,必然在實踐層面呈現(xiàn)為出世與人世的自在徜徉,其間意趣,包括性與相、空與有、圣與俗、智與悲等多重關系,成為大乘佛教至今揮之不去的基本架構。程恭讓的《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列概念思想為中心》(以下簡稱《佛典》)從學術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不但揭示了大乘佛教從印度到中國不斷發(fā)展演變的內(nèi)在理路,而且也為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建設性的方向。

      一、方便與般若的圓融統(tǒng)一

      方便,全稱“善巧方便”,與般若同是佛教的常見概念。但前者通俗易懂,輕松隨和,后者玄妙華美,莊嚴神圣。后者被賦予濃厚的哲理性和宗教性,而前者之生活性和世俗性卻常被忽視,誤為俗流。在大乘佛教的原本理論建構中,方便與般若其實同等重要,而且密切聯(lián)系,相映生輝,共同成就了大乘佛教的基本體系?!毒S摩詰經(jīng)》有“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法華經(jīng)》云“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華嚴經(jīng)》言“從此第五諸菩薩,說名具足方便住,深入無量巧方便,發(fā)生究竟功德業(yè)”。從這些論述可知,方便與般若是佛教終極解脫的不二之門。

      可是,在中國佛教領域,一直存在重般若輕方便的認知,甚至還有觀點認為善巧方便只是中國佛教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明,而非印度佛教所本有。

      《佛典》一書以善巧方便為考察的內(nèi)在主線,以經(jīng)典漢譯與詮釋為考察的主要領域,以大乘佛教基本體系的核心建構為考察的基礎,探尋初期大乘經(jīng)典中善巧方便思想最早的起點——《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研究了目前所見佛教經(jīng)籍中以善巧方便概念作為中心組織大乘教法的經(jīng)典《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經(jīng)》,繼之整理討論了《法華經(jīng)》《般若八千頌》《維摩詰經(jīng)》《瑜伽師地論》等經(jīng)論有關善巧方便問題的立場、定位以及實踐方式,論證了善巧方便思想在大乘理論體系中的連貫性和重要性。在這一呈現(xiàn)過程中,作者廣泛吸納海內(nèi)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回到梵文經(jīng)典,深入語源學,以客觀與嚴謹?shù)膶W術研究得出具有說服力的結(jié)論:初期大乘經(jīng)典實際建構了般若與方便平衡開發(fā)、辯證彰顯的菩薩智慧學系統(tǒng);善巧方便是佛陀、菩薩、圣者轉(zhuǎn)依所得的一種殊勝品德,它與般若靜觀實相的趨向不同,是由慈悲心激發(fā)佛法的實踐智慧,是圣者的特殊能力,由佛陀的證法菩提所規(guī)定,時時刻刻參考眾生的根性,并以其引歸佛菩提作為目標。同時作者也梳理了中國高僧對善巧思想的領悟和詮釋,通過強有力的學術支持將善巧方便在佛教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性、必要性抽絲剝繭般逐步呈現(xiàn)出來。

      事實上,善巧方便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佛陀“應機說法”“隨緣示教”都是善巧方便的具體表達方式,是佛陀智慧的顯現(xiàn)。大乘佛教時期,逐步完成了善巧方便思想的理論建構?;氐酱蟪朔鸾痰钠兴_道修學體系,該書的結(jié)論和其他佛教概念和思想可以相互佐證。簡單來說,般若與方便二者密不可分,是大乘佛教根基,構成大乘菩薩道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二者的緊密關系可以從五個角度來考量:般若智慧是理論指向,善巧方便是實踐理性;般若智慧是行菩薩道之體,善巧方便是行菩薩道之用;般若智慧是理,善巧方便是事;般若智慧是菩薩道之“上求無上智慧”,善巧方便是菩薩道之“下化無邊眾生”;般若智慧主要在自身修證的實現(xiàn),善巧方便則在于對他人的引領;般若智慧偏重于向內(nèi)——以“自利”為主,善巧方便偏重于向外——以“利他”為重。

      可見,在大乘佛教原本的實踐體系中,般若與方便的并舉并存,不一不異,是佛教修行實踐道路上不可分割的兩個面向,吉藏所說的“一念之力權慧具”就是說般若與方便盡管屬于不同的智慧,指向和功能不盡相同,但二者卻包含著、具足于同一心念當中,可見二者不一不二的圓融關系。

      二、方便在實踐中盡顯善巧之用

      吉藏在《凈明玄論》中對般若與方便專文論述,給出“般若為體,方便為用”的定論,認為“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而隨義有異”,究其原因是因為“般若照實相,故般若亦為本,所以為體。諸法為末,方便照諸法,故方便為用”(《大正藏》第三十八冊,881頁)。

      佛教的修行體系以戒定慧三學作為統(tǒng)攝,佛教理論體系的形成來自釋迦牟尼的躬身實踐,他證得究竟智慧,后世將這些實踐經(jīng)驗記錄下來,并不斷加工完善,形成今天龐大復雜的佛教經(jīng)典體系。釋迦牟尼授業(yè)布道是為下化,他教化世人方法不拘一格,佛教經(jīng)論所稱的八萬四千種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是指度眾生方式的多元化,使佛教的方便理論與實踐獲得全面的發(fā)展,正所謂“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佛教經(jīng)典中佛和菩薩以方便善巧度化眾生的手段豐富多彩,到了中國佛教文獻記錄中,師父接引學人的手段和方式變化萬千,更是不勝枚舉?!惰べ煹卣摗返谒氖呔韺ι魄煞奖阕隽嗽敿毥庾x,尤其是對善巧方便在“下化”過程中的運用進行了全面概括。

      具體就佛教信眾個體而言,一個大乘佛教行人當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己任。行者在上求佛道的過程中自身的修持方法可以多樣,諸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同階段尋求適合自身的方法。因此,在內(nèi)求智慧的過程中,般若與善巧形成高度的統(tǒng)一,無法單獨一項存在于行人的成就佛道途中;傳道布教的過程若無智慧,無法深入引導眾生,因此要求要在如理如法的前提下應機取材、應機教化,采取多元化的弘法方式,正所謂“法無定法”,因此,大乘行人在下化眾生的過程中,同樣要在方便中尋找傳遞智慧的途徑。

      《佛典》上冊五十余萬字,選擇關鍵節(jié)點的經(jīng)或者論詳實分析方便與般若的關系,尤其是方便在實踐中如何呈現(xiàn)善巧之用,十一篇論文雖獨立成章,但層層遞進,存在內(nèi)在的邏輯進路,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研究所選經(jīng)籍都有代表性:《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大乘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經(jīng)》《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十地品》《維摩詰經(jīng)》《勝鬘經(jīng)》《寶性論》《瑜伽師地論》等多部重要的大乘佛教漢譯經(jīng)典,以點成線,以線成面地完成相關問題研究?!斗鹉笇毜虏匕闳糍ね印肥谴蟪朔奖闵魄伤枷氲钠鹗键c,其后《般若八千頌》接續(xù)并且進一步發(fā)展這種思想義理,到《法華經(jīng)》將善巧方便升格為與般若波羅蜜多并列的善巧方便波羅蜜多,再到《維摩詰經(jīng)》中明確二者如太極圖的陰陽魚一般不離不異、不一不二,是為“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中國學人對上述經(jīng)典中善巧方便概念及思想的認知和理解構成文中的另一條主線,文中在梳理各經(jīng)思想特質(zhì)的同時,將中國代表性的對善巧方便概念和思想的詮釋貫穿其中,與對經(jīng)文的分析渾然一體。最后兩章則是選取佛教重要論著為研究文本,宏觀上完成了佛教經(jīng)律論三藏中對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梳理。

      《法華經(jīng)》中稱贊佛陀布道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方便門為用,真實相為體,只有入方便之門,才可悟真實之體。如果沒有方便,佛教智慧即使再超拔也難以落實于修行的實踐,從而滲透于現(xiàn)實的生活。正是因為方便的指引,大乘佛教才能夠開辟出面對現(xiàn)實、進入生活的切實路徑,才能將大乘的智慧貫徹到底,從而實現(xiàn)般若的應有價值。方便開出的花朵讓般若的妙香得以盡情地綻放。

      三、方便與般若的呼應開辟佛教人間化轉(zhuǎn)型之路

      閱讀《佛典》一書,引發(fā)筆者對許多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比如,《般若經(jīng)》是以闡述般若思想為核心的大乘經(jīng)典,經(jīng)文內(nèi)容并非只談般若,而是般若與方便并舉。遠在東晉時期的慧遠就充分了解般若經(jīng)典對二者關系的定位,因此做出符合佛教原意但同時又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詮釋,這在魏晉時期是一個富于遠見卓識的思想,即便一千五百余年后的今天,慧遠對般若與方便的理解仍然值得我們重視。

      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中,經(jīng)歷了晦澀的初傳期(漢)、蓬勃的傳播期(魏晉南北朝)、興盛的發(fā)展期(隋唐)、綿長的穩(wěn)定期(宋元明清),最終徹底融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但是明清以降,佛教本有的超越性和積極性蕩然無存,淪為“死人”的宗教。直至民國太虛大師等有識之士振臂高呼人間佛教,呼吁讓佛教回到社會生活中,開啟了佛教文化的新篇章。佛教的第三次轉(zhuǎn)型已歷百年,人間佛教在質(zhì)疑中不斷發(fā)展。當代,中國佛教的轉(zhuǎn)型在現(xiàn)代化沖擊下面臨不同以往的新課題,如何在當代社會進一步中國化?如何在現(xiàn)代的中國社會發(fā)揮應有的價值?或許回歸到大乘經(jīng)典中的般若智慧與方便善巧并重,才是回答和解決上述問題的方向。

      因此,重拾般若與方便并舉,應當是《佛典》的根本動機所在。該書澄清了人們對佛教思想的嚴重誤解和偏見,明確了佛教思想中本該與般若如影隨形的“善巧方便”概念的重要性和地位,并嘗試探討了當代佛教義學的思想建構問題。正如作者在首頁所提出的,希望本書“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的思想實質(zhì),中國佛教思想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規(guī)律與進程,并基于這樣的佛教思想史研究,為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佛教思想轉(zhuǎn)型發(fā)展問題,為新時代佛教中國化及現(xiàn)代人間佛教的持續(xù)健康成長問題,為當代佛教文化的觀察和思考,提供理解的新角度和學術新視野”。

      當代以人間佛教為代表的漢傳佛教如何更加通暢而深刻地走向現(xiàn)實社會,深入人間生活,并在多元文化競爭中,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貢獻智慧,的確是具有挑戰(zhàn)意義的戰(zhàn)略抉擇。要完成這一戰(zhàn)略抉擇,依然離不開佛教固有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支撐和引領。佛教的方便與般若圓融統(tǒng)一的理論在現(xiàn)時代首先要凸顯的是方便之門的打開與方便之用的普及,這就要求佛教全面深刻地認識這個社會,把握現(xiàn)代的生活,開辟更多更好的實踐之路。

      (《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列概念思想為中心》,程恭讓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0一七年版)

      猜你喜歡
      佛典大乘眾生
      蘇高新大乘有一個“幸福的煩惱”
      寫在六合金光寺
      揚子江(2020年4期)2020-08-04 09:39:04
      大乘G60
      汽車觀察(2019年4期)2019-07-01 03:48:44
      大乘山下,人大代表扶貧忙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佛典疑難俗字補考
      大乘佛教慈悲觀的內(nèi)在邏輯及其現(xiàn)代闡釋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44
      油服回暖下的眾生象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1:58
      慈懷眾生
      中華奇石(2017年3期)2017-04-11 17:48:19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梵漢對勘在漢譯佛典語法研究中的價值
      武乡县| 温泉县| 澄城县| 邹城市| 望奎县| 连州市| 康定县| 汝阳县| 清镇市| 增城市| 吴川市| 大埔县| 华宁县| 龙海市| 洛宁县| 苍山县| 葫芦岛市| 安丘市| 和龙市| 高阳县| 青河县| 仙居县| 西青区| 三穗县| 张家口市| 石楼县| 黔东| 扬中市| 水富县| 武安市| 南丹县| 朔州市| 宜宾县| 镇雄县| 汝城县| 大洼县| 岳阳县| 西和县| 兴海县| 定西市|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