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晨
摘 要:文章以1938年為時間節(jié)點探討了何其芳詩風的轉變。何其芳前期的詩集多以“小我”為出發(fā)點,以愛情為主題抒發(fā)個人對愛情的憧憬、受挫后的憂郁及感傷,表現了詩人敏感細膩的內心世界。但人一定是歷史性的存在,隨著歷史的變革、個人的成長,詩人作品中的意象、思想情感一定會受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1938年何其芳到達延安后其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變化,一種“大我”的意識覺醒,形成了和前期不同的樸實明朗、具有濃烈愛國色彩的詩歌風格。
關鍵詞:何其芳;唯美意象;“小我”;“大我”;愛國情懷
大部分讀者更喜歡何其芳前期的詩集,認為他前期的詩集更具有文學價值,感情更純粹更真摯,詩歌有著穿透時代的藝術光芒和理論價值①。但是從存在即合理的角度看何其芳后期的轉型是有歷史原因的,并且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何其芳的詩鼓舞了一批有志向的愛國青年。
一、何其芳的生平經歷
(一)發(fā)表過的作品
詩人何其芳出生于1912年。1930年在《新月》第 3 卷第 1 期上發(fā)表了短篇小說《摸秋》。次年轉讀北京大學哲學系,與楊吉甫創(chuàng)辦文學刊物《紅砂磧》。1932年發(fā)表詩歌《季候病》《有憶》。1935年何其芳任教于天津南開中學,在經歷了“一二·九”運動之后于1936年出版《漢目集》。1945 年8月在重慶出版《星火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何其芳轉向了文藝評論領域,由其妻子整理出版了《何其芳詩稿》。
(二)家人眼中的何其芳
何其芳的兒子說,何老師自幼熱愛文學,畢生投身于文學事業(yè)?!凹腋笇τ诔H撕芸粗械拿约暗匚徊恍家活?。樸素和節(jié)儉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比如衣著,基本都是藍布制服配搭黑布鞋,遠離煙酒,更別說到哪里娛樂了。而且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除去必要的休息時間,剩下的是開不完的會以及寫不完的文章……”何老師65 歲就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家人。但是何其芳老師的作品、作品中傳達的精神、何老師為人處世以及在文中體現出的高尚的品德,永遠留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何老師對人們?yōu)槿颂幨酪约昂髞淼墓ぷ鞫籍a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是為人們指明前進道路的燈塔。
二、純詩中的“小我”意識
在《預言》《季候病》《腳步》等何其芳早期的詩歌中大多有這樣的共同特點:在一首詩中同時存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以及在詩的結尾似乎看透現實產生猶豫、寂寥、悲凄的情緒這兩種矛盾交織的情感。早期詩人從個體的“小我”意識抒發(fā)為目的,細膩地刻畫了情竇初開的少年躁動、寂寞的內心情緒。
(一)個人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詩人是在20歲左右這個自我意識剛剛覺醒的年紀寫成《預言》《季候病》《秋天》這樣抒發(fā)真感情的、能引起青年人共鳴的愛情詩。抓住月、花、夢、綠楊、羊群、燕子、星空、螢火蟲等意象,運用生動細膩的語言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地與詩人同喜樂,共哀傷。
所有語言的外在形式是被詩人所用的,但內在情感更是詩人寫出如“你的腳步常低響在我的記憶中,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動”這樣動人詩句的原因所在。
1.情感的自然流露
何其芳在1931年創(chuàng)作出《預言》這首詩。這首詩一共有6個章節(jié),縱觀全詩沒有刻意描寫“年輕的神”這一形象,而是運用了一些在剎那間閃出光芒、直抵心靈的語言,淡淡的哀怨中透出了一些歡快的色彩。如:“你一定來自那溫郁的南方!告訴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告訴我春風是怎樣吹開百花,燕子是怎樣癡戀著綠楊!我將合眼睡在你如夢的歌聲里,那溫暖我似乎記得,又似乎遺忘?!痹姼柚袥]有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連接,“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連通構成一種柔婉的朦朧美,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也暗合了詩人一段珍貴的感情經歷。這是何其芳愛情詩結出的一顆美麗果實。
2.細節(jié)的刻畫,多種意向的疊加
如:“但是誰的一角輕揚的裙衣,我郁郁的夢魂日夜縈系?誰的流盼的黑睛像收女的鈴聲呼喚著馴服的羊群,我可憐的心?”一角輕揚的裙衣、流盼的黑睛,作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些細微的意象特征,引起讀者的心理共鳴。各種意象的疊加也具有視覺上的沖擊力。如:“告訴我,歡樂是什么顏色?像白鴿的羽翅?鸚鵡的紅嘴?歡樂是什么聲音?像一聲蘆笛?還是從稷稷的松聲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溫情的手?可看見的,如亮著愛憐的眼光?”白鴿、羽翅、鸚鵡、紅嘴、蘆笛、流水、手、目光這些意象組合成一幅美好的畫面,在讀者心中一筆一筆描畫出歡樂的形態(tài)也表現了重重疊疊的情感狀態(tài)。
3.語言雕琢華麗,多用比喻等修辭
如:“歡樂是怎樣來的?從什么地方?螢火蟲一樣飛在朦朧的樹陰?香氣一樣散自薔薇的花瓣上?它來時腳上響不響著鈴聲?”詩中的意象不僅華麗典雅,色彩絢麗,而且將抽象的歡樂轉化為聲音可聞、光亮可見的實體。關于這點何其芳說:“我不是從一個概念的閃動去尋找它的形體,浮現在我心靈里的原來就是一些顏色、一些圖案?!雹谟秩纾骸罢l的流盼的黑睛像收女的鈴聲,呼喚著馴服的羊群,我可憐的心?”黑睛像鈴聲運用了同感的手法,表達男女互相吸引的戀情。
(二)愈加強烈的憂郁感傷(以《送葬》為例)
“燃在靜寂中的白蠟燭,是從我胸間壓出的嘆息。這是送葬的時代。我再不歌唱愛情,像夏天的蟬歌唱太陽?!痹娙?936年于山東師范任教時完成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在這一時期詩人發(fā)出反抗的呼聲,表達出詩人對舊社會的憎惡與詛咒,對光明與新生的追求,反思腐朽落寞的情狀與百姓安危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是對自己遭遇的感慨:“這是冬天。在長長的送葬的行列間,我埋葬我自己?!?/p>
三、在時代的呼喚中覺醒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打響,何其芳回到家鄉(xiāng)任教并積極創(chuàng)辦刊物,撰文宣傳抗日。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何其芳主張文學要與抗戰(zhàn)緊密結合,他說:“我們相信脫離了人生,脫離了時代,脫離了為這民族的自由而戰(zhàn)斗,而死傷,而受著苦難的群眾,無論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都不會偉大起來?!雹圻@表明了何其芳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