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可
闕亞萍的兩篇散文,寫了兩個很普通的人物,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沒有名字,所以,我姑且稱之為“無名氏”。
當(dāng)然,不是他們本身沒有名字,而是作者“懶得”寫出他們的名字。一個人連名字都沒有,可見有多普通多平凡。
“魔術(shù)師”是一個來歷不明的人,他的拙劣表演換來的是觀眾們的噓聲,只好落荒而逃,到碼頭上去賣苦力。可是他卻贏得了兩個忠實粉絲。一個是“我”,一個年齡不詳?shù)男∨?,莫名其妙陷入了單相思?!澳g(shù)師深潭般靜謐的雙眸俘虜了我?!薄懊客?,我在他的隔壁,仿佛處于世界的最后一隅。默不作聲而又無限溫柔地陪著他喝酒,吃飯?!币粋€是五歲的小女孩敏敏,她希望魔術(shù)師能幫她把爸爸變回來。顯然,魔術(shù)師無法滿足她們?nèi)魏我蝗说脑竿?,而他自己卻有著隱秘的憂傷:“在他的手上,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上依稀可見一個五六歲的酷似魔術(shù)師的小女孩?!薄氨瘋哪g(shù)師,對現(xiàn)實無所作為的魔術(shù)師,一退再退,化為一枚堅果,退回到往事里?!币话殃惻f的象牙梳子,見證了外祖母一生的苦難與悲傷。在那歷史巨變的前夜,她的前夫倉皇出逃,留下了她和肚子里的孩子,從此飽受磨難,直到默默凋零。
兩篇作品寫的都是小人物的悲傷與無奈,這樣的故事我們已經(jīng)讀得太多,很容易落入俗套。這兩篇散文的共同特點是:故事性很強(qiáng),作者運用了小說的手法(還有先鋒小說的味道),把很老套的故事講得一波三折,搖曳生姿。再加上作品中彌漫的神秘色彩,夢里與夢外交織,歷史與現(xiàn)實糾纏,似夢似真,恍恍惚惚,令人欲罷不能。
留白與意象的運用使作品意味深長,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魔術(shù)師》中的“蛇”,外祖母的象牙梳子,是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帶有隱喻意義。在中外文學(xué)作品中,蛇作為一種隱喻符號,向來有正負(fù)兩方面的象征意義。從正面看,它體現(xiàn)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從負(fù)面看,它象征著誘惑、邪惡、陰險毒辣。闕亞萍筆下的蛇,給我們傳達(dá)的是“誘惑”,一種神秘的、美麗的誘惑。梳子對于女人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象征著美麗、美好、愛情、恩愛、幸福?!笆嶙邮撬徒o她的定情之物。他喜歡她那一頭柔順瑩亮的秀發(fā),他經(jīng)常幫她梳頭,他的動作溫柔,細(xì)膩……他舉著梳子的手舉在半空,看著鏡中的她時,眼睛仿佛是深潭里的藍(lán)月亮,蕩漾著無限柔情與蜜意?!比欢按饲榭纱勺窇?,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痹?jīng)的恩愛,成為外祖母一輩子的痛,就像那把陳舊缺齒的象牙梳子,永遠(yuǎn)不可能回復(fù)當(dāng)初的完整光亮。
作品的敘事張馳有度,如果在虛與實、空與滿的把握上拿捏得更好一些,也許會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