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奇
(四川省綿竹市富新初級中學 四川 綿竹 618200)
初中學生一般都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較多的學生對數學難以形成愉快的心理體驗。在初中所學的科目中,數學常常是排在“最不喜歡的學科”的榜首。學生眼中的數學,高深莫測,可敬但不可親。我對學生的喜愛程度進行了多次調查,接近一半的學生對數學的喜愛程度只排在英語學科之前,其結果不得不令人擔心。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喜歡數學呢?大多數教師是從以下四個方面改進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用實例引入學習內容,用生活情境來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許多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發(fā)掘了不少生動有趣、切合學習內容的情景,這無疑是值得提倡的。例如,為了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有序數對,可以下載電影院座位的圖片,再給班上的每個學生發(fā)一張“電影票”,讓學生自己找到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有趣,不考慮情景與學習的內容、學生的經驗和認識的能力,而盲目地為課堂教學添加一個牽強附會的“片頭”,那么也就背離了創(chuàng)設情景的初心了。
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討論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教材中經常給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試一試”等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對于這些知識問題難度適中的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結合小組討論、交流,在合作中學習。但是,討論交流的內容必須是學生能夠自己總結得出的,不要將什么是負數、什么是直線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內容學生實在是無從說起,要么照搬書中敘述。
在教學活動中盡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繁瑣的運算,對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必然的。除了在剛剛學習了有理數的運算、整式的運算、二次根式的化簡等必須要求學生運算準確的內容外,完全可以簡化數字運算,注重邏輯推理。在作業(yè)的布置中減少習題量,對于用相同的知識點就能解決的問題不要重復出現。如果本節(jié)課所學的新知識點很少,可以通過新舊知識結合的方式布置練習題,既檢查了新知的學習情況,又對舊知進行了復習鞏固。
堅持對學生進行激勵、體驗成功,這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手段。對于初中學生,就不能只是簡單的“你真棒!”“你真行!”之類的評價語言,這不僅不適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而且還容易讓學生感覺肉麻,甚至反感。
我認為上述這四種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這也是所有學科老師都會使用的方法,是在學生的外部興趣上兜圈子。要讓學生形成持續(xù)穩(wěn)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必須充分發(fā)揮數學的學科特點,挖掘學生的內部動因。
無論是學習什么學科,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是必須的。在《禮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親其師,信其道”,一語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絕不能只重視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應該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以及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教師應在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素養(yǎng)的前提下,以真誠的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對學生的各個方面負責、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負責。教師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是自己的孩子,允許學生犯錯誤,寬容理解學生反復的犯錯誤,幫助學生在不斷地犯錯和糾錯中逐漸成長、走向成熟。教師更應把學生當成是朋友,放下老師的架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與學生打成一片,讓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一旦這種師生情誼建立了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欽佩、喜愛數學老師,由愛屋及烏而導致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在教育實踐中屢見不鮮的事實。
數學是美的,在教學中應用到數學美,可以讓數學的學習更加有趣,它可以使原本冷淡的數學變得活力,生機勃發(fā),他可以讓學生心靈感到美存在。數學的美主要有:統(tǒng)一性、對稱性、簡單性等。例如達芬奇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就是黃金分割這種數學美的完美表現。只要教師注重挖掘,數學美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有了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美的能力也會與日俱增。
數學運算就是學好數學的基本功,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數學運算能力的黃金時期,初中代數的主要內容都和運算有關,如有理數的運算、整式的運算、因式分解、分式的運算、根式的運算和解方程等。就目前農村學生的情狀來看,有不少的學生在小學畢業(yè)時都沒能掌握分數和小數的運算,初中一年級結束時有理數的運算根本沒有入門。試想這些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會是怎樣的一種學習狀態(tài)?老師講的根本聽不懂,分組討論時一句話也說不出,自己動手時什么都做不對。那還談什么對數學產生興趣、又怎樣才能喜歡上數學呢?數學的基本功,不僅是進入數學殿堂的敲門磚,也是養(yǎng)成用數學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石,更是建立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前提。要強化這些基本功,就離不開反復的訓練,從小學開始就應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強化訓練。
成就感是指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如果只用一刀切的要求來滿足每位學生的成就感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教師因材施教,分類要求、區(qū)別對待,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每前進一步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當學生真正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數學的桃子時,由此而產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雖說“教無定法”,但我們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讓每位學生都愛上數學,是每位數學教師的職責。只要我們忠誠于祖國的教育事業(y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又真正善于用心,就一定能有所作為。讓我們滿懷信心,把握發(fā)展機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