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程
蘇州常熟市老城區(qū)有一座名叫“晨星樓”的木質(zhì)老屋藏書樓,歷經(jīng)百年滄桑,仍屹立不倒。時至今日,蕭家后人仍在這里看守著近5000冊古籍。
翻開歷史長卷,常熟的藏書之風源遠流長,僅明清兩代,就有近300位藏書家,數(shù)量居國內(nèi)縣級市之首。由他們譜寫的虞山藏書史篇,不僅折射出江南一地的興衰沉浮,更散發(fā)著中華文化的獨有芬芳。
1593年,明朝吏部左侍郎趙用賢離開北京,回到常熟的趙家大宅,夜以繼日地讀書、抄書,并將收集到的典籍珍本刊刻再版,開啟了虞山藏書、刻書之風。他的長子趙琦美,繼承父親衣缽,編定的《脈望館書目》將所藏書籍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為序,進一步細分,首創(chuàng)“不全宋元板書”目錄,詳細記載古書的缺損情況。此外,還藏有外國注譯書籍。
趙琦美晚年將藏書贈予同鄉(xiāng)晚輩錢謙益。錢對不同版本的書籍進行品評,并留下諸多精彩題跋。史料記載,他藏書共計十萬余卷,比肩朝廷內(nèi)府,且“每及一書,能言舊刻若何,新板若何,中間差別幾何”。
1627年,錢謙益的門生毛晉發(fā)下宏愿:將《詩經(jīng)》等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和截至宋代完成的《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十七部正史盡數(shù)刊刻出版。為正本溯源,毛晉不惜以頁論價,遠近書商聞訊紛紛趕來送書。為便于大規(guī)???,毛晉先后建成多個工場,吸納刻工最多時達百人,并聘請全國著名的??睂W者周榮起等34人,共同參與編輯工作,耗時17年才完成。
完成這年,明朝滅亡,精心雕刻的書板被毀十之二三,他又散盡家財,苦苦支撐書板修復工作,大量源自毛晉汲古閣刻印的精品書籍流傳,不僅成為當時藏書家的藏品,更為諸多家境貧寒的讀書人提供了一窺古籍精妙的途徑。
常熟市東郊的古里鎮(zhèn)的鐵琴銅劍樓,曾是瞿氏宅邸。
瞿家不僅以藏書、讀書為樂,而且開放館藏,不論親外貧富,均可入內(nèi)讀書,甚至內(nèi)辟專室,為讀者提供免費的茶水膳食,澤及莘莘學子。
1915年,第四代傳人瞿啟甲帶頭成立常熟縣立圖書館,并捐獻家中大量宋元善本,其中不少至今仍保存在常熟市圖書館內(nèi)。
1932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寇對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和所屬東方圖書館狂轟濫炸。在此危急時刻,瞿啟甲毅然拿出家藏81種罕見珍本作為影印底本,與商務(wù)印書館合作出版《舊唐書》《漢書》等傳世著作,以續(xù)中華文脈。1937年,瞿家老宅遭到轟炸,大量書籍文物被毀,鐵琴銅劍樓幾成斷壁殘垣。郁憤滿懷的瞿啟甲在三年后去世,他在遺囑中交代:書勿分散,不能守則歸之公。
1949年新中國成立,瞿家后人謹遵父訓,將鐵琴銅劍樓的全部收藏無償捐獻給人民政府。(資料來源:《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