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儀征市胥浦中心小學 張 英
漢字作為語言信息的載體,不僅是人們讀寫的必備,還是中華文化的體現(xiàn)。因此,在新課程教育標準中提出,對學生的識字教學作為教學的第一階段,不斷地豐富學生的漢字量。而字源的識字教學能夠在漢字文化的視野下,引導學生去追溯漢字的形體來源,促使分析構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對漢字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語文教師通過字源識字教學來揭示出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漢字的熟悉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識字效率以及教師的識字教學效果。
漢字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而字源識字是追溯漢字的本源,理解漢字的構造和演變的過程。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利用字源識字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漢字及其意義。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所以,語文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教學設備來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字源的興趣,強化學生的識字效率。
例如在部編版《春夏秋冬》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認識“霜”“吹”“春”“風”等生字,使學生了解四季景物的特點,體會四季的美好。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中豐富的圖片,為學生呈現(xiàn)出四季的景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四季的變化,并引導學生分析四季的特征。其次,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追溯所學漢字的字源,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xiàn)出“霜”字的演變過程,更加深層次地強化學生對所學漢字的理解與記憶。語文教師為學生配上舒適的音樂,帶領學生閱讀課文,感受到漢字在課文中的語言美和音律美,增強學生的漢字識字效果。
在小學字源識字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象形字,為學生出示古文字,利用圖畫象形特點,幫助學生建立起抽象字形與漢字的聯(lián)系,讓學生更好地識記漢字。首先,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使學生可以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象形字后,再為學生拓展偏旁部首的識字教學。其次,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不同方式的聯(lián)想線索,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開放,促使學生更加快速地識記漢字。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漢字形成的特點,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解讀漢字,從而有效地達到識字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部編版《天地人》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天、地、人、你、我、他”六個漢字。當學生在學習“人”字時,語文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人”字的來歷故事和演變過程。首先,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人”字的傳說:相傳,夏娃是亞當?shù)睦吖亲龀傻摹T谙耐拗?,亞當活得像個植物,有了夏娃之后,才活得像個“動物”。亞當看見的第一個動物的形狀,就是肋排骨的形狀,于是他把肋骨樣子的動物叫“人”。其次,語文教師為學生演示“人”的由來,從肋骨的形狀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最后演變?yōu)楝F(xiàn)在看到的楷書。
在小學識字教學中,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教學方式,顯然影響了學生的識字效率和興趣。因此,語文教師應用字源識字教學,為學生搭建起識字的橋梁,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與記憶漢字,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積累更多的漢字。首先,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漢字教學卡片,將相關的字源知識為學生呈現(xiàn)出來,為學生普及漢字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將字源與漢字相結合。其次,語文教師可以用以圖助形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漢字的深刻記憶。比如,在部編版教材中,學生學習“山”字,語文教師就可以將多個小山的圖形制作在卡片上,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山的圖形,從圖形延伸到字形,從而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漢字的記憶效果和漢字感知能力。
綜上所述,字源識字教學,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記憶漢字,理解漢字的文化和知識,豐富學生的漢字量。通過語文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揭示出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激發(fā)起學生認識漢字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漢字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具體漢字的演變過程,指導學生掌握漢字形成的特點,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解讀漢字,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記憶效果和漢字感知能力,確保學生識字學習的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