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
語感是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語感是學習英語的前提條件。在小學階段,學生各項能力初步形成,小學英語教師應緊抓此階段教學以使學生形成良好語感,不斷提升學生語言學習能力及應用能力。
1. 以語音為導向,突出英語語感訓練
語音教學,有助于提升英語語感,增進交際能力。在語音教學上,一方面注重模仿視聽,突出學生語音訓練。小學生好奇心強,愛模仿,教師要通過正確的語音示范,給予學生模仿的機會。教師發(fā)音時,要清晰,要放慢速度,要指導學生注意發(fā)音的方法、技巧、要領,對于不正確的發(fā)音要及時修正,從最初就要關注準確的語音教學。當然,也可以引入詞匯錄音,從聽覺訓練上增進對語音的準確認知。另一方面,強調英語語音與漢語拼音的對比與分析。在小學階段,英語語音教學與漢語拼音教學往往存在認知上的矛盾,很多學生難以辨析兩者的異同,導致“英音漢化”問題。如一些學生多利用漢語音素來表達英語音素,從而發(fā)出不正確的語音;還有一些學生用漢語去標識英語句子,甚至每個詞匯都用漢語去標識,導致漢語語調過濃,語言節(jié)奏不自然。事實上,英語字母發(fā)音與漢語字母發(fā)音不同,兩者雖有些字母具有近似音,如d、b、j、g等,但仔細分聽,仍然是有差別的。所以,在課堂上要注重英音與漢音的區(qū)別。在學習cap時,可以先回顧cat,在學習grape時,可以先從great已學過的詞匯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引導學生正確拼讀單詞。另外,注重英語語言規(guī)則的學習,特別是在模仿練習語句時,要從語音、規(guī)則等方面來強化實踐。
2. 注重有聲朗讀與背誦,突出學生語感的養(yǎng)成
英語課堂上的朗讀、背誦的運用,有助于讓學生從讀、背中提高聽、說能力,增強語感。語感具有漸進性,良好的語感需要不斷的練習。在小學英語課堂,有聲朗讀與背誦,可以讓學生從語言實踐中,快速提升語言感知水平。當然,在開展有聲朗讀教學時,也可以從朗讀情境營造,不同朗讀方式的組織中來喚醒學生的“愉悅”心情,提升朗讀效果。如引入情境伴讀,可以在朗讀過程中,融入圖片、簡筆畫、實物等教具,讓學生能夠從真實的語言情境中感受到朗讀的樂趣,增進對情境的朗讀體驗,加深記憶和理解。也可以組織學生齊聲朗讀,齊聲朗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朗讀意識,特別是在齊聲朗讀中,學生可以跟從班集體的朗讀熱情,集中注意力,提高整體朗讀能力。集體齊聲朗讀,主要是在教師或班干部的帶領下,對重點段落部分進行針對性朗讀,也可以對難以理解的詞組、句型進行重點朗讀,增強學生的英語表達信心。對于個別朗讀或分角色朗讀的應用,主要是根據(jù)朗讀教學需要,一方面檢驗學生的朗讀效果,另一方面從發(fā)現(xiàn)學生的朗讀問題中,給予指導和改進。分角色朗讀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方式,增進學生朗讀的熱情,體驗到英語聽、說的感受。另外,在朗讀內容上,還可以適當拓展課外閱讀內容,來豐富學生的英語視野。如引入一些英語繪本,英語故事,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提升對英語的理解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
3. 注重語言交際會話,滲透語感的培養(yǎng)
英語學習離不開交際,而人際溝通是鍛煉語感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學生口語能力的一種手段。會話與交際,簡單來講就是用英語表達思想,也可以通過英語口語來完成師生、生生交際。教師在平時要做好示范,特別是在課堂上,要從自我言行上,為學生做好英語口語表達表率,盡量用英語,少用漢語,對學生不理解的用語習慣,教師可以通過手勢、肢體語言等幫助學生理解。如在學習drink時,可以做出邊說邊喝的動作;在學習句型“Shall we...”時,可以先說出“Lets ...”,然后再導出“Shall we...”,給予良好的語言承接。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英語課堂開展情景化語言交際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平時的課堂,我們可以引入多媒體,讓學生從音視頻情景對話中,跟隨原聲英語進行聽說訓練,提升學生說英語的積極性。英語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長期的實踐與練習,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感環(huán)境,給予學生更多的聽、說的機會。如在學習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自制地圖,標識出學校、家、公交站等地點,讓學生通過情境對話方式,上臺進行介紹,用英語來指路。通過趣味化活動,學生可以從中體驗到英語交際的樂趣,也活躍了課堂氛圍,促進了語感養(yǎng)成。
總之,語感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否形成良好語感是衡量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及發(fā)展道路上的引導者,需科學有效地開展教學以促進學生語感提升。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稷下街道董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