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紅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qū)眉山師范附屬小學 四川 眉山 620000)
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階段。在我國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呆板,往往追求一種方法、一條思路,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該積極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出發(fā)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文章基于此,主要介紹了幾點關于在我國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具體實施策略。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和成長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等因素的限制,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均不成熟,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好奇心,他們就像一張白紙等待著教師來填充。但是如果小學生的求知欲被徹底的激發(fā),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可以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維的積極性是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激發(fā)和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的渴求,從而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在學習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有關10以內數的小視頻,如“數字王國”,在數字王國有10個兄弟,分別是1、2、3……10,教師可讓小學生通過觀看動漫認識這10個兄弟,再通過小學生喜歡的方式對他們引入加減法,如:把力量較小的兩個兄弟“3”和“4”的力量何在一起有多大?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由于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較少的緣故,思考問題的角度往往比較單一,且在思維活動中很難擺脫思維定勢的限制,容易產生思維上的錯覺,小學數學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問題,不斷鍛煉小學生的思維求異性,進而多角度的去解決問題,培養(yǎng)小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鐘表”這一知識內容時,小學生在生活中都會接觸到鐘表,有的鐘表會是12個數字分別排開,對于這類鐘表小學生很好記憶,但是當12個數字全部換成點的時候,小學生就很難辨認,所以教師不能單純的教學生看中表上數字的位置,應該教給學生這12個數字分布的背后原理,進而促進小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升的目的。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實踐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是可以應用多種方法進行解決的,然后教師和學生都容易往往受到課本例題的影響,只采用一種,久而久之,完全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所以,教師要做的應該是把握機會對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行訓練,引導學生學會變換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這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提高。例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2乘以3既可以使用乘法直接運算,也可以讓三個2相加,進而得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就會被完全的激發(fā),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在我國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對自己傳統(tǒng)的不合時宜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還能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根本上得到提升,發(fā)散思維能力是小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必須積極采取各種做法促進對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更好的立足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