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慶
摘 要:在西方主客體兩分的思維下,杜嘉班納在其發(fā)布的辱華視頻里,將西方人構(gòu)建成主體性的“自我”,筷子、中國人及中國文化則被凝視為“他者”并被賦予種種他者形象。凝視中,中國只是本土信息提供者;為了切合自身的目的,自我的表述建立在外在性的前提之下,采取范疇、隱喻的方式凸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同時又淡化、隱藏了其他特征,來進一步鞏固自我的主體地位。
關(guān)鍵詞:自我;他者;凝視;表述
隨著20世紀70年代后殖民主義的興起,他者成為后殖民理論中一個常見的術(shù)語。在西方哲學中,“他者”(the Other)本是與“自我”(the Self)相對而形成的一個概念,是指自我或主體以外的一切人或事物。但在后殖民的理論中,西方人往往被稱為主體性的“自我”,白人“中心文化”以外的人種則被稱為“他者”。后殖民理論中的“他者”只是自詡為主體“自我”的白人自身所造成的現(xiàn)象而已。他者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客體,而是白人為了獲得自身的話語場和利益而被自我感官表象為現(xiàn)象中的客體,僅作為一個經(jīng)驗對象,而非真正的客體。他者的建立要符合自我的理性,才能成為對象,才具合法性。“自我”與“他者”之間是一種看與被看、凝視與被凝視的主客體關(guān)系。在D&G發(fā)布的辱華視頻里筷子、中國人及中國文化已然成為白人凝視下的“他者”。
一、事件回顧
一組名為“起筷吃飯”的廣告所引發(fā)的辱華事件。西方國際服裝品牌Dolce&Gabbana(中文名為“杜嘉班納”,以下簡稱D&G),為了宣傳2018年11月2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辦的一場意大利時尚奢侈品牌時裝秀,拍攝了一組名為“起筷吃飯”的廣告。這組廣告描述的是一名華裔女性用小棍子形狀的餐具(stick shaped cutlery)吃意大利美食,但發(fā)現(xiàn)這種棍形筷子和意大利美食并不怎么搭配的過程。D&G曾表示這組廣告是一個名為“DG愛中國”的系列活動中的一部分。但片中旁白的“中式發(fā)音”、語氣以及“中國模特”用生疏姿勢使用筷子吃披薩、意大利式甜卷等片段,招致了中國網(wǎng)友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是在侮辱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的方式以及中國的筷子文化,甚至還存在侮辱中國女性的嫌疑——因為廣告中的旁白一直在“教”視頻中的華裔女性怎么吃意大利菜。
對話截圖坐實D&G辱華之名。雖然D&G在微博上刪除了這段視頻,但仍在其Instagram(以下簡稱ins)和Facebook的賬號上發(fā)布。21日中午11時許,時尚博主@Fashion_BangZ爆出一段網(wǎng)友和D&G設(shè)計師Stefano Gabbana在ins上的聊天記錄。從該記錄可以看出設(shè)計師Stefano Gabbana大放厥詞,言論嚴重辱華。針對嚴重辱華言論,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發(fā)文:“我們歡迎外國企業(yè)來華投資興業(yè),同時在華經(jīng)營的外國企業(yè)也應(yīng)當尊重中國,尊重中國人民。這也是任何企業(yè)到其他國家投資興業(yè)、開展合作最起碼的遵循?!辈⑴鋱D“自取其辱”@DolceGabbana。
二、“他者”形象的設(shè)置
D&G辱華視頻是以中國文化為坐標替自己定位。這一定位包括他們所采用的視覺敘述角度,他所構(gòu)造的東方女性類型、被簡化的筷子、游戲化的筷子文化,視頻中流動的意象——所有這一切綜合形成一種精細而復(fù)雜的方式,促銷自己的產(chǎn)品,發(fā)掘所謂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最后表述中國或代表中國說話。
(一)他者化的東方女性
視頻中的女模特不是作為真實的女性能指存在,而是D&G意識形態(tài)下東方女性的他者符號。這一符號化的東方女性形象是以白人的視覺為中心進行塑造,在白人的凝視下進行身份的建構(gòu)和認同。
視頻對東方女性他者化的外形塑造。擁有金色動人的長發(fā)是西方男性中心意識下女性唯美的標準之一。然而,東方人擁有典型的黑發(fā)。所以視頻里的女模特雖將黑發(fā)束于腦后,但以凌亂的姿態(tài)被展示。凌亂表征著慵懶的形象;女模特的濃妝艷抹體現(xiàn)著虛榮;裝飾上的穿金戴銀則表現(xiàn)的是貪婪;暗紅色的服裝凸顯了陰暗。女模特的整體形象表征的是歐美人以一系列定型化符號表述東方女性的他者形象:細眉小眼、淺黃皮膚、體態(tài)拘謹?shù)鹊?。這些符號在歐美廣為流傳并被反復(fù)使用,已經(jīng)脫離了具體的東方語境而直接成為辱華視頻里他者化的東方女性形象。
(二)被簡化為棍形餐具的筷子。
視頻中D&G通過將筷子強行“拽進”西餐里最終消除了筷子的威脅而抹去了中國文化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他們把筷子簡化為了一種簡單的餐具,另一方面,他們又用西餐的標準對其加以改造、控制,使筷子永遠只是一種木棍形的餐具,而抹殺了筷子所傳遞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他們以西方的文化標準行事,有選擇的表述筷子某些特定的涵義。在他們的凝視里,筷子并非一種文化象征,而更多的是一種評判性的闡釋,隱含在這種闡釋之下的是“我們”(主體性“自我”)與“他們”(“他者化”的中國)之間的二元對立,前者總是凝視著后者,甚至走到使他者完全自我化的地步。
(三)被游戲化的筷子文化。
視頻中女子所代表的中國人是非理性的,幼稚的、“不正常”的,其身份被設(shè)置為“自我”控制下的玩偶,那么她所使用的筷子也就成為了玩偶的“玩偶”。女子和筷子被凝視為順從的東方文化符號;而以旁白為代表的白人則是理性的,成熟的、“正?!钡摹⒅湫缘摹白晕摇?。所以亞裔女子只能在支配的情景中存活,筷子文化也只能在玩偶游戲中被展現(xiàn);他們只能存在于西方具有強烈自戀傾向的東方觀念里。旁白以拙略的漢語口音教會亞裔女子如何正確的使用筷子吃披薩,是在表述這一所謂的西方真理:中國的筷子文化之所以能為人所理解、所正確使用,之所以具有自己的特征并非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屬性,而是因為有西方一整套有效的表征機制,通過這些機制中國的筷子文化才得以讓西方確認。
視頻將他者的種種形象強加于中國人、筷子及筷子文化,同時將任何像“中國”這樣的真實的東西排除在外。因此視頻中有關(guān)中國的一切都置身于中國之外:中國筷子文化的意義更多地依賴于西方而非中國本身。這一意義直接來源于視頻所隱含的“自我”的凝視策略,正是這些策略使中國文化在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話語中“存在”,富有內(nèi)涵。
三、 自我的凝視策略
自我將凝視視為控制可怕的、不可知的中國的一種方式,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就是中國。中國人只能以D&G為代表的西方白人所認識的方式存在。所以,自我只有通過一系列的凝視策略,以一種西方信服的形式才能將中國表述為被西方人所了解的、不再那么可怕、他者化了的中國。
(一)自我的凝視是建立在外在性的前提之上,筷子及中國人僅僅是本土信息的提供者。
“自我”通過典型的主客體兩分的西方認知模式來表述中國,將中國置于客體的位置,否認了中國人的主體性,規(guī)避了中國人與西方人之間的類意識。中國人及中國文化成為了獨立于西方“理性人”之外的物自體。物自體得以合理存在必須要符合自我的理性。自我依據(jù)自身的理性,制定相關(guān)的凝視維度。與自我對筷子和中國人理解相關(guān)的維度包括:(1)知覺維度。中國人看起來如何(中國人的他者形象)?筷子看起來如何(筷子的他者形象)?摸起來如何?(2)功能維度。中國人用來觀賞,筷子用來游戲,無法用來食用美味的“披薩”。(3)目的屬性。定義筷子,認知中國人,表述中國。在這些凝視維度之下,中國便失去了主體性,成為了自我眼中的客體,即本土信息提供者。
自我擁有真正的話語權(quán),使中國這一本土信息提供者說話,對中國進行表述,而這一表述便是外在性的產(chǎn)物。在視頻中,中國就由一個非常遙遠而且充滿陰暗(視頻中暗淡的視覺色調(diào))的他者被轉(zhuǎn)化為一個白人相對熟悉的形象(視頻中笨拙地操作筷子的亞裔女子)。那么建立在外在性之下被表述的中國的特性就不是中國本身的特性,而是自我認知中的現(xiàn)象客體,只是相對于自我有意義的他者。而這一表述的直接性掩蓋了下面這一事實:觀眾觀看的是高度虛構(gòu)化的表演,在此表演中,一名女子被轉(zhuǎn)化為代表整個中國的符號。因此,辱華視頻的真正焦點在這種作為表述的表述,而不是作為對中國文化的“自然”描寫的表述上。D&G所關(guān)注的是這種視覺風格、置景、敘述技巧,而不是表述的正確性,也不是其逼真性。表述的外在性是為了掩蓋所謂的西方式真理:中國無法表述自己,既然她不能,就必須由別人,即D&G,擔負起這一職責,為了西方,也為了無法表述的中國。
(二)通過范疇及隱喻表述中國
范疇是以人類理解為目的的,通過原型或者跟原型家族相似性來界定的。自我通過范疇化來標示筷子和中國人,而隱含在范疇背后的隱喻則與范疇一起凸顯了筷子和中國人的某些特征,而淡化、隱藏了其他特征。其范疇化、隱喻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中國、表述中國、關(guān)注切合自我利益的某些特征。
范疇化的筷子及隱藏了的文化。在視頻里,D&G把筷子定義為“棍形餐具”(stick shaped cutlery)。牛津詞典、柯林斯詞典、朗文詞典等三大常用詞典都將“cutlery”解釋為“(刀、叉、匙等)餐具”(knives、forks and spoons used for eating and serving food)。通過幾大常用詞典的解釋可以看出,cutlery一詞特指的是西餐中的刀、叉、匙等;通過其詞干cut(切、割等)可以看出,此種餐具的功能在于斷切食物。這便是餐具一詞在西方文化中的原型;然而,筷子被強加于其中,根據(jù)與原型的關(guān)系被加以界定??曜颖槐硎鰹檫吘壔牟途摺餍蔚摹!安途摺边@一范疇凸顯了西方餐具的切、割等工具性特征,隱藏了中國文化中筷子所蘊涵的人文情懷——啟迪、堅持、團圓、思念、溫暖、感謝等不同的人生情感。
范疇化“筷子”和“餐具”背后的概念隱喻?!翱曜邮且环N小棍子形狀的餐具”,這一范疇化的他者形象是基于“未開化是筷子”和“文明是餐具(刀、叉、匙等)”的主體隱喻。兩個隱喻反過來便是筷子代表著未開化,餐具代表著文明?!拔撮_化是筷子”這一隱喻如同范疇一樣,凸顯了筷子(stick)的原始性特征而隱藏了筷子的生態(tài)性特征(筷子由源自大自然的木材或竹子制作而成),即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文明是餐具”這一隱喻,凸顯了刀、叉等餐具的工具性特征(cut)而隱藏了餐具毀滅性特征(餐具是金屬制品,是從自然資源中提煉而成),即西方主客兩分、人與自然對立的思想。在這兩個主體隱喻的基礎(chǔ)之上,自我又將筷子轉(zhuǎn)喻中國文化、餐具轉(zhuǎn)喻西方文化,自我的中心地位得以鞏固,他者被表述。
結(jié)語
中國正是按照以D&G為代表的西方白人所認識的方式而存在,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就是中國。他們以自我理性為準則,以主客兩分思維模式為認知途徑,通過范疇化、隱喻等凝視策略對筷子、筷子文化及中國人進行外在性的表述、任意的塑造和解釋。他者化處理的視頻成為了D&G對中國文化判斷的功能性表達,而不是對中國文化本身的表達,最終使中國成為了西方凝視下的他者,體現(xiàn)了西方的主客兩分,掩蓋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進一步鞏固自我的主體地位。然而,他們忽略了這一事實:今日之中國非昨日之中國。
[參考文獻]
[1]鄧曉芒.哲學起步[M].商務(wù)印書館,2017(11).
[2]郝思斯.拒絕“傲慢與偏見”式的凝視[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8-11-23(002).
[3][美]喬治·來考夫,馬克·約翰遜著,何文忠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3).
[4]薩義德著,王宇根譯.東方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05).
[5]央視新聞客戶端.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CM/OL].2018-11-22)[2019-2-25].https://www.iqiyi.com/v_19rr499lac.html
[6]FAY.D&G辱華事件全程梳理.搜狐娛樂.[N/OL].(2018-11-22)[2019-2-25].http://www.sohu.com/a/277143317_649589.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外語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