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君
(四川省閬中市涼水鎮(zhèn)中心學校,四川 閬中 637471)
前言:在以往的傳統(tǒng)化學教學模式當中,很多時候教師都過分看重與學生的紙面成績,對于化學知識在實踐當中的應用并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導致許多初中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知流于表面,學科素養(yǎng)頗為低下。面對21世紀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激烈競爭環(huán)境,化學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打造貼合時代要求的化學實踐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在化學實驗的過程里領悟化學真知,并不斷深化自己的化學實踐思維與實踐技能,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
總體而言,化學這門課程對于初中時期的學生而言,很多時候是扮演一個“化學思想啟蒙”的角色,其中所涉及到的“變化守恒、實驗探究、學科價值”等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學科核心涵養(yǎng),并且將教學的三維目標進行整合,彰顯了化學獨有的科學魅力。而且就目前階段來看,現(xiàn)實當中有許多的中學生學習化學似乎就是為了應付中考,他們本身對于化學這門學科并沒有過多的熱情,從內(nèi)心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到化學之于人類世界的重要性。因此緣故,這種狹隘的思維格局急需得到改善。
讓初中化學教學實踐回歸學科素養(yǎng),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科眼界,更能夠帶領學生進入更為高階的化學知識探索區(qū)域,讓學生愿意獨立自主的思考關于生活實踐當中的各類化學知識,提升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的主觀能動性。并且,事實證明那些學科涵養(yǎng)高尚的學生往往能夠巧妙的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化學知識熟練轉(zhuǎn)化到實際應用當中,讓學生能夠真正的學以致用,可以說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師最為本真的教育追求。
任何一門學科在教學的時候,都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景,化學這門課程亦不外如是。很多學生接觸到化學知識,往往都是在初中二年級甚至是三年級方才開始的,因此要理解某些抽象的化學知識則顯得比較困難。這樣的話,化學教師就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構(gòu)建合適的化學情景,讓學生慢慢的在這個情景當中消化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舉例而言,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走進化學世界》相關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講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為學生描述關于古代勞動人民所制造的煉鐵術,這里教師需要注意用較為生動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學生在古代故事的情景渲染之下,就會逐漸明白化學學科之于現(xiàn)實世界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對化學有初步了解之后,還可以為學生進行“蠟燭燃燒試驗”,讓學生親自利用火柴梗實驗火焰內(nèi)焰、外焰、焰心的實際溫度,在實驗的過程當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火柴梗的兩端最先碳化,進而可以得出結(jié)論,火焰外焰的溫度是最高的。當然了,具體的化學實驗并不是一定要以“蠟燭實驗”為唯一實驗標準,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的進行轉(zhuǎn)換。
化學這門學科的具體教學,一定不能參考文科類科目的教學手法,化學知識的傳授肯定不能依靠單純的“死記硬背”,這樣的知識內(nèi)容即便短時間之內(nèi)灌輸進了學生的腦海,卻并不能讓學生靈活運用。因此,為了盡可能的讓學科素養(yǎng)回歸化學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將“分解圖”與“化學實驗”進行巧妙融合。
舉例而言,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相關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首先在板書上將“碳”這個元素構(gòu)建一個相對宏觀的分解圖,分解圖的每一個分支都需遵從“簡單到復雜”的繪制模式,如碳的“軟硬結(jié)構(gòu)”以及“燃燒特性”,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將某些金剛石制作的“鉆頭”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親身實驗其硬度。然后在通過具體的實驗為學生鋪設記憶課程,學生在相關的實驗當中就會看清楚碳在氧氣中燃燒所產(chǎn)生的白光,并且會產(chǎn)生能把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就目前階段的初中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化學知識的形態(tài)都頗為浮躁,甚至有些同學帶著非常負面的情緒,在他們看來學習化學是枯燥無味的。對此,教師一定要在具體的化學教學當中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教師的每一個實驗步驟。另外,教師在平時的化學教學過程當中也可以采用更加趣味化的實驗教學手段,并不是一定要教師親自實驗才可以,例如在網(wǎng)絡上下載人氣比較火爆的某些實驗短視頻,然后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師觀看,并且在觀看的過程中耐心的引導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培養(yǎng)起一定的學習熱情,并且逐漸了解到化學這門學科的美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