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 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肱骨外上髁炎,在我國醫(yī)學上對這種病的認識比較寬泛,是肘部常見的病,被稱為“肘勞”。在中醫(yī)上被歸類為“痹癥”、“傷筋”等的范疇,其病癥主要為肘部的酸、痛。此病的產生有絕大部分與慢性勞損相關,由于時常重復地屈伸腕關節(jié)、指關節(jié)和扭轉前臂,從而導致肘部肌肉的損傷。對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療,應從肌肉和骨骼兩方面著手,不僅要考慮肌肉緊張對肱骨外上髁的應力,同時還要考慮骨性關節(jié)的結構改變,肱橈關節(jié)的下移錯位也會引起相應的肌肉緊張,引起肱骨外上髁疼痛。
在我國,有很對流派對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療都有獨特的方法,但殊途同歸[6],其治療原則都主要是以疏風散寒,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解痙止痛為主要原則。主要方法為推拿按摩、針灸治療、艾灸治療、中藥治療、針刀治療等方式。
西醫(yī)的觀點,肱骨外上髁炎屬于肘關節(jié)外側疼痛的綜合征,也成為“網球肘”,網球運動員?;即瞬?。肱骨外上髁炎多發(fā)于運動員,以及經常屈伸肘關節(jié)、經常扭轉前臂工作的中年婦女群體,年齡大概分布在30至50歲之間,屬于比較典型的過勞綜合征。其主要治療方法為制動;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如扶他林,布洛芬,西樂葆等抗炎制劑;封閉注射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方法。
本次治療中共有15名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有11人,男性患者有4人,在這些患者中年齡都在30至50歲之間。病程一周至數(shù)月不等。
診斷標準:
(1)肱骨外上髁處疼痛;
(2)肱骨外上髁處壓痛;
(3)密耳(Mill)證陽性;
(4)前臂伸肌緊張試驗陽性;
(5)X線片檢查陰性;
在以上五個項目中,如果存在四項就可以確診為肱骨外上髁炎。所有患者均存在肘關節(jié)附近局部壓痛點或小圓型結節(jié),持物困難,外翻疼痛等癥狀,伸腕抗阻試驗陽性。
1.松解肌肉
在做橈骨復位前,首先要將前臂肌群放松,本方案采用按摩法。
(1)部位及穴位
前臂橈側、背側:曲池、手三里、少海、合谷等穴。
(2)手法
滾法、點法、按法、揉法、拿法、彈撥法、擦發(fā)等按摩手法。
(3)操作
①行氣活血
患者坐位或仰臥位。醫(yī)生站或坐于患側,以輕柔的滾法從肘部沿前臂背側施以治療,反復10次。
②通絡止痛
患者坐位或仰臥位。醫(yī)生站或坐于患側,以拇指點按曲池、手三里、少海、合谷等穴。每穴2分鐘,使病人感到酸脹;同時使用拿法沿著伸腕肌群往返提拿15次。
③理筋解痙
患者坐位或仰臥位,醫(yī)生站于患側,醫(yī)生左手拇指推至患肢橈骨頭之前上面,沿橈骨頭前外緣從后彈撥伸腕肌起點。(或將前臂旋前位,放于桌面,在肘下面墊上一塊毛巾,醫(yī)生用拇指向外方推緊鄰近的橈側腕長、短伸肌,重復8到10次,要上下移動進行彈撥。)
(4)溫經整理
患者采取坐位或者仰臥位。醫(yī)生位于治療者患肢側,使用掌擦發(fā)從肘的外側沿伸腕肌治療3分鐘,以患者感到溫熱為主。
2.橈骨復位
病人采取坐位,醫(yī)生站于患者的患肢側,患者將患肢放于桌面上助手在上臂固定肱骨,醫(yī)生雙手握住橈骨向上方推動橈骨,使橈骨向靠近肱骨的方向移動,反復3至5次。
3.拉伸放松
患者患肢璇內至最大程度,健側手與患側手交叉,同時健側用力伸腕,使健側前臂有拉伸感覺。每次20至30秒,一天三組,一組三次。
顯著:肱骨外上髁疼痛消失,無壓痛,前臂伸腕肌群張力恢復正常,條索狀消失,肌肉感覺輕松良好,活動輕松自如;好轉:患者肱骨外上髁疼痛減輕,有請微壓痛,前臂伸腕肌群張力降低,條索狀減少,肌肉機能有改善;無效:患者肘部疼痛未減輕,癥狀改善不明顯。
通過長達四周的治療,15名患者中,有9名患者肱骨外上髁炎得到痊愈,5名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有一例患者的治療沒有明顯效果。在治療后一個月的回訪調查中,其中有一例患者有復發(fā)的情況,其他患者病情好轉無復發(fā)情況。
經過長期的治療與觀察采用橈骨復位與拉伸運動相結合的方法對大部分肱骨外上髁炎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相對于針刺和小針刀治療方法更安全,無副作用。經常拉伸可有效預防肱骨外上髁炎的發(fā)生。
在進行肱骨外上髁炎是,普遍采用針對炎癥的治療,治療范圍也比較局限,哪里疼痛治療哪里。作為醫(yī)療人員,應全面考慮病理機制,只針對肌肉起止點的治療是局限的,我們應充分考慮肌肉和骨骼聯(lián)系。對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療,有很多人忽視橈骨下移位的情況。只有肌肉骨骼達到平衡人體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