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Who Decides?”展覽看全新博物館時代觀眾角色的嬗變①

      2019-11-27 05:54:44范陸薇李富強
      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策展策劃博物館

      范陸薇 李富強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迅猛。據(jù)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博物館數(shù)量由1996年的1219家,發(fā)展到2019的5136家,年接待觀眾總人次接近10億[1]。

      在博物館的收藏、展覽、教育、研究等功能中,“展覽”作為連接藏品與觀眾之間的橋梁,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博物館教育的核心載體。在博物館事業(yè)迅猛發(fā)展的當下,我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順應了全新博物館時代的潮流,在定位、功能和路徑上,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博物館2018年舉辦各類展覽2萬余個[2]。這些展覽體現(xiàn)出了以下時代特征和發(fā)展趨勢:選題策劃貼合社會發(fā)展需求;展覽內容體現(xiàn)出一定創(chuàng)新性;運作方式呈現(xiàn)資源共享態(tài)勢;宣傳推廣手段更加多樣化[3]。與此同時,國內陳列展覽也暴露出一些弱點和缺陷,例如:展覽內容固守學科體系界限,缺乏學科間的交叉碰撞以及跨界創(chuàng)新;展覽主題偏向主流社會熱點,忽略了對弱勢群體、非主流社會問題的關注,沒有體現(xiàn)展覽內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展覽形式多以博物館為主體,觀眾為受體,觀眾在陳列展覽中的角色定位與之前相比沒有發(fā)生本質上的改變;展覽宣傳比較依賴媒體,缺乏多種資源的共享與融合[4]。

      事實上,受科技發(fā)展、科學進步、公眾需求增長等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主題性思考不斷深化,其多元性、交互性、闡釋性、融合性不斷強化,觀眾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角色和定位也發(fā)生了與之匹配的變革,已經進入了全新博物館時代。國外博物館中的一些展覽已經在這一領域做出了成功的示范。本文以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在2018年策劃的“Who Decides?”展覽為例,梳理并分析在全新博物館時代中,博物館觀眾參與展覽的角色變化,旨在為國內同行拓寬思路,提供借鑒和思考。

      一、由“混搭”策展人團隊打造的“Who Decides?”展覽

      (一)威爾士國家博物館簡介

      威爾士國家博物館曾是加的夫圖書館的分支機構,1905年獨立建館,1907年被英國皇室授予皇家特許狀,1912年遷至卡薩伊斯公園(Cathays Park),1927年正式對公眾開放。該館位于威爾士首府加的夫(Cardiff)市中心,緊鄰市政廳,收藏自然歷史、人文藝術等領域的海量珍貴藏品,是世界著名的綜合性博物館。它的自然類標本描繪了地球形成46億年以來的恢宏演變與進化,同時突出了威爾士的區(qū)域地質與工業(yè)發(fā)展歷程。其藝術展品網(wǎng)羅了歐洲500年來最為宏偉的繪畫作品,是歐洲最好的印象派作品收藏機構[5,6]。近年來,威爾士國家博物館不斷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重視公眾需求,拓展博物館的功能和社會責任,在展覽組織、策劃方面打破陳規(guī),重新定義博物館與公眾的關系。以新的角色定位,擴大公眾在展覽陳列全流程中的參與面,深化公眾對展覽陳列的理解、參與和感悟。

      (二)“Who Decides?”展覽

      2018年初,威爾士國家博物館策劃了題為“Who Decides?”的展覽。展覽的前言這樣寫道:“博物館的藏品屬于每一個人,但如果只有一部分人來決定這些藏品的管理和展示,這是否公平?我們期待打開我們的大門,讓藏品重新屬于公眾”。“Who Decides?”展示了德里克·威廉姆斯基金會(Derek Williams Foundation)在過去10年間所收藏的365件畫作、雕塑、電影、印刷品和裝置。值此收藏10周年暨德里克·威廉姆斯基金會與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合作25周年之際,由藝術品創(chuàng)作人、基金會志愿者、無家可歸人士等共同策劃和布置了此次展覽。旨在讓藏品與各類人群建立聯(lián)系,同時使博物館更加民主,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Who Decides?”展覽在內容結構、策展人身份構成、展覽全流程設計和展覽宣傳與拓展方面破除舊規(guī),大膽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全新博物館時代展覽發(fā)展的新趨勢。

      1.展覽內容揭秘幕后籌備花絮

      “Who Decides?”展覽分為四個區(qū)域:序廳、藝術藏品區(qū)、藝術家主題作品區(qū)、創(chuàng)作區(qū)。序廳中央擺放著一個大型長方形陳列柜,陳列著展覽策劃期間工作人員的討論現(xiàn)場照片、設計手稿、心得體會、布展小樣,記錄了展品從零散到融合、由拙樸到完美的過程。序廳的四面墻上懸掛著展覽工作人員的照片、簡歷和心語。其中,“心語”板塊按照工作人員的真實感想和文字風格錄入,可以體味到不同社會背景人士在參與展覽工作中的感受。展覽序廳內容有別于傳統(tǒng)展覽“直奔主題”的展覽方式,而是加入了展覽籌備的幕后花絮,展示了不同參與群體的工作視角,揭秘了不為觀眾所知的展覽準備工作,為展覽工作人員表達心聲提供了渠道,同時拉近了展覽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2.展覽空間凸顯混搭風格

      展覽的主展區(qū)既有以“流浪者”為靈感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也有集中展示藝術家作品的展區(qū)。展品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凸顯“多元”與“混搭”兩個關鍵詞,展品類型有畫作、視頻、音頻、雕塑、陶藝等。每件作品旁配搭了說明牌,解讀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由于工作人員的精心策劃,混搭風格的展覽并沒有違和感,而是十分和諧地烘托出一個真實的主題“我們身邊無家可歸流浪者的世界”。展覽傳遞的不是冰冷的知識點和理論,也不是獨立于現(xiàn)實世界之外的高冷藝術,而是真實的社會現(xiàn)象和現(xiàn)象之下的情感故事,它所引發(fā)的觀眾思考遠在展覽之外、展期之后。

      3.跨界策展,角色換位增強互動

      展覽由博物館工作人員、基金會志愿者、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藝術家共同策劃,是名副其實的跨界策展。展廳現(xiàn)場循環(huán)播放著創(chuàng)作人的構思和跨界策劃人的感想。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接觸過藝術展覽,有的甚至從未步入過博物館。但在1000多個小時的溝通和磨合之后,每位策展人員從自身生活的積累中感悟,各司其職,共同完成了展覽策劃、展品選擇、詮釋和布展工作。在這個展覽中,原本應定位為“觀眾”的人群變身為“策展人”,他們借博物館的展覽表達自己、詮釋自己,并與各個社會階層的人交流思想。在這里,展廳不再僅僅是體驗中心,而是轉變?yōu)樗枷虢涣髦行模^眾的存在感得以提升,同時社會對特殊人群的理解和關注也得以強化。

      4.注重展前—展中—展后全流程策劃

      展覽注重對展前—展中—展后全流程策劃。展前的籌備花絮作為序曲,將觀眾引入展覽主題。展期中,工作人員定期組織講座、對話、工作坊等活動,幫助觀眾全方位、深入地理解展覽的主旨。展覽的尾聲部分邀請基金會主席撰寫結語,不僅對展覽進行了深度總結,同時也對基金會的工作、流浪者群體現(xiàn)象進行了解讀,為展覽定下了基調。此外,展覽的偏廳開辟了觀眾投票區(qū)。投票區(qū)對展品進行了編號,與展品的照片、簡介一同印制在選票上,供觀眾投票、留言,用于展期結束后評選最佳展品和最佳策展人。偏廳還設有展覽互動博客、相關網(wǎng)站鏈接、基金會介紹等,方便感興趣的觀眾在參觀展覽之后繼續(xù)參與互動。與此同時,展覽還與基金會、慈善機構、企業(yè)、志愿者團體合作,開發(fā)了由包括流浪者在內的社會弱勢群體設計制作的文創(chuàng)產品,一方面吸引觀眾對這類群體的關注,另一方面以展為媒,為改善這類人群的生活質量提供幫助。

      威爾士國家博物館以往的展覽由展覽策劃部和發(fā)展規(guī)劃部的專家們共同完成。而“Who Decides?”展覽則跳出常規(guī),邀請博物館工作人員、基金會志愿者、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與藝術家共同策劃。創(chuàng)作班底組成結構發(fā)生變化,需要花費更長的前期溝通時間。但基于策展人不同角色、不同立場的發(fā)散思維、學科交叉的交流與碰撞,使得展覽跳出了傳統(tǒng)模式,更側重于從“現(xiàn)象”和“情感”角度構思展覽,與全新博物館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從“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相契合?!癢ho Decides?”展覽的跨界策展和角色互換,一方面構建了展覽的多元視角,另一方面使策展人認識和理解策展過程、理念等細節(jié),建立了博物館與觀眾雙向交流的通道。

      眾所周知,受展品、空間等因素限制,博物館的展覽常常囿于傳統(tǒng),以博物館的主觀選題為主導,單向輸出展覽內容,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傳統(tǒng)展覽所傳遞的信息。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信息、社會問題等呈爆炸式涌現(xiàn)。博物館作為連接社會與觀眾的橋梁,有義務緊隨時代潮流,通過展覽反映社會焦點,啟迪觀眾的智慧,引發(fā)觀眾的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間、物料、經費的條件下呈現(xiàn)公眾關注的社會問題,并解釋問題背后的原因,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癢ho Decides?”展覽給出了完美的答案——打破陳規(guī),轉換角色,真正以觀眾為本策劃展覽,打造跨界融合的展陳空間。

      二、全新博物館時代觀眾角色的嬗變

      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以前。1682年具有現(xiàn)代博物館特征的英國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向公眾開放,1753年全世界第一座公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建立。隨后數(shù)百年中,博物館的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相伴,經歷了數(shù)次變革。其中,以20世紀70年代新博物館學運動的興起為轉折點,博物館從關注自身發(fā)展到強調融入社會,并將自身置于社會的廣泛聯(lián)系之中。1984年《魁北克宣言》中的一句話對博物館新的定位描述得很準確:“博物館應深入社會,為社區(qū)和特定的群體服務;博物館應把歷史與未來銜接起來,使博物館能反映社會的演變”[7]。至此,博物館發(fā)展進入全新博物館時代,博物館與社會的關系被強調與凸顯,博物館需要通過與社會的融合,彰顯自身的社會價值。隨之而來的是博物館展覽策展理念的若干次變革。

      (一)進化的博物館展陳理念

      伴隨著20世紀現(xiàn)代博物館的興起,自18世紀開始逐漸建立起來的對社會開放的博物館體系經歷了從角色到職能的變革。當代經濟全球化、文化民主化等種種社會語境仍不斷向博物館發(fā)起新的挑戰(zhàn)。新的問題層出不窮,博物館的角色與社會職能與過去相比已經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博物館與公眾的角色都在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到博物館在理念與實踐上的深入變革。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一個以形象傳播為基礎,以形式藝術為表現(xiàn)手段的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綜合體。當今博物館復合型功能特征日趨明顯,其核心功能集中體現(xiàn)在藏品收藏與保護、研究詮釋和教育傳播,而陳列展覽是串聯(lián)這三項功能的核心工作。從博物館歷史來看,博物館策展理念經歷了幾次變革。

      1.展陳的“三位一體”時期

      這是博物館發(fā)展的初期,博物館功能以收藏為主,兼顧展示和研究功能。那時博物館空間集收藏室、研究室、陳列室為一體,沒有明確的側重和區(qū)分,被稱為展陳的“三位一體”時期。

      2.展陳的“標準化設計”時期

      隨著三位一體的博物館逐漸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觀眾不僅期待能看到藏品,還希望能看懂藏品。自20世紀20年代起,歐洲設計界主張“藝術應面向工藝”,提出了一套重視功能、技術、經濟的現(xiàn)代派設計理念與教學思想。博物館展覽受此影響,逐步形成一套尺寸規(guī)格統(tǒng)一,線條簡潔、實用、堅固又經濟的展柜設計標準。它以立柜、中心柜和桌柜為套系,用一種整齊劃一的方式陳列、展示和詮釋藏品。

      3.展陳的多元理念融合設計時期

      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提出了“博物館陳列是教育展覽設計”的概念,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2007年修訂的博物館定義中將“教育”置于“研究”和“收藏”之前。20世紀70—80年代是傳播學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傳播學原理被引入博物館學研究,展示傳播的效果成為設計研究的核心,深深影響到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促使博物館展覽在近百年間完成了從看物到敘事,直至以信息傳播為主導的蛻變。當代博物館陳列是多元理念融會貫通的產物,這些理念包括教育理念、信息傳播理念、空間創(chuàng)造理念以及博物館參與體驗理念等[8]。

      縱觀博物館展陳理念的發(fā)展歷程,博物館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fā)展期。人(觀眾)與物(藏品和展品)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博物館的展陳呈現(xiàn)出多元繁榮的趨勢,無論是內容策劃還是展示設計都強調廣泛的社會覆蓋面,社會各階層、各類社會組織人群都應受到關注。

      (二)“Who Decides?”展覽中的觀眾角色分析

      史吉祥曾撰文總結:博物館觀眾是博物館環(huán)境直接體驗行為人的集合體[9]。從這個定義中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對于博物館觀眾的定位受傳統(tǒng)博物館與觀眾關系的限制,仍停留在“提供—接受”的服務關系模式。

      從國際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趨勢來看,作為非正規(guī)教育機構,博物館的發(fā)展隨著其主要使命和經營目標的進步,經歷了數(shù)次轉型。第一個階段的博物館是純粹的收藏機構,當時的藝術品私有制,造就了博物館的收藏機構時代。1683年,英國古董商伊利亞斯·阿什莫爾(Elias Ashmole)將個人收藏悉數(shù)捐贈給了牛津大學[10],開啟了博物館作為收藏機構的階段。隨后,現(xiàn)代美術館的出現(xiàn)和公共機構的建立,將這些“私有制”收藏機構的模式,轉接到了一種具有共享性質的教育和展覽平臺的“高架”之上,使博物館過渡到第二階段:陳列展示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后,受休閑文化和娛樂經濟興起的影響,博物館的工作重心轉為配合公眾的智性休閑和文化旅游[11]4,完成了從以物為本的收藏管理,向以人為本的主動服務理念轉變。

      此后,博物館的發(fā)展越發(fā)重視“以人為本”,以觀眾的需求為導向,強調觀眾的參與性、體驗性。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博物館與觀眾的關系期待更深層次的融合、互動,而讓觀眾參與博物館的實際工作,不失為一種簡便、高效的促進雙方溝通融合的途徑。

      “Who Decides?”展覽中的工作人員中,有熟悉博物館運作的博物館員工、專業(yè)的藝術家、熱心公益事業(yè)的志愿者、社會弱勢群體(流浪者)等,基本代表了博物館的所有觀眾類別,即顯在觀眾、經常觀眾、一般觀眾、偶然觀眾、潛在觀眾。這些人員在展覽策劃過程中參觀了博物館,接受了博物館展覽部和發(fā)展規(guī)劃部安排的展覽策劃、空間設計、內容設計等培訓,對博物館展覽策劃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認識,擁有了一定的展覽策劃能力。在后期的策展過程中,各成員通過討論會決定展覽策劃的細節(jié)。充分的溝通交流,使得各成員思想碰撞出火花,并相互理解。策展過程節(jié)點中,由包括博物館專家、藝術家、基金會管理人員等組成的顧問組,對展覽方案進行評估、討論和調整,以確保展覽的科學性、專業(yè)性。

      在“Who Decides?”展覽中,觀眾擁有四重身份,即策劃者、詮釋者、推廣者以及觀眾。博物館也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者”,而是與觀眾站在同一平臺上的合作者。這樣的身份體驗,增強了展覽各參與方的換位思考,有助于深化觀眾的體驗感,加深展覽思想傳播的深度。

      (三)博物館觀眾角色的嬗變

      已故的日本著名博物館學家賀田總一郎曾說:“觀眾,同博物館藏品一樣,是構成博物館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觀眾既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也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12]。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的瑪麗·格拉斯·波特爾也說過:“評價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僅要看其收藏的豐富和精優(yōu)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勵觀眾參與和學習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博物館的職能主要是要盡最大的努力擴大每個公眾積極、有益地參觀博物館的機會?!币虼?,在全新博物館時代,現(xiàn)代博物館應確立以展示教育為基礎、開放服務為核心的博物館經營新理念,增強為觀眾和社會服務的意識[11]11。

      隨著博物館展陳理念由“三位一體”階段到“標準化設計”時期,再到多元理念融合設計時期的發(fā)展,公眾的審美取向與著眼點也發(fā)生著改變。多元化的審美趣味成為新常態(tài)。按照馬克·波斯特(Mark Poster)的觀點:“藝術家已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主體,藝術所奉獻的對象將不再是靜觀與諦聽的觀眾,而是積極參與恣意漫游的用戶”[13]。展覽所呈現(xiàn)的空間與技術手段在不停地更新?lián)Q代。對于藝術展覽而言,不同的展覽語境、不同的視角闡釋,同一件作品可以顯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博物館觀眾角色的嬗變與展陳理念的變革同步,也經歷了“從1.0到3.0”的版本進階。

      1.展陳“三位一體”時期的“陌生人”身份

      博物館發(fā)展初期,其第一要務為“收藏”。彼時的博物館僅對上層社會開放,眾多珍貴的藏品顯得曲高和寡。古羅馬時代,統(tǒng)治者在宮殿中收藏各類奇珍異寶以及炫耀軍功的戰(zhàn)利品。歐洲中世紀的教堂、修道院多收藏宗教文物,并開辟有專門的展室用于陳列保管各類圣物、法器、珍寶,教會以此炫耀自己的財富,從而擴大教會的影響。歐洲爆發(fā)的資產階級革命敲開了博物館的大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為現(xiàn)代博物館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統(tǒng)治,資產階級政府將盧浮宮改造為中央藝術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歐洲各國紛紛效仿建立國家博物館,私人博物館也相繼開放,博物館近代化的進程開始了,而此時的博物館被視為神圣的藝術殿堂,并不對公眾開放。例如,大英博物館館址選在蒙塔古大樓,1759年開放之初嚴格限制觀眾的人數(shù)和身份。由于當時博物館運營管理體制的限制和科學文化水平的限制,觀眾不理解這些藏品。博物館藏品的內涵、價值和意義不為觀眾所知。此時的觀眾對于博物館的展陳而言是名副其實的“陌生人”。

      2.展陳的“標準化設計”時期的“客人”身份

      受經濟價值、政治人文價值以及現(xiàn)代新興技術的影響,博物館等場所在社會中面臨著角色的轉變和功能的升級[14]。隨著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進步,博物館作為一種公共基礎設施被稱為立體的教科書。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館的角色開始轉變,逐漸由“以保管和研究為中心”向“以觀眾、教育為中心”轉移[15],與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發(fā)揮著教育、學習、娛樂等功能,對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提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坝^眾”的范疇被擴大,博物館的展陳主題以觀眾的審美為標準,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緊密,觀眾作為博物館的服務對象,被放置在“客人”的位置。

      3.展陳多元理念融合設計時期的“主人”身份

      進入21世紀,博物館界意識到:多元文化時代中的“教育”不僅指傳授學科知識,還應包括開拓探索、調查研究、批判性思維、深層次思考和對話研討[16]。博物館不僅是學習場所,更是公眾進行文化交流、溝通人際關系的空間。這一時期,博物館的展覽方式從灌輸式到自由探索式。觀眾與博物館展陳的關系,經歷了從觀賞型互動向參與型互動的轉變。正是在這一轉變的基礎上,觀眾的角色也有明顯改變,即從單一角色的觀眾轉變?yōu)榧瘏⑴c者、生產者、消費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觀眾角色的被動色彩漸漸褪去,參與的積極性逐漸發(fā)揮出來,真正成為了博物館的“主人”。這是博物館發(fā)展的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必然(見表1)。

      表1 博物館展陳發(fā)展不同時期對比表

      三、觀眾角色變化趨勢對中國博物館展覽策劃的啟示

      在新媒體技術迅速普及,教育理念不斷革新的趨勢下,博物館與受眾的關系以及場館教育模式正在發(fā)生深刻而廣泛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關注場館的參與式體驗為受眾帶來的知識體系認知與建構教育。然而,國內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仍然存在選題缺乏新意、千館一面,與普通觀眾的關注點和興趣點不契合,難以激發(fā)觀眾參與探究的熱情等問題。究其原因,除缺乏專業(yè)的策展人才、受展覽策劃流程的管理體制限制等歷史性原因外,最關鍵的原因是業(yè)內一直強調展覽“以人為本”,而在策展領域卻一直沿襲排外的模式,沒有真正與觀眾之間形成交流對話。

      展覽體現(xiàn)博物館的格調和靈魂,體現(xiàn)了博物館和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博物館與社會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迎合”,而是輻射更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及時呼應社會活動與事件,關注更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同時,讓觀眾成為“主人”,參與到展覽的全流程中來,真正實現(xiàn)博物館與社會的嵌合。

      亞歷山德拉在2016年出版的著作《設計的彈性——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安全應用》中提到,如果參與者能夠持續(xù)不斷地積極參與合作,共同融入到設計的過程中,那么他們就會對自己融入的項目及任務產生責任感和所有感[17]。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格局中,不同的人群、族群和文化,都在積極爭取呈現(xiàn)與表達自己的平臺。在讓觀眾做“主人”這一理念上,博物館應呈現(xiàn)出更廣闊的視野與更包容的情懷。

      從“Who Decides?”展覽的組織、策劃、實施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一是展覽內容應突破學科體系的界限,探尋學科間的聯(lián)系,推動跨界創(chuàng)新;二是展覽主題應緊隨社會熱點,強調對非主流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的關注,體現(xiàn)展覽內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三是以展覽為媒介,通過觀眾的角色轉換,建立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溝通渠道;四是注重展覽的“展前-展中-展后”全流程設計,通過豐富的展覽和活動形式,激發(fā)觀眾的思考,擴大展覽的影響力。

      當今的博物館觀眾不再是一個同質的、被動的群體,而是多元的、積極的且以個人體驗為導向的群體,觀眾的活動因此而變得日益重要。要與日益多元化的群體溝通,就需要新思路。博物館應勇于在展覽展示的各個層面中實現(xiàn)突破與創(chuàng)新,積極響應社會和觀眾的需求,體現(xiàn)博物館在當代社會中的責任與價值,提升親和力,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主動融入當代社會。

      猜你喜歡
      策展策劃博物館
      本刊特別策劃
      本刊特別策劃
      本刊特別策劃
      關于策展
      少兒美術(2020年11期)2020-11-06 05:11:32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2017 藝術策展人
      藝術品鑒(2018年1期)2018-06-19 01:39:54
      關于將“curator”統(tǒng)一翻譯為“策展人”的建議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7:08
      中西方博物館策展人(curator)制度淺析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7:08
      本期策劃
      露天博物館
      兴城市| 临高县| 墨江| 磐安县| 繁峙县| 北票市| 信阳市| 柏乡县| 轮台县| 崇信县| 东安县| 长宁区| 晋州市| 昌黎县| 河池市| 白玉县| 察哈| 宜都市| 玉门市| 和平县| 甘德县| 蓬安县| 青海省| 岳阳市| 永仁县| 共和县| 宿州市| 梁河县| 云梦县| 洪江市| 东方市| 东乡县| 阜平县| 桃源县| 中方县| 晋中市| 邛崃市| 永城市| 绩溪县| 泰顺县|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