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之生命歷程的理解,見仁見智,難有定說。而我,則愿意這樣認為:人的生命是不斷點燃希望、不斷向著希望進發(fā)的過程。一個人,只要希望之燈常明,那么他就不會迷失前行的方向,也不會喪失奮進的力量。
希望之燈,有遠近之別,有大小之異,有內(nèi)外之差,還有指涉功利與源于志趣之分。但,任何生命不息便努力不止的人,都必定由近到遠,從每個人生節(jié)點到人生終極目標,都亮著希望之燈,希望之燈一路燭照,他便信念不滅,力量不竭,最終鑄就人生輝煌。反之,如若希望之燈黯淡,甚至熄滅,那么人生便會陷入迷惘,空虛感、無趣感就會隨之襲來。相應地,行動上便隨大流,從大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其人生狀態(tài)便走向消極,甚至陷入頹廢。
反觀當今的教育職場,教師職業(yè)倦怠比較普遍,年齡趨于老化、教師缺少流動的學校,情形更為嚴重。很多老教師覺得,自己專業(yè)技術職務已經(jīng)“到頂”,骨干評選與己無關,教學業(yè)務雖不精湛,教學經(jīng)驗卻也豐富,教育教學做實做細,你無須擔憂;課題研究課堂創(chuàng)新,你另請高明。換言之,他們對“再上層樓”不懷希望,對“重鑄輝煌”更無興趣。這種生存狀態(tài),正是心中沒了希望之燈的緣故。由于如此,學校在推進一些重大改革行動時,常常舉步維艱。
自己對自己無所希冀,學校如之奈何?
記得星云大師說過,“佛”就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以為,“給人希望”是核心所在。
又想起曾經(jīng)讀的一則禪宗故事:
北山南山,山頭各有廟宇一座。建廟初時,兩廟香火人氣不相上下。不久之后,南廟終年香客云集,北廟卻是冷冷清清。北廟長老心急如焚,又滿腹狐疑,前往南廟拜訪長老,意欲探個究竟。北廟長老道出來意,南廟長老笑而不答,取出簽筒,說:“來,抽一簽!”北廟長老滿懷虔誠抽出一簽——“上簽”。南廟長老笑而不語,示意他再抽一簽,北廟長老再抽一簽,又是上簽。南廟長老依然不語,示意他再抽。仍是上簽。北廟長老握簽之手停在半空,張嘴愣了片刻,索性一抓三支——全是上簽!這回他大驚,繼而大怒:“這不是愚弄香客嗎?”南廟長老先微微搖頭,再微微一笑,說:“但凡香客求佛,不是面臨逆境,就是遭逢災難。他們或在失意之中,或在絕望之際,此時給他們一支上簽,無異于給他們一世佛光,讓他重新點燃希望之火,自信勇敢地迎接新生活,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星云大師的“給人希望”,南廟長老的給人上簽,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天下禪宗,真諦相通。
管理之“道”在于用人成人。在學校管理中,必須研究如何給人希望;尤其是當教師不再心系夢想、不再懷抱希望時,需研究如何為教師重燃希望之燈,使之在希望之燈映照下,向前向上,不斷進取。
對入職初期的年輕教師,應指導其設計生涯規(guī)劃,讓他們描摹一年、三年、五年、十年成長愿景,借此點燃教育生涯黃金時期的希望之燈,使其不負韶華,全力奮進,迅速攀上新高度。
對年入不惑的中年教師,應敦促其投入專業(yè)活動,建立諸如組內(nèi)周研、年段月競、全校期賽的系列研討活動,輔以課改標兵、科研先進、課堂能手等的評比制度,使其在富有節(jié)奏感的工作中希望不滅。
對潛力突出的優(yōu)秀教師,應引導其確定個性目標,將其分學科分層次分批次納入學校骨干梯隊培養(yǎng)規(guī)劃,確定不同培養(yǎng)對象在專業(yè)閱讀、課堂改革、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方面的具體指標,使其在高端目標引領下走向卓越。
當不同層次的教師都奮力奔向目標時,我們應該努力為其爭取晉級提薪表彰獎勵的機會,讓每個人都確認: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該努力!
(潘國偉,宜興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214200)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