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學斌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教師應該如何根據教材去講課,而有效性教學策略,則需要教師綜合考慮多種方面的因素。例如小學生的接受程度、教師教課的重點、該教學策略對學生思維的開發(fā)程度等。這就說明,教學策略有很多,但并不一定都有效或者其有效程度并不一樣,那么如何做才能讓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策略有效呢?這就是以下所探討的內容。
小學數學教師在拿到數學教材后,并不是按教材順序就開始給小學生講課,而應該做好準備工作,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首先就要反復翻看教材,然后確定教材中小學生學過的內容,確定教材中未學習過的內容,確定教材中的基礎點、重點以及難點,最后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劃分,合理分配課堂講課時間以及課下作業(yè)分配的占比。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數學的人教版教材中,第一節(jié)內容為“小數乘法”,第二節(jié)內容為“位置”,第三節(jié)內容為“小數除法”。在這前三節(jié)中,由于小數乘法與小數除法這兩節(jié)內容接近,教師就可以選擇按照小數乘法、小數除法、位置的順序來講。然后教師能夠確定乘法與除法都是學生所學過的內容,就可以通過原來所學的整數乘法與整數除法來引入本節(jié)內容的講授。最后,假如教師講授課后,學生對小數乘法掌握的已經很好,而對小數除法的掌握不夠熟練,教師就可以多規(guī)劃一部分時間留給小數除法,小部分時間規(guī)劃給小數乘法的內容。這樣的合理的規(guī)劃時間,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安排工作,更好地提高本班小學生的數學成績,防止教材內容講不完的情況發(fā)生。
小學生尚在身心發(fā)展階段,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比較低,而學習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學生自己思考的事情,因此,教師的教學策略不能只注重小學生所學的內容,更要注意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可以將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榻淌谛W生如何進行學習、思考,這樣就能夠活躍小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一節(jié)內容為“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節(jié)中教師首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講授長方形部分的內容,包括長方形的邊、邊與邊之間的關系等,然后教師讓學生按照長方形的特點來總結出正方形的特點、正方形的邊與邊的關系。最后,教師還能夠引導學生發(fā)現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相同點和相異點。這樣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課堂由教師講一部分,學生講一部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應用知識。
師生關系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對小學生過于嚴厲,就會導致小學生產生恐懼心理,進而導致小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夠積極回答問題,不敢問教師自己不懂的地方,使得課堂氣氛沉悶。而教師如果過于平和,會在班級內沒有威信,學生不會聽從教師的安排,因此,教師要同時對同學們擁有平和與嚴厲兩種態(tài)度。比如,教師可以課下與學生一起玩耍,課上則認真進行教學工作,同時,當學生進步或者幫助了他人時,教師要毫不吝嗇的夸獎學生,而當學生出現原則性錯誤時,教師不能夠不以為意,要引起重視,幫助學生改正。
此外,還有一些在教學過程中幫助教師活躍班級氣氛的方法供教師選擇。例如,在人教版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材中,有一節(jié)內容為“認識圖形”,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在講課過程中讓學生來找到自己身邊的或者教室內的物品并且說出其形狀,對于學生回答錯誤的,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解答,學生解答不了的,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回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做出一些圖形并回答出圖形的形狀,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師生關系。
由于小學生的心理不夠成熟,其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聽講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照教學目標和每位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首先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階段設計課前問題,難易程度應該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劃分。然后,在課堂開課前,教師通過提問這些問題來引出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帶著興趣走進知識的大門。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材中,有一節(jié)內容為“面積”,教師可以首先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問學生家中房屋的面積或者教室的面積,肯定會有部分學生能夠回答出來,有部分學生回答不出來,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解開如何計算面積這個難題,最后在課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去計算課前教師問的問題。
小學數學的教學需要教師的精心規(guī)劃,需要教師制訂合理的教學策略。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綜合考慮本班內學生的素質、能力、學識程度等因素,圍繞著學生開展教學工作,而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式更要有趣、有創(chuàng)意,讓學生產生愛學習、愛動手、愛創(chuàng)造的心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真正實現課堂的有效性教學,才能夠讓學生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