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陳
身為資深吃貨,美食當(dāng)前,當(dāng)然得擼起袖子、敞開肚子與它來個零距離的接觸,饕餮一番。只是,該如何將自己親身體會的美妙感受言傳出去,讓其他人也能感同身受呢?
首先,以己所好,精選美食。它可以是星級酒店中被眾菜圍捧的傳世名菜,可以是路邊攤頭“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風(fēng)味小吃,也可以是家里餐桌上媽媽拿手的一道日常小菜。不必在乎食物的身價貴賤,也不必在乎別人的指指點點,畢竟千金難買你喜歡。既為“美食”,那它肯定有它的稱道之處,能帶給你一般食物無法企及的愉悅體驗。
其次,色香味形,調(diào)動感官。睜大眼睛,觀察它的顏色、外形;輕嗅鼻子,感受鉆入鼻翼的誘人香味;張大嘴巴,動用自己舌尖上的一萬多個味蕾品嘗它的獨特味道;依靠遍布全身的觸覺感受器,記錄下從拿起筷子夾起食物時的感覺,再到它觸碰唇齒、經(jīng)過口腔、滑過喉嚨,直至胃部的完整體驗。作為一篇狀物作文,同樣需要我們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加入些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便于餓著肚子看你文字的讀者產(chǎn)生直觀形象的角色代入感。
然后,滲透意趣,挖掘內(nèi)涵。人類經(jīng)過漫長進化,吃不再只是單純地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情感的寄托。在它的背后,可能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可能包含著父母濃得化不開的愛意,可能巧妙地契合了世間百味投射出人生哲理。正如經(jīng)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可不只是那些讓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在吸引人,更主要的還是讓同為中華食文化所熏陶的炎黃子孫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
就讓我們高舉吃貨大旗,吃出水平,吃出風(fēng)格,將吃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