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宏 馮義平
【項目簡介】
句容市實驗高級中學多年來堅持秉承茅山抗戰(zhàn)老區(qū)辦學的深厚人文底蘊,承繼弘揚和豐富紅色文化的歷史責任,以立德樹人為指向,著眼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紅色文化教育。2017年被江蘇省教育廳批準建立“茅山紅色文化”課程基地以來,自覺承載傳播紅色文化的歷史使命,挖掘和弘揚區(qū)域內蘊涵的豐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紅色文化課程化的探索實踐,以紅色文化凝神聚氣,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地落實,形成了學校特有的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和特色。
摘要:基于學校特定的紅色文化背景、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以及特色發(fā)展的考量,句容市實驗高級中學從培育紅色文化環(huán)境課程、紅色文化滲透課程、紅色文化活動課程、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等方面,著力推進茅山紅色文化課程基地建設,讓紅色文化伴隨著學生的成長,讓每個生命都折射紅色之魂,紅色文化的育人功效得到充分彰顯。
關鍵詞:地域性;紅色資源;紅色文化;課程化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10A-0023-04
句容市實驗高級中學自2017年被江蘇省教育廳批準建立“茅山紅色文化”課程基地以來,加強基地“紅色”硬件建設,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積極開展紅色文化課程化的探索實踐,以紅色文化凝神聚氣,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地落實,形成了學校特有的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和特色,在當地被譽為一所“不斷向前奔跑的學?!薄?/p>
一、紅色文化課程化的提出背景
1.基于學校特定的紅色文化背景的思考
特定的紅色文化背景和豐碩內在的校園文化,是紅色文化課程的主要條件。學校所在位置為抗戰(zhàn)時期句容機場所在地??箲?zhàn)時期的句容機場是捍衛(wèi)南京領空的前哨陣地,是抗戰(zhàn)中南京首要的空中樊籬。在抗戰(zhàn)早期,從這里騰飛的機群,曾給予來犯的敵機以致命的打擊,有過一段值得記載的戰(zhàn)績。
句容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斗爭歷史的城市。革命先輩為了民族解放,在句容這片熱土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足跡,其中茅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qū)域就位于句容市境內。市內存有眾多重要的革命歷史遺存,據統(tǒng)計紀念物近6000件,戰(zhàn)斗遺址200多處,紀念地30多處。無數句容抗日軍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鐵軍精神,是學校彌足珍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革命歷史在這塊土地上結成了厚重的紅色文化板塊。這些物質或非物質的紅色資源,是學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弘揚主旋律的重要素材和寶貴資源。
針對當前中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薄弱,學生社會責任感及拼搏、奉獻精神缺失的現(xiàn)實,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秉承老區(qū)辦學的深厚人文底蘊,承繼弘揚和豐富紅色文化的歷史責任,積極開展紅色文化課程化探索與實踐,有效引導學生將紅色文化中所孕育的精神內涵內化于心,外化與行。
2.基于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凹t色文化”是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革命精神[1]。它是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保證,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與力量源泉。
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之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一方面深入挖掘茅山紅色文化凝練的鐵軍精神內涵,即句容抗日軍民用鮮血與生命鑄就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團結戰(zhàn)斗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它與井岡山精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等同為中華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另一方面,以優(yōu)秀的先進紅色文化熏陶感染學生,以鐵軍精神凝神聚氣,激發(fā)全體師生勇于擔當、知難而進、團結拼搏,最大化地發(fā)揮紅色資源文化的價值導向功能和精神感召功能。
3.基于學校特色發(fā)展的考量
學校是一所新四星高中,受招生政策的影響,生源、師資與市內一流高中比相差甚遠,加之學校前身主體是一所農村高中,80%的學生來自農村,學生的自信心、自主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與城市學生相比也遜色不少。面對如此窘境,學校提出唯有走特色發(fā)展、錯位發(fā)展、多元發(fā)展,才能引領學校走出窘境,才能發(fā)展壯大。為此,學校確立了“奠成功之基,鋪幸福之路”的辦學理念,形成了錯位發(fā)展、多元發(fā)展,為每個學生成功、幸福奠基鋪路的辦學思路。特別是2017年以來,學校圍繞“自主、自信、自律、自強”的辦學著力點,以“茅山紅色文化”課程基地建設為抓手,創(chuàng)新當代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形式,升華紅色文化資源價值;通過紅色文化課程化、活動體驗、環(huán)境熏陶等弘揚鐵軍精神,讓學生在全面接受素質教育的同時,堅定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學習的社會擔當和家國情懷。
通過紅色文化課程基地建設,我們合理開發(fā)、有效利用校內外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傾情打造紅色校園文化,著力開發(fā)和實施以“紅色文化”為主的校本課程,把包括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在內的紅色文化教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讓校園浸潤在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之中,從而形成了以紅色文化為標志的辦學特色和品牌,不斷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內涵。
二、紅色文化課程化的實踐路徑
紅色文化課程化作為學校辦學特色建設的重要載體。學校在“以文化人”教育理念引領下,積極構建“紅色文化”課程體系,探索紅色文化育人模式。
1.紅色文化環(huán)境課程
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僅能促進紅色文化在師生中的傳播和影響,而且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一是充分利用本地現(xiàn)有的紅色文化遺存,建立教育基地。如與蘇南新四軍紀念館、徐明革命烈士陵園等國家級、省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簽訂協(xié)議,設立德育教育基地,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學校育人資源。
二是加強紅色文化設施建設。近兩年來,學校先后建成“新四軍句容抗日斗爭歷史陳列館”、紅色文化廣場、紅色詩詞大道、八一五空戰(zhàn)大捷紀念雕塑等,凸顯了校園內紅色資源的表現(xiàn)形式。新四軍句容抗日斗爭歷史陳列館”占地近500平方米,由序廳、句容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淪陷、新四軍挺進茅山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地、句容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新四軍主力渡江北上和茅山的風云變幻、皖南事變與堅持茅山抗日根據地、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文教工作、反“掃蕩”反“清鄉(xiāng)”反“清剿”斗爭、奪取抗戰(zhàn)勝利和結束語等十個部分組成,充分展現(xiàn)了從日本侵華的罪惡行徑到蘇南人民在新四軍領導下的艱苦抗戰(zhàn),直到奪取抗日斗爭勝利的主題內容。該館由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首次與中學開展陳列布展合作。它的建成不僅擴大了紅色文化教育主題的內涵,也開創(chuàng)了愛國主義教育館校合作共建新模式。
三是在教室內外墻壁、宣傳櫥窗、板報等地方,布置具有紅色元素的格言警句等。將這些物態(tài)的紅色資源融入校園文化,有利于引領校園風尚,增強中學生感性認識,還能讓“紅色文化”扎根于校園。
2.紅色文化活動課程
學校堅持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以傳承革命傳統(tǒng)為主線,以激發(fā)鐵軍精神為核心,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讓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入腦、入心、隨行。
一是堅持紅色文化特質,以學生為主體,進一步加強紅色文化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fā)和研究性學習。充分利用茅山蘇南新四軍紀念館和校內的新四軍句容抗日斗爭歷史陳列館,組織開展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
二是積極開展紅色文化社團活動。如組建“茅山紅色文化宣講團”,給社區(qū)居民講抗戰(zhàn)知識;組建紅色文化研究會,采訪部隊官兵、老革命家、勞動模范,尋找身邊的感動,通過校園廣播宣傳。在各種社團組建和活動開展中,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積極熱情、自信向上的紅色氣質,以及學會學習、實踐創(chuàng)新、社會參與等素養(yǎng)。
三是充分發(fā)揮校園廣播站、電視臺、網站、圖書館、主題班會、升旗儀式、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月、重大紀念日等教育潛能,最大化地利用紅色文化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系列教育活動。如組織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十個一”活動。班級組織每周唱一首紅色歌曲,廣播站每周講一個紅色故事,團委每月開展一次以“紅色”為主題的國旗下講話,語文組每學期組織一次開展以“紅色”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校園網站、櫥窗開設“歷史(黨史)上的今天”欄目,每周宣傳一位紅色革命人物或大事件,紅色劇場每學期排演一個紅色劇目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與學校特色建設相關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增強了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會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心靈深處感悟和領會紅色精神和革命先烈的人格魅力,拓展了紅色文化課程化的路徑,豐富了校園紅色文化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3.紅色文化滲透課程
課堂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學校一方面組織教師積極挖掘語文、歷史、政治等國家課程中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入開展紅色文化教學;另一方面廣泛搜集紅色文化教育案例、課例、教學設計以及圖片、視頻等,創(chuàng)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庫。同時,相應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找到最佳結合點,適時滲透紅色文化,引導學生橫向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掌握知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如語文學科中的紅色經典教學篇目,在紅色詩詞教學中,教師即可從學校紅色資源庫中選取相關內容,在閱讀、鑒賞、品味、交流中豐富、提升學科教學。高中政治教材《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模塊均有紅色文化理論教育內容,如中國共產黨的地位、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等內容。教師如果只是“灌輸”和“空洞說教”,學生則很難達成“政治認同”,提升家國情懷。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運用親切的、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使深奧的、難懂的政治理論變得更加直觀、生動,進而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產生震撼和感染效果。歷史學科中教學“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新民主主義革命”等內容時,教師結合本地抗戰(zhàn)史實,或利用圖片、音像形式,或運用學生宣講、教師介紹等方式,讓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畫面,激發(fā)愛國情感,堅定家國情懷。另外,在體育課、軍訓中加強學生集隊、紀律等教育;音樂課上教唱紅歌;美術課創(chuàng)作“紅色”繪畫作品等,讓紅色的革命種子穿透歲月茁壯成長。
將紅色文化教育滲透于國家課程的學科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習得知識、提高能力、升華情感、成長自我。
4.紅色文化校本課程
紅色文化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教材資源,是落實紅色文化課程化的重要載體。為此,學校專門成立了以名師領銜,語文、歷史、政治學科骨干教師為主體的紅色文化教材開發(fā)小組,并邀請史志辦、檔案館和紀念館的專家擔任教材開發(fā)顧問,助力學校紅色文化教材開發(fā)。為了保證紅色文化教材開發(fā)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序性,開發(fā)小組專門研討確定了“紅色文化系列教材開發(fā)綱要”和教材開發(fā)計劃。兩年來,開發(fā)小組成員通過實地參觀、訪談、調查、查閱檔案、檢索資料等方式,廣泛搜集紅色文化素材。在此基礎上,對大量的紅色文化課程資源進行篩選和重組,根據紅色文化的人、事、物、魂不同主題,將紅色文化進行課程體系的建構,形成了“句容抗日英豪:巫恒通”“句容好女兒:郭綱琳”“紅色記憶”“紅色土地”“紅色旋律”“名人名家抗戰(zhàn)詩詞選”“句容抗戰(zhàn)英烈故事選”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茅山紅色文化”系列校本教材。紅色文化校本課程作為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學校校本課程實施計劃,列入學生網上選課系列,于課表中進行有效實施。
紅色文化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實施,豐富和完善了學校的課程框架,提升了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和思想境界,為學生提升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有效地凸顯了學校的“紅色文化”特色。
三、紅色文化課程化的成效與思考
基于學校內涵建設和特色發(fā)展的紅色文化課程化,指向立德樹人,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體現(xiàn)在學科課程、活動課程、融合課程中,讓紅色文化的元素伴隨著學生的成長,讓每個生命都折射紅色之魂,紅色文化的育人功效得到充分彰顯。學校的三風建設、特色建設成效明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競賽的成績明顯提高,社會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攀升,涌現(xiàn)了首屆江蘇省美德少年“她用柔弱雙肩扛起一個家”的朱夢成和第二屆美德少年“身殘志高遠,困難面前不低頭”的陶志玉等一批學生典型,學校也被譽為茅山腳下一面飄揚著的紅色教育旗幟。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中明確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2]在當前政治、經濟、文化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充分挖掘、提煉、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精髓,推進紅色文化課程化,對于教育和引導中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成長為中華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具有重要的意義。一要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寶庫,使紅色資源“多”起來。除挖掘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紅色資源外,還要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當今新時代條件下資源進入廣泛搜集;不局限于本地紅色資源,可拓展到周邊紅色資源,將其列入紅色資源寶庫。二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使紅色資源“活”起來。探索和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圖片、影音等多媒體手段,輔之以辯論、演講等形式,實行師生互動,共同發(fā)掘紅色文化資源精神內涵的時代價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主動性、積極性,讓紅色文化教育也“活”起來。把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德育結合得更緊密,同學校的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得更有效,使紅色教育資源蘊含的寶貴精神真正在青少年中入心入腦成行。三要進一步開拓教育路徑,使紅色資源“動”起來。我們要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克服“應試教育”羈絆,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開展喜聞樂見的親身體驗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鶴.論貴州民族紅色文化研究的發(fā)展路徑[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5(6):2.
[2]習近平.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3-18)[2019-05-28]. http://news.cctv.com/2019/03/18 /ARTIQfuAgYriqdIP8wfUszCe190318.shtml?spm=C94212.PV1fmvPpJkJY.S71844.135.
責任編輯:李韋
Reflection on and Practice of Red Culture Curriculum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LIU Ruihong & FENG Yiping
(Jurong Experimental Senior Middle School, Zhenjiang 2124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unique red cultural background, value identity and special development, our school makes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al curriculum bases from red cultural environment curriculum, pervasive curriculum,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letting red culture accompany students growth and letting every life reflect the soul of red color, so tha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red culture can be highlighted.
Key words: region; red resource; red culture;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