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英
(江蘇省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 214000)
在國內外化學課堂教學的對比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個顯著的現(xiàn)象,我國學生相對于國外學生而言,在課堂中他們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即“不發(fā)問”.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問題提高師生互動頻率,活躍課堂氣氛是我國新課改后化學課堂的一個重要變革,但問題的有效性卻仍待提高.本文對當前高中化學課堂提問方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列舉分析,并結合具體教學,對課堂提問的改進方向和策略進行了詳細闡述,以期為廣大化學教育者提供參考.
提問的目的不但要讓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他們對未知的興趣,還要通過問題讓學生與老師之間展開積極的互動,通過從被動回答到主動發(fā)問的過程,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但在實際教學中,問題的有效性設計容易被忽略,經常在課堂提問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有以下幾種:
1.缺乏層次感
提問習慣用“是不是”、“對不對”這類“廣而問之”缺乏深度的問題,是存在于很多化學課堂的現(xiàn)象之一. 這些問題只會造成課堂上“虛假的繁榮”,仔細分析并沒有太多價值.問題沒有較強的針對性,且層次感偏低,在提問方式上,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居多,學生時刻是圍繞老師問題而進行.這樣的提問不但不會讓學生思維得到啟迪,反而會讓他們思維更加鈍化.
2.切入點不準確
只有找準切入點,才能達到妙問生花的效果.
教學片段——判斷酸性強弱
師:哪位同學對強酸和弱酸進行舉例說明?
生:硫酸、鹽酸等都屬于強酸,氫氟酸、氫硫酸都屬于弱酸.
師:酸性強弱應該怎樣進行比較?
......
這樣的問題因為太過籠統(tǒng),切入點不明確,學生不知道該從哪個方向進行思考,所以就會發(fā)生集體沉默的尷尬局面.而如果換成“氫鹵酸酸性怎樣比較?”、“弱酸相對強弱比較能怎樣用實驗的方式完成?”這樣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
3.問題“不留余地”
提問是為了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師單方面的問,或者是學生單方面的答,都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問題能夠引起思考就是有效的問題,教師在提問的同樣也能夠被反問,才是教學的成功.問題的質量與效果是在學生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上體現(xiàn)出來的,但顯然很多高中化學教育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問題往往“不留余地”,提問過于緊湊,甚至完全考慮學生如何作答,一味“忙著問”,導致問題的低效和失效.
1.提問應問的“明白”
每個班級的學生能力與水平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每個學生思維的“點”都不一樣,如果想通過問題讓學生們的思維都得到培養(yǎng)與訓練,問題就要體現(xiàn)出層次感,圍繞中心層層深入,既能夠讓低水平者發(fā)現(xiàn)自我提升的空間,也能夠滿足高水平者的能力提升需求.如在講到如何比較金屬性強弱的知識時,可以用不同層次的四個問題來吸引學生:
①鋁、鎂和鈉的最外層有多少電子;它們的原子半徑大小是怎樣的;水和鈉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現(xiàn)象;鋁片與鎂帶表面有氣泡嗎?
②通過第一組問題的思考,大家是不是能夠判斷出鋁、鎂和鈉的金屬性哪個更強?
③鎂與鈉和水反應會有氣體放出,它們還會和哪些物質發(fā)生反應后有氣泡產生?
④你有沒有想到能夠準確判斷金屬性的方法?你認為“某金屬最高氧化物所對應水化物堿性的強弱與元素金屬性強弱有直接關系”,你覺得這樣的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問題的層次從識記型到推理型,再到創(chuàng)新型和批判型,幾乎每個類型都能與每個學生相對應,而問題的難度體現(xiàn)出了遞增性,相信每個學生都會從問題中得到收獲.
2.提問應問的“恰當”
問題什么時候問,怎樣問都是一門藝術,正確的時間提出正確的問題,就能夠幫助學生跨越思維障礙,實現(xiàn)認知上的跨越.
如在講到金屬和水的反應知識時,在讓學生們對Mg、Na與K和水的反應進行分析后,從“燒水的鋁壺”這個生活化情境開始了提問:“之所以鋁壺可以燒水,是不是可以說水和鋁之間不會產生反應?”.大多數(shù)學生都了解之所以鋁與水沒有產生反應,其原因在于它外面被氧化物保護膜所覆蓋,但是鋁到底和水會不會產生反應呢?這時適時一問:“去掉氧化膜之后的鋁是不是會和水進行反應?”這個問題就問到了學生的心坎上,一些學生就想到了氧化膜磨去后可能會再生,那么“怎么樣才能夠讓氧化鋁不再生成?”.到此,學生們的思維好象遇到了一個瓶頸.這時可以選擇讓學生重溫“鋁汞齊”化學實驗(可視頻演示,也可以課堂現(xiàn)場演示),最后讓他們從中思考怎樣解釋這一問題,答案呼之欲出.
3.提問應問的“多樣”
宋代朱熹指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可以并不夸張的這樣說,人類社會之所以會有發(fā)展和進步,都源于每一個合理質疑.問題恰恰就是質疑的開始,然而怎樣問、問什么、何時問,都決定了提問最終的價值與效果.提問的策略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教育者只有不斷在實踐中進行總結與歸納,才能讓每一次提問都能夠達到“妙問生花,點石成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