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世銳
摘要:為貫徹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精神。本文初步探討以體驗式教學特點及內在關聯性,這有助于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基層傳播的實效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層傳播方式;體驗式
一、馬克思主義在基層傳播方式現狀
馬克思主義在基層傳播方式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或者方法宣傳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化基層大眾”。其中,“化”的方法、途徑、載體,即構成傳播方式,是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武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在基層大眾了解理論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以閱讀報紙為代表的獲取理論知識;以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為代表的獲取理論知識。二是而當下,通過因特網這個發(fā)送渠道將理論知識傳送到家庭或受眾手中的接收終端。三是通過現實上的體驗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方式。
二、馬克思主義在基層傳播的意義
實現推進農村馬克思主義化大眾的目的。從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處在城市還是基層的人們的實際生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一方面有利于我們樹立自強意識、創(chuàng)業(yè)意識,但同時也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多樣性、多變性和矛盾性,容易滋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因此,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統一性,聯系與發(fā)展,唯物辯證法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糾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比如說: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理論,就能夠生成勞動是財富之源,幸福生活在實踐中才會產生的觀念,切除主觀臆斷等、靠、要的思想,從而堅信馬克思主義這個“道”,形成人人熱愛“道”理,用道理評判是與非的品質。
三、創(chuàng)新體驗式教學推進馬克思主義在基層的傳播
體驗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引入、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大眾的情感體驗,幫助迅速而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體驗式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大眾的情感,不僅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一)在教與學互動中體驗理論
建設理論政策講習基地,開辟體驗教育課堂,精準回應基層群眾需求。構建基層講習基地。講習場所依照“便民化”分散集中原則,分別組建縣、鄉(xiāng)鎮(zhèn)、村三級“鄉(xiāng)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講習所。這三級講習場所定期與不定期設在縣委黨校、鄉(xiāng)鎮(zhèn)支部講習地、村支部的講習場地召集就近黨員群眾開講。一方面,借助講習基地這一平臺,挖掘各種講堂、論壇等交流資源,解釋馬克思主義中的廉政文化思想內涵、意義,暢談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體會,引導大眾積極參與到講哲學思想、宣傳科學社會主義文化和廉政文化之中。在學習中,幫助大眾及時消除“無用論”“與己無關論”
“形式主義論”等不正確認識,在形式上注重人性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防止和克服就事論事、生搬硬套、空洞無物,不解決問題的說教,力求體現生動性,把哲學思想、科學社會主義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設同基層黨的作風建設、城鎮(zhèn)、鄉(xiāng)村民風民俗結合起來,使哲學思想、科學社會主義文化和廉政文化更貼近基層群眾思想和工作實際,講清楚,為什么我們黨能把百廢待興的中國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講清楚為什么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更要講清楚為什么我們中國共產黨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等。做到真學、真信、真用。讓群眾常懷感恩之情,奮發(fā)有為,自力更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改造主觀世界,從而到達改變自我命運。另一方面,請馬克思主義專家、優(yōu)秀共產黨員、革命老同志現身說法,對黨的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在文化宣傳欄上,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群眾實踐”專欄,通過宣傳欄讓大眾了解馬克思主義。其次,積極組織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觀看反映科學社會主義和廉政影視片、舉辦科學社會主義文化和廉政文化演出,弘揚正氣,倡導新風,鞭撻丑惡,促進基層干部廉潔奉公,增強基層群眾崇尚廉潔和民主法治意識。
(二)通過紅色文化載體與基層群眾互動
近年來興起的紅色旅游發(fā)展之迅猛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們對那段紅色年代充滿向往之外,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人們敬仰那些為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不惜犧牲生命的人。當前紅色文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支撐,既因為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指向,又因為紅色文化為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形式;同時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內涵上強調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形式上強調通俗化。因此,加大建設紅色文化博物館,把紅色之地建設愛國主義大課堂,引導大眾在參觀體驗中學習馬克思主義,讓更多人在英雄墻上、在革命先輩的墓碑前,真正感受到紅軍精神與信仰的召喚與啟迪,讓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精神生生不息。從而我們應加強紅色文化傳播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大紅色文化的市場化,產業(yè)化,大力打造紅色文化品牌,讓紅色文化產品彰顯其內在精神價值、內涵和文化特色,使其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翻譯局翻譯.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