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翔?路瑤
摘 要:視覺傳播設計的許多構成要素與中國畫的一些基本要素相同。文章通過對視覺傳播設計的基本要素與中國畫的基本要素進行比較研究,試找出二者之間相互借鑒融合的途徑,并以理論引導實踐,不斷提高審美趣味和實踐能力,最終發(fā)揮中國畫對視覺傳播設計的指導作用,為視覺傳播的民族化與中國畫的現(xiàn)代化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中國畫;教育;視覺傳播;構成
按照我們對普通學科的了解,中國畫和視覺傳播設計藝術似乎是沒有什么關聯(lián)的兩門學科,它們無論是在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上,還是繪畫時所用的工具材料,包括在欣賞的對象上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給我的感覺就是中國畫的教學和設計藝術的教學二者也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對二者稍加研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從本質(zhì)上同屬于美術這一范疇,在造型、用色和空間處理上都有著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視覺傳播設計的含義是設計者依據(jù)特定的思路和目標,對已有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并通過有意思的圖形、豐富的色彩、合理的文字、巧妙的造型等基本要素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在我們的生活中,視覺傳播設計所涉及的領域有很多,比如,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書本、雜志的封面,便利店貨架上商品的外包裝,街頭巷尾的宣傳海報,電視電影,造型藝術,舞臺,文字設計等。簡單來說,視覺傳播設計就是通過視覺媒介表現(xiàn)傳達給觀眾的設計。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中國畫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上,往往反映了古人對大自然、哲學、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在發(fā)展進程中還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畫家,如石濤,八大山人,齊白石,張大千等,他們的藝術理論和作品都對中國畫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到“隨類賦彩”,說的是著色。賦通敷、授、布,賦彩即施色;隨類,解作“隨物”,《文心雕龍·物色》中提道:“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這里的“類”作“品類”即“物”講。中國畫在設色方面大部分從物象的固有色出發(fā),不考慮光線的影響,即使設色有時也分深、淺、干、濕,也不是為了追求物象的光感,而是為了顏色本身的豐富。除了這些特點之外,國畫設色常具有畫家的主觀色彩,甚至拋棄描繪對象本身的顏色。比如,竹子,任伯年用朱砂顏色畫竹子,被稱為朱竹,當我們在欣賞他畫的朱竹時,只會覺得竹子風致瀟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時難道還會在意它的顏色是綠是紅嗎。中國畫這種特有的語言形式,使其具有了很強的繪畫裝飾性。因此,中國畫的設色方法與視覺傳播設計藝術在追求色彩上的主觀性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國畫當中空間創(chuàng)造的方式是在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傳統(tǒng)及文人畫長期的審美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畫的構圖講究氣勢,不受透視規(guī)律的束縛,特有的東方平面性獨立并超然于現(xiàn)實世界。中國畫中遵循散點透視,“以白計黑”和“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藝術追求從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畫面的空間感,強化了畫面的平面二維空間。中國畫獨特的形式語言就是由這種獨特的構成方式?jīng)Q定的,在這一空間當中講究布白、虛實、穿插和意境,使畫面的裝飾意味更加濃重。在設計藝術中,其構成法則也是將畫面的各個構成要素進行有機的整合,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夸張變形,或者是運用不同的圖案組合方式來表達設計者的思路。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畫和視覺傳播設計在構成原理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描繪物像的時候,中國畫注重抓住其內(nèi)在精神,尋求“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在這樣的審美需求下,要求對物像的描繪進行適當?shù)淖冃魏涂鋸垼康氖峭怀鑫锵蟮膬?nèi)在精神,以求“神似”。視覺傳播設計藝術中,為了適形和增強形式美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同樣也要對形進行夸張。同樣是變形夸張,但二者的目的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為了作品的抒情寫意,另一個則是在追求作品的形式美感。雖然目的不一樣,但在表現(xiàn)手法和外在形式的追求上卻是基本一致的。
構成是一件優(yōu)秀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為了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就要努力尋求和探索新的造型方法和理念。因此,掌握藝術的構成規(guī)律是運用和駕馭不同藝術語言的關鍵。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像教中國畫專業(yè)的學生那樣傳授傳統(tǒng)的筆墨技巧和繪畫技法,要根據(jù)設計專業(yè)課程的特點有選擇有目的性地教授課程。強調(diào)中國畫當中其造型的夸張變形,線條的運行軌跡、穿插、虛實變化和節(jié)奏韻律。采用適當?shù)慕虒W手段,遵循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中國畫的課程教學。
視覺傳播設計專業(yè)的中國畫教學,不是一個單純的技法傳授的問題,它的寶貴之處在于通過對國畫類課程的開發(fā),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美不僅僅是表現(xiàn)在技法上,在畫面意境當中,它的美也可以運用到各種設計產(chǎn)品、設計制作當中。通過課程的逐步深入,讓學生在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愛上中國的傳統(tǒng)元素,在做設計時自然地把學到的中國畫元素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作品當中,讓設計作品更顯自然。讓學生意識到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研究,更應該是從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藝術出發(fā),努力在繼承傳統(tǒng)民族藝術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溫肇同.古畫品論解析[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2] 周勛初.文心雕龍解析[M].鳳凰出版社,2015.
[3] 袁牧.試論設計藝術教育中的中國畫教育[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2,2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