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刁海丹 李江寧 郝丹 王孟瑩
【中圖分類號】R73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1
患者,女,76歲,因“發(fā)現盆腔包塊35年,腹脹痛1月余,伴尿頻、尿急”來院就診。B超檢查提示:子宮前方囊性回聲約153*115*143mm,囊液透聲較差,囊內壁不光滑,增厚,其旁另見不均質回聲,范圍約92*78mm,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欠清,二者關系密切,界限不清,血流信號探及不清。門診以“卵巢腫瘤”收入院?;颊咦匀婚]經20余年,高血壓病史20余年,自行口服降壓藥,血壓控制平穩(wěn),最高140/80mmHg,2011年患腦出血,現右側肢體活動受限。實驗室檢查:CA125:35U/ml,白蛋白:33.6g/L。婦科檢查:外陰老年改變,陰道暢,內未見明顯分泌物,宮頸光滑,萎縮,子宮前位,萎縮,活動度可,無觸痛,子宮前方及質硬包塊,大小14*15cm,邊界清,活動度欠佳,輕觸痛。三合診:直腸窩未觸及結節(jié),直腸粘膜光滑,指套無血染。上下腹CT:下腹-盆腔囊實性占位性病變伴周圍浸潤、多發(fā)淋巴結增大、腫大,附件來源可能性大,子宮鈣化灶,盆腔少量積液,脂肪肝征象,膽囊炎,膽囊結石;盆腔增強核磁:下腹-盆腔巨大囊實性占位性病變,盆腔積液,考慮來源于卵巢腫瘤性病變,子宮多發(fā)肌瘤。術中見:子宮萎縮,前后壁可及多個肌瘤結節(jié),最大約1cm,右側輸卵管、卵巢外觀未見明顯異常,左附件區(qū)見一腫物,大小約15*20mm,色灰白,質硬,與部分小腸及部分乙狀結腸廣泛、致密粘連,輸卵管包埋其中,腫物部分與左側腹壁腹膜粘連。盆、富強見少量積液50ml,術中送快速冰凍病理,提示(左附件)惡性腫瘤,侵犯腸壁。遂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盆腔粘連松解術+回腸部分切除、吻合術+乙狀結腸部分切除、吻合術。
病理檢查 肉眼所見:左卵巢區(qū)見一腫物,大小18*14*9mm,表面光滑,切面灰白暗紅相間,質脆,部分質韌,伴囊性變,直徑約15cm,囊壁內見鈣化,囊內含棕黃色油脂樣物。表面見輸卵管,長13cm,直徑1cm,見傘端與腫瘤部分粘連。病理診斷:左附件、部分小腸、部分結腸標本:1.左卵巢惡性淋巴瘤,符合彌漫性大細胞B細胞淋巴瘤;2.腫瘤侵犯輸卵管、小腸、結腸3.腫瘤侵犯脈管及神經。免疫表型:CD10(-),CD20(+),CD3(-),Cyclin-D1(-),MUM1(+),PAX-8(-),S100(-),SYN(-),Vim(+),MP0(少部分+),LCA(+),Inhibin(-),CK(-),WT-1(-),CD30(+),CD117(-),CGA(-),CD4(-),CD8(-),CD38(-),ALK(-),CD56(-),KI67+>90%。腹水:查到惡性腫瘤細胞。全子宮及右附件標本:右卵巢良性囊性畸胎瘤伴單純囊腫,子宮多發(fā)平滑肌瘤,子宮內膜息肉,萎縮期樣子宮內膜,慢性宮頸炎,右輸卵管未見特殊。
討論:惡性淋巴瘤是我國常見的十大腫瘤之一,根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公布的數據,2003年至2013年,惡性淋巴瘤的發(fā)病率約為5/10萬。而彌漫性大細胞B細胞淋巴瘤屬于惡性淋巴瘤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約占所有淋巴瘤的80-90%,在西方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我國約占35%-50%[1],而原發(fā)于卵巢的惡性淋巴瘤實屬罕見。
本文報道1例卵巢原發(fā)性彌漫性大細胞B細胞淋巴瘤,其屬于結外型淋巴瘤,就目前而言,卵巢組織內是否存在淋巴組織尚不十分明確,故卵巢原發(fā)性淋巴瘤其組織來源及發(fā)病機理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結合Fox[2]等的相關文獻資料,卵巢原發(fā)的惡性淋巴瘤的診斷標準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腫瘤局限于卵巢或以卵巢病變?yōu)橹?,僅累及鄰近淋巴結或直接浸潤鄰近周圍組織;2.外周血及骨髓中應無其他異常細胞,既往無淋巴瘤病史;3.雖有其他部位的受累,但主要病變位于卵巢;4.其分期依據卵巢癌FIGO分期標準。本病例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因患者未行淋巴結清掃,故此病例為III期。
而對于彌漫性大細胞B細胞淋巴瘤依據原發(fā)部位及病變程度,其臨床表現各不相同,一般以盆腔包塊多見,其發(fā)病年齡為50-70歲,男性略高于女性[1],腫瘤可累及單側卵巢或雙側卵巢,臨床表現多為腹痛、腹脹、腹部腫物等[3],本病例中,患者既往35年前行體檢發(fā)現卵巢腫瘤,具體大小不詳,后未予定期復查,近一個月自覺包塊明顯增大,自覺腹脹,進食后明顯,同時伴腹痛、乏力、尿頻、尿急。近一月余自覺體重減輕3Kg。結合各項檢查結果,術前即考慮為惡性腫瘤。
對于惡性淋巴瘤,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為CT、MRI、PET-CT、超聲和內窺鏡等[1]。但是病理診斷仍是該病診斷的主要手段。
針對本病,治療原則為以手術治療為主[4]以及術后輔助內科治療(即化學藥物治療和生物靶向治療)和放療的綜合治療[1],結合患者年齡及身體狀況各方面因素,術中為縮短手術時間,術中僅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盆腔粘連松解術+回腸部分切除、吻合術+乙狀結腸部分切除、吻合術,術后結合病理結果,建議患者進一步內科治療,患者家屬了解相關風險后,未予進一步治療。術后一個月患者返院復查,狀況良好。
該病的預后指標包括5個獨立因素,即年齡>60歲、III-IV期、結外累及部位數目>1個、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體能狀態(tài)評分≥2分、血清LDH水平>正常上線,根據每個不良預后因素為1分,結合本病例其評分為4分,屬于高危組,考慮患者預后欠佳。
參考文獻
石遠凱 孫燕,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腫瘤醫(yī)院內科;劉彤華,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北京協(xié)和病理科;中華腫瘤雜志,2015,37(02):148-158
Fox H,Langley FA,Covan ADT,et al ,Malignant lympohoma presenting ao an ovarian tumor,a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34cases.BrJ Obstet Gynecol,1988,95:386-390
Iyengar P,Ismiil N,Deodhare S.Precursor B-ce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 of the ovaries: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nt J Gynecol Pathol,2004,23(2):193-197.
范娣,錢宏。卵巢惡性淋巴瘤。曹澤毅。婦科腫瘤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99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