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璋榮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我想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說法是很值得肯定的。他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幸福的人”。
對于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說法,很多人可能會感到漠然,不會產(chǎn)生什么共鳴,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句很普通的話。
在我看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實際上最好地詮釋了教育的初心。按他的闡述,所謂“培育幸福的人”,就是不僅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幸福感,而且要為學生畢業(yè)后的終身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為,在現(xiàn)實中,我可以看到種種跟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馳的思想和行為。
首先,初心的乖謬。所謂初心的乖謬,就是指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很多人一開始就萌發(fā)了錯誤的教育“初心”。譬如有很多做父母的,送孩子上學和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而所謂出人頭地,往往就是指比別人有錢,今后生活得比別人體面、富貴。存有這樣的目的與“初心”,實質上是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不良的種子,讓學習成了一種追逐功利的手段。
而對于少數(shù)老師來說,也往往存有不良的“初心”,他們也是跟某些父母一樣,只是希望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在各種考試中能“出人頭地”,實際上是給老師自己賺足面子和“業(yè)績”。這樣的初心,同樣是一種將學生的學習引向功利的錯誤導向。
這些“初心”本質上存在對學生心靈的污染,讓孩子與學生的天性,一開始就蒙上了功利的灰塵,污染和扭曲了孩子和學生學習的初心。這種錯誤的初心,也完全不顧及學生當下的幸福。
其次,手段的乖謬。在手段上,我們的各類教育者,往往揠苗助長,不擇手段地逼學生讀書、做作業(yè)。凡是不利于立竿見影取得好成績的書就禁止學生閱讀。為了孩子的成績,父母、老師們,都千方百計地剝奪孩子的休息和娛樂時間,千方百計地將孩子跟豐富的生活世界、社會百態(tài)剝離開來,從而讓孩子躲進狹隘的作業(yè)堆里。
這種乖謬的手段,概括起來,就是把學生變成了“學奴”,完全剝奪了孩子和學生作為人的本質,讓學生跟生活的幸福無緣。種種變態(tài)的錯誤手段,讓孩子當下的幸福被徹底扼殺。而這樣的教育者,卻還振振有詞地說:“讀書就是要吃苦的?!?/p>
最后, 結果的乖謬。正因為初心和手段的乖謬,往往最后出現(xiàn)結果的乖謬。本來應該通過教育讓學生幸福的,結果卻讓學生陷入無邊的痛苦。不僅學習過程變得痛苦,也讓學生的未來人生充滿創(chuàng)傷和缺陷,因而造成學生未來的不幸甚至終身不幸。為何現(xiàn)代人們的知識越來越多,而人的心理問題、身體問題也越來越多?為何很多高學歷、高職稱、高地位的人,他們的內(nèi)心卻無比陰暗,他們的行為卻種種乖謬,他們的幸福感是那么欠缺?所有這些,正是教育結果乖謬的重要表現(xiàn)。也正是教育初心和手段的乖謬,導致了教育結果的乖謬。◆(作者單位:湖南武岡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