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軍
(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釩有限公司軌梁廠,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此加熱爐采為空煤氣雙蓄熱步進梁式,從入爐到出爐分別為一加熱段、二加熱段、三加熱段、均熱段四個部分,上下供熱方式,分6個供熱段。
鋼種:U75V(為例)、U71Mn重軌大方坯、YQ450NQR1 310乙字鋼等;坯料規(guī)格:280×380×7700mm(見附圖1)、320*410*4240mm。鋼坯數(shù)量:相同規(guī)格鋼坯11塊同時裝爐,其中1塊為試驗坯,為保證測試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和代表性,試驗坯裝爐時要按照“前5后5”進行裝爐。
抗高溫保溫箱、數(shù)據(jù)記錄器及熱電偶測溫傳感器。
試驗方案如圖1所示。其中包括非梁上、中、下,均熱定梁、動梁,上、下爐氣,同板等溫度點的測量共8個測試點,用于對坯料的端面溫差、同板溫差、水印溫差等進行測試。按照試驗坯加工、一起校準、一起安裝、是眼皮入爐、試驗、試驗坯出爐方式展開,具體試驗坯的加工圖見附圖。
圖1 黑匣子電偶安裝布置圖
測試坯料在爐時間216min。測試坯料前后各有相同規(guī)格引導冷坯5塊。測試期間加熱爐采用人工手動燒鋼方式。蓄熱式燒嘴換向時間60s,加熱爐燃料負荷為50765Nm3/h,助燃風量為37623Nm3/h,加熱爐爐膛的實際溫度也可得出加熱爐東側溫度較西側高(最高達13℃,實際過程最高達33℃)。
整個加熱過程,沿坯料自東向西方向溫度整體上呈現(xiàn)降低趨勢(加熱定梁上表面除外),坯料上表面同板溫差曲線見上圖,從同板溫差曲線可以看出,從一加熱段開始溫差逐漸增大,至二加熱段結束達到最大值250℃,三加熱段有30℃的降幅,進入均熱段后溫差逐漸縮小,出爐時同鋼坯溫差為25℃。
圖2 同坯長度溫差
坯料非水梁溫度曲線見上圖,從測試曲線來看,最大端面溫差在二加熱段末期,達到153.4℃,進入三加熱段后溫差開始逐漸縮小,進入均熱段后由于下加熱熱負荷增大,上加熱熱負荷減少,致使下表面溫度升高較快,坯料心部溫度亦逐漸增加,坯料溫度逐漸趨于均勻,出爐時斷面溫差為6.4℃,表中溫差為8.1℃。
圖3 同坯斷面溫差
坯料在均熱定梁及其水印溫差曲線分別見下圖。從測試結果來看坯料進爐后至三加熱段末水印溫差逐漸增大,達到81℃,進入均熱段后水印溫差逐漸縮小,出爐時均熱定梁水印溫差為18℃。
圖4 同坯水印溫差
坯料心部溫度曲線及其溫差曲線如上所示,從測試曲線來看,進入均熱段前,坯料心部各點溫差較大,達80.5℃,在均熱段各點溫差逐漸縮小,出爐時刻坯料心部溫差15℃。
圖5 同坯內(nèi)外溫差
坯料從出爐開始共降溫22min,從上圖可以看出:上表面溫降最大370℃,心部溫降最小164℃,坯料的平均溫降速率12.13℃ /min。
圖6 爐外冷卻曲線
(1)坯料的整體溫度均勻性較好。其中測試坯料端面溫差6.4℃、表面中心溫差8.1℃,均熱定梁水印溫差為18℃;
(2)爐外冷卻期間,坯料的平均溫降速率12.13℃/min,表面散熱較快,心部較慢,上表面溫降最大370℃,心部溫降最小156℃;
(3)在整個加熱過程中,沿坯料自東向西方向溫度整體上呈現(xiàn)降低趨勢,主要是因為加熱過程中,東西方向上分配的熱負荷差異造成;
(4)從均熱段坯料加熱情況來看,出爐時表中溫差為8.1℃,心部溫差為15℃,同鋼坯溫為25℃,而從加熱出爐時的坯料溫度曲線趨勢上看,坯料本身各點溫差有進一步降低的趨勢,為此,適當延長坯料均熱時間,將從整體上提高坯料的加熱質量。
(1)通過“黑匣子”試驗和數(shù)據(jù)分析,準確測定了目前熱工工藝條件下,鋼坯在加熱爐內(nèi)其內(nèi)部、上下溫度、左右溫度的過程變化。
(2)定量分析鋼坯在加熱爐內(nèi)各個物理段上的溫度均勻性和升溫速率,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突破解決。
(3)建立鋼坯內(nèi)部實測溫度、爐氣溫度、燃燒控制數(shù)學模型預測溫度之間的數(shù)據(jù)對應關系,為數(shù)學模型優(yōu)化搭建基礎數(shù)據(jù)庫。
(4)針對供熱負荷的分配及加熱方式以及生產(chǎn)組織進行了優(yōu)化調(diào)整,使鋼坯溫度更加均勻,降低了燃料過剩消耗,降低煤氣單耗15%。
(5)優(yōu)化典型鋼種的加熱制度,伴隨產(chǎn)能提升,加熱方式及加熱制度得到了調(diào)整和優(yōu)化,提高鋼坯加熱質量等方面的能效提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