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琛 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冰壺被稱為冰上溜石[1],上世紀 90 年代傳入我國后,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2];冰壺運動是技巧與智慧的結合,戰(zhàn)術是靈魂,技術是基礎[3],良好的技戰(zhàn)術能力是贏得勝利的關鍵[4];在比賽中,由于隊員間沒有直接身體接觸,所以我們大多認為該項目不會引發(fā)損傷[5]。恰恰相反,由于冰壺項目的特殊技術動作與身體姿態(tài)均易引起相關部位的損傷。
冰壺運動也是一項耐力性項目[6],因為比賽時間長,會使隊員中樞神經疲勞[7]。冰壺運動損傷因素排列前三位的分別是技術不規(guī)范、運動疲勞、局部負荷過重[8],且冰壺運動員體能訓練意識薄弱,所以隊員會因為體能較差致使腰、肩、腕、膝等部位出現損傷,如果傷病一直得不到改善,就會影響其比賽成績[9]。
如今的投壺技術是從美國引進,在推出壺體后,運動員會繼續(xù)滑行,此時保持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過度屈曲,這對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的負荷極大。隨著體能消耗,技術動作變形,最終導致傷病的發(fā)生[10]。
所謂擦冰是指對滑行中的冰壺前方的冰面進行掃擦。擦冰階段,需要上下肢,軀干核心共同維持平衡,肩關節(jié)的屈伸及上肢快速的推拉。長時間的推拉會造成肩部肌肉的損傷;加之擦冰時腕部、指部反復屈伸與扭轉,可引發(fā)指腱鞘炎[11]。
膝關節(jié)損傷主要是由投壺和陸地訓練引起的,投壺過程中要求膝關節(jié)保持過度屈曲且外展的姿勢,使股四頭肌牽拉髕腱力量增加,膝關節(jié)的壓力過大,易引發(fā)髕腱末端病[12]。
之前我國冰壺訓練存在一個誤區(qū),重視技戰(zhàn)術訓練,輕視體能訓練[13],從冰壺運動的表面看是一種休閑運動,但是從冰壺運動的能量消耗上看是一場高強度的比賽,冰壺選手也需要良好的體能。陸地體能訓練,是提高冰壺選手體能及在比賽中能長時間保持良好精神狀態(tài)的有效訓練。例如,騎行、有氧慢跑、游泳等,是發(fā)展運動員有氧能力和體能有效手段[14]。
在冰壺的投壺技術動作中,動作錯誤易引起損傷。平時訓練的是為了形成適應冰壺要求的專門化知覺[15],這就需要更為科學合理的投壺技術動作來保障,如:在投壺技術動作中存在平衡性差的問題就采用無球空手練習方法來改善。
訓練、比賽前如果準備活動不到位,未能喚醒神經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有關肌肉,運動損傷就會發(fā)生[16]。這就要求運動員在進行冰上或非冰訓練時,應充分的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且要多做腳踝、膝部、腰背部、肩部、肘部、腕部的激活練習,避免由于準備活動的不充分導致的運動損傷[17]。
我們普遍認為,冰壺比賽中沒有直接的身體對抗,就不存在運動損傷,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本文在參考大量專家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得出:冰壺運動項目由于投壺和擦冰專項動作技術、大強度的比賽與訓練,多存在腕、肩、髖、膝、踝等部位的損傷;針對此問題提出:要加強非冰時期的身體素質訓練、改善專項動作技術、做好充足的準備活動等措施;旨在為冰壺運動項目提供科學的預防傷病措施,為運動員取得優(yōu)秀運動成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