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八灘鎮(zhèn)唐港小學 張 成
詩歌是我國寶貴的文學歷史明珠,以其精煉的語言與富有節(jié)奏感的韻律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小學語文教學中將詩歌引入其中,可以增長學生的語文知識,感受文學的藝術之美。此外,詩歌作品流經百年甚至是千年,本身承載的文化意義非同一般,學生學習詩歌過程也就是傳承文化的過程,即使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學生依然可以借助富有韻律的文字感受詩人背后深深的情感寄托。詩歌的內容是簡短的,但情感是豐富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語文學習能力有限,一時無法從詩歌中把握情感重心,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意象把握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直接抓住情感重點,領悟情感內涵,打破學生與詩人交流過程中的情感隔閡。
詩歌語言凝練,但其內涵卻十分豐富,需要學生運用抽象的思維進行感知。但由于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不足,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很難僅憑只言片語就能掌握詩人的情感與詩歌的重點。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讓學生借助書下注釋直接翻譯詩歌,將其轉化為現代白話文,以現代文閱讀的形式開展語文學習,這種詩歌學習模式弱化了詩歌的教育意義與美感,學生通過直白的語言也僅能獲得直白的情感,這種詩歌理解方式與直接品讀詩歌是存有一定的差異的,但直接運用詩歌開展教學,學生理解能力又不能跟上教學的需求。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意象把握的方法開展教學,所謂意象把握是指掌握寄托情感之物的一種方法,學生只要把握了核心的“象”,體悟“象”之中的“意”,也就大致把握了詩歌的情感。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讓小學生營造特定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視覺感知,直接從圖像中抓住意象,幫助學生內化詩歌情感。
例如:在《詠柳》一詩的學習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視頻,將柳樹在微風下擺動的形態(tài)展示給學生,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直觀地感受柳是詩歌的意象,教師運用有效性的語言,讓學生感悟春風下的柳樹是什么狀態(tài)的柳樹,幫助學生內化其中的情感,理解詩歌教學的核心。
詩歌是文字的歌曲,其中美與情感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其韻律如歌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感受詩歌中的意象。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會發(fā)現,有的詞讀得重,有的詞讀得輕,有的詞讀得緩,有的詞讀得急,重與急的詞語中往往藏有意象。為此,教師在開展意象把握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實現情感的深刻體驗。與此同時,教師在讓學生誦讀詩歌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配上古箏與琵琶樂曲,讓學生古老的樂器演奏中與詩人的情感更加貼近。詩歌學習就像品茶,往往需要一品再品,先從學習之苦,再感受其美、內化其情,品味到詩歌的茶香。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不斷的想象詩歌中的一景一物,進而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意象,拉近學生與詩人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秋思》一詩的學習中,首先,教師先為學生播放古箏樂曲,要求學生默讀文章,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逐漸投入古詩當中;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反復的誦讀文章內容,學生在數遍富有感情地朗讀中不斷內化其中的個人情感,通過緩急輕重的閱讀認識到家書是詩歌的意象,家書不僅傳遞了家人的話語,更是表達了家人之間的思念之情,更是這秋思的來源。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精準地把握了其中的意象,也就真正了解了詩人的情感寄托。
“詩歌美如畫”,尤其是托物言志、借物言情的詩歌來說,一首詩就是一幅景色,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意象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講解想象借助畫筆呈現出來,讓腦海中的形象躍然于紙上。學生構建意象思維的過程中是深入了解詩歌的一個過程,用畫筆畫出腦中形象是情感升華與詩歌認知的再一過程。教師在利用書畫創(chuàng)作配合意象把握教學時,可以利用有效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逐漸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作品。學生的創(chuàng)作來源是一致的,但創(chuàng)作的作品卻呈現出不同的變化,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小組交流各自的作品,學生經過小組討論與論證后分析哪個作品最貼合詩歌原文,意象把握的最為精準。
例如:在《江畔獨步尋花》一詩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詩歌的內容直接用紙筆畫出,學生在閱讀詩歌后根據詩中的花、碟、鶯等畫出后進行小組中討論,部分學生認為題目中有江畔二字,也應該在畫中有所體現,于是重新詮釋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意象,推動了意象把握教學活動的開展。
詩歌教學是情感教學與文學藝術教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意象把握,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直接把握詩歌的重點與情感之眼,為了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法、配畫教學法、朗讀教學法等多種形式,構建意象把握的詩歌學習課堂,推動課堂教學活動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