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 鵬
(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黎溪鎮(zhèn)初級中學 廣東 英德 513000)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堂上的有效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在學生參與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啟發(fā)學生的個性思維,促進道德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分析,總結(jié)教材中的內(nèi)容,合理選擇有效的課程問題,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學,促進學生對各種道德思想的學習和理解,促進學生道德品格的培養(yǎng)。
1.1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提問的方式比較單一。在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自身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對于各種教材概念原理的理解有極大的困難,很多抽象知識更是不能有效掌握,而道德與法治也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提問方式都是在黑板上寫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中尋找答案,這種方式比較單一,更多的是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灌輸,不利于學生自身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發(fā)揮,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培養(yǎng)。
1.2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缺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進行對學生的課堂提問,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只有學生的充分參與,才能夠讓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在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時,無論簡單或者困難都不愿意回答,還有些教師在提出問題時不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使得一些問題學生不能夠回答,或者本身就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打擊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2.1 轉(zhuǎn)變教師課堂觀念,創(chuàng)新提問教學方式。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學生接觸到的各種思想和理念,很有可能影響學生今后的一生,而且初中學生由于自身好奇心較重的特點,更容易接受外界的事物,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而課堂提問就是課程教學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轉(zhuǎn)變自己對提問的傳統(tǒng)觀念,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新提問教學的方式,通過故事進行導入,或者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環(huán)境營造,都可以促進課堂提問的有效進行,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促進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培養(yǎng)。
2.2 結(jié)合課程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提問互動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進行對課程的分析研究,根據(jù)其中的問題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學習分析,融入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生對各種道德與法治思想的理解。而教材中的各種思想理念大多都來源于實際生活,教師可以利用對提問互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知識,拉近學生生活與課程教材的距離,促使學生積極進行對教材的分析探究。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交友的智慧》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指導學生明確了“益友”的含義,強調(diào)了真正的友誼是真摯的、健康的和高尚的友誼。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如何辨別真正的友誼和“江湖義氣”“哥們兒義氣”等的區(qū)別?”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針對自己的看法進行交流互動,最好形成幾個對立的觀點進行有效的辯論,由教師進行指導,強調(diào)不要盲從別人的言行,防止因分辨不明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益友和損友,學會區(qū)分真友誼和“哥們兒義氣”。能夠運用交友錦囊指導自己與同學的交往,恰當?shù)亟鉀Q自己在交友過程中的困惑,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2.3 根據(jù)學生個性愛好,設置趣味性的問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對學生的有效提問,就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愛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置趣味性的教學問題,讓學生進行積極的參與和探究,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實現(xiàn)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坦然、正確的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并學會從自我評價和外界評價中全面客觀的認識自我。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字條中寫下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然后讓第三學生進行抽簽,并進行朗讀,并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剛才你所寫、所說的是最全面、最真實的自己嗎?”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