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宇東
你家書柜里有沒有塑料封都沒撕扯掉的書,或是翻都沒翻過的書?
我家就有,且占了四成。
夜里,我會躺著,舉著書讀一會兒。讀書前,我到書柜前挑書,看到還貼著塑料封的書,先是一陣愧疚。唉,我怎么還沒讀它。爾后,我默默地去找上一本沒讀完的書。這個時候,那份愧疚又退去了:既然不選擇它,就不去破壞它的模樣;既然選擇了一本書,那就去觸碰它每一處值得讀的文字。
如果你家也有沒碰過的書,那就跟我一樣,對了。
好書,一本本地讀,不慌!你暫時不讀的書,就不去用個把小時把它翻完!
一次在一個朋友的家里。桌上擺著丁立梅的散文集《十畝間》,書主人是朋友家的孩子。目錄已經(jīng)被圈點了些文字,譬如“這兩篇可以結(jié)合讀”,“這篇我已經(jīng)把文章結(jié)構(gòu)理清了”,“這本書的敘事多,與她原來的散文不一樣”。書中的文章,也各有標注,比如在《老燒餅》這篇中這樣寫:“原來老燒餅不只是寫它的本味。老燒餅一定在老舊的店鋪里吃,一定是在聽著巷子里的故事時吃才更有味道?!倍恼乱彩菑臒灡疚丁⒊詿灥牡赇?、聽故事吃燒餅這三個順序來寫的。朋友說,這是他的孩子標注的。他的孩子每天讀兩篇,讀了二十多天了。
我找到這個孩子,跟她說我跟丁立梅是微信好友。她詫異:“不可能吧。那你能把我的讀書筆記拍給丁老師看嗎?”我說當然可以。她接下來的話驚住我了:“一本好書,讀快了,你這一生也許就錯過了它的雨露。”
一本本書不慌不忙讀的,是一部分人;一本本書翻翻者,甚眾。也許,翻翻者,屬于靜不下心來的,所受到的紛紛擾擾太多吧。
《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巖》《湘行散記》《白洋淀紀事》等,一大批初中生必讀書,你要我怎么讀得完。每次考試都考名著,而且越考越活。我一頁頁去讀名著,一套《三國演義》起碼得讀兩個月,哪跟得上考試的節(jié)奏。于是內(nèi)心靜不下來了。這《三國演義》里人物多,這人物一下跟這個主子,一下又跟著另外一支隊伍干。有些人一出場,又被一刀砍掉了。所以,書閱讀起來好累,專心讀個五六個章節(jié)就不想讀了。
這算是“翻翻者”當中的一類人。小學階段閱讀欠賬太多,初中時候的閱讀趕不上進度,以致在煎熬中頻頻作罷。
“翻翻者”當中也有一類純粹淺閱讀的。他們要讀遍全世界的故事。一本三十萬字的小說或者散文集,三五天就讀完了。這樣的人說,哪個找我聊閱讀,我都能把書中發(fā)生了什么說出來。
試問,世事滄桑,命運變化跟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一樣,一會兒一個樣,書又哪能道得盡那多如星斗的故事呢?你又如何讀得完呢?更何況,閱讀作為一個輸入過程,輸入的不只是故事情節(jié),而是書中的思想、書中的文字風格、書中的行文技巧等,從而形成你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觀世界的態(tài)度。
當然,“翻翻者”當中也有只為趕進度的。周圍的同學在讀書會上旁征博引,口若懸河,而自己插不上話,甚至連某本書的書名都沒聽過,慌了,所以回家一目十行快速閱讀。
其實,真不需要這么匆忙,這么慌張。閱讀,是為自己,不是跟人拼速度。
你愛上了閱讀,就好好地去對待你選擇的好書,帶上筆,去讀它,把你對它的思考寫給它。你不慌不忙地讀它,它會善待你的。
不慌,好書一本本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