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先吃三口白飯,這說法出自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談養(yǎng)生,亦是說人生。先吃三口白飯,為了“知飯之正味”。
老一輩中很多人,端起飯碗,下意識(shí)的行為是先吃幾口白飯。吃飯,飯是正味,菜是配菜。先吃幾口白飯,本末既明,飯為主食,菜得搭配,兩相得宜。如今的人,少有這講究。很多人一坐下,端起碗筷,第一筷夾的往往是自己喜歡的菜肴。率性而為,自由自在,亦無不可。只不過,一頓飯若是不明本源,于眼花繚亂的菜肴之間難免會(huì)迷了眼。
先吃白飯,其實(shí)是取其本味,明其本色之意。正如一道菜,要做得地道有味,首先得明白何為主,何為次。主為本味,是一道菜的根本;次為配料,目的是對(duì)于本味有所裨益。若是不明本末,一道菜做出來,大多便有了喧賓奪主之意。
一篇文章,也有本味。寫文章,也得“先吃白飯”。文章的“白飯”,便是人物的性格與關(guān)系的構(gòu)建,這是“本”。有了這口“白飯”,接下來的人與事便如水到渠成,而作者的筆不過是順?biāo)浦邸?/p>
人生,也是一頓飯。飲食有正味,人生有根本。努力的人不少,但成功的人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人過度迷戀不屬于自己的光怪陸離的味道,舍棄了本該屬于自己的本味。人之本味,各有不同。若是連自己的本源都找不到,不明白人生的正味為何,連方向都已迷失,又何談成功?
摘自《廣州日?qǐng)?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