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敏
摘要:聚焦“4C”能力的主題式整合教學實踐研究,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與想象能力、合作能力與責任擔當為目標,通過“學科中”“學科間”“學科外”的“3D”主題單元的推進,突出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融通,打造適合低、中、高年段的科普閱讀課、科幻體驗課、科創(chuàng)表達課的“3S”課型,最終實現(xiàn)從知識到素養(yǎng)的課程變革。
關鍵詞:“4C”能力;主題式教學;整合教學;科幻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10B-0022-04
“十二五”期間,太倉市科教新城實驗小學完成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兒童想象力為核心的科幻主題課程開發(fā)”研究。在“十二五”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十三五”期間,學校啟動了指向學生想象力的科創(chuàng)主題活動系統(tǒng)建構的實踐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學校越發(fā)清晰地認識到:扁平化的信息時代,“3R”(閱讀、寫作、算術)教育顯然不足,今天的學生還必須是溝通者、創(chuàng)造者、思想者和合作者。美國21世紀學習聯(lián)盟確定的21世紀學生必須具備最重要的“4C”能力,對于學校開展科創(chuàng)主題活動系統(tǒng)建構研究帶來新的啟發(fā),學校開始探索聚焦“4C”能力的主題式整合教學。
“4C”能力包括批判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交流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創(chuàng)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主題式”強調每次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某一主題來設計,以主題為中軸,圍繞教學主題展開?!罢辖虒W”對現(xiàn)有的分科課程進行重構優(yōu)化和融合,實現(xiàn)內容統(tǒng)整和教法革新,減少學生的機械重復練習,拓展學習空間。聚焦“4C”能力的主題式整合教學實踐研究,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4C”能力為目標,通過關聯(lián)性與序列化的主題課程的推進,探究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教學結構和程序,突出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綜合與融通。
一、確立“4C”能力目標
主題式整合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4C”能力為最終旨歸,具體培養(yǎng)目標為:
批判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有效的推理與思考能力,運用系統(tǒng)化思維的能力,做出判斷和決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交流與溝通能力:有效地利用口頭、書面甚至非語言的溝通技巧來清晰地表達思想和觀點,會有效傾聽,會使用各種溝通手段。
創(chuàng)新與想象能力:有創(chuàng)新的點子,大膽實踐新的想法,不斷嘗試各種切實可行的新點子。
合作能力與責任擔當:尊重各類差異化的團隊,掌握妥協(xié)的原則和靈活性,與團隊成員承擔共同責任,珍視團隊成員的個人貢獻。
依循上述“4C”能力培養(yǎng)目標,開發(fā)研制一套分年級的“4C”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二、確定“3D”主題單元
目前,基礎教育的課程多是以分科的方式來組織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小學階段的課程雖然帶有一定的綜合性,但比起學生的生活來說,仍顯得過于專門化。當學習內容以綜合形式呈現(xiàn)時,學生缺乏綜合運用各科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短板便暴露無遺。借鑒東西方關于學科關聯(lián)、跨學科、超學科等課程理論及教學方式,結合學校在“十二五”課題研究實踐中積累的成果和經驗,我們提出“3D”(“D”為“學科中”“學科間”“學科外”中“學科”的英文單詞disciplinary的首字母)主題單元的基本架構。在新一輪的研究中,突出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綜合與融通,以培養(yǎng)學生的“4C”能力。
1.“學科中”(in-disciplinary)主題單元
“學科中”即在學科中。學科課程有助于學生獲得系統(tǒng)、連貫的科學文化知識,有助于教學的組織、評價與效率的提高。通過分科教學,使學生在認知、態(tài)度與情感上有所發(fā)展,是學校課程教學的基礎[1]。知識是有系統(tǒng)的體系,盡管在不同的學段對知識的達成目標不盡相同,但知識在學段之間、前后之間卻能串聯(lián)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例如,圍繞“海底世界”開發(fā)科幻閱讀主題課程,不同的學科可以形成各自的“學科中”主題單元:語文學科可以借助課文《海底世界》,帶領學生欣賞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科學學科可以解密海底地貌,探究生活在海底的動物、植物;美術學科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用科幻畫的形式創(chuàng)作自己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同樣是一個“海底世界”的主題,在不同的學科中以不同的學科視角開掘,以使得主題向縱深拓展。
2.“學科間”(inter-disciplinary)主題單元
“學科間”主題單元,也可以稱為“跨學科”主題單元。學校的“學科間”科幻主題單元圍繞某一科幻主題進行多學科融合,涉及的學科主要有語文、科學、藝術、信息等,打通學科壁壘,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在實踐中,“學科間”科幻主題單元教學,需要整合多元的學科資源,需要明確有效的實踐路徑;它變革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需要探索、組建小組合作學習機制或建立多種類型的學習共同體;它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多元、創(chuàng)意表達。
例如,以“科幻閱讀”為主題,各學科之間可以形成一條指向明確、相互關聯(lián)的“課程鏈”:電影欣賞課程(激發(fā)學生興趣,觸動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閱讀寫作課程(學生創(chuàng)編科幻劇本)→繪畫手工課程(設計科幻故事中的形象)→動漫設計課程(將文本故事變成影視作品)→奇幻短劇課程(將科幻故事搬上舞臺演出)。
3.“學科外”(trans-disciplinary)主題單元
“學科外”主題單元,也可以稱為“超學科”主題單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超學科是在不同的學科之間,橫跨這些不同的學科,取代并超越它們,從而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視角和一種新的學習體驗[2]。超學科處在學科融合的最高層次,從實際問題開始,并從整體的角度考察問題。學校的“學科外”主題單元,就是以經驗或問題為中心來組織學習資源,會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但要淡化學科教學的痕跡。學?!皩W科外”科幻主題單元組織學生在學科以外圍繞某一科幻主題進行自主、開放的綜合性實踐活動。
同樣是“海底世界”的科幻閱讀主題課程開發(fā),“學科外”主題單元的構建更側重于學生在學科課程的學習之外,通過實踐操作培養(yǎng)“感知—創(chuàng)新—解決(改善)問題”的能力。例如:引進和海底世界相關的科幻電影《深淵》《深??聃彙罚喿x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通過科學實驗感受作家假想的“鸚鵡螺號”潛水艇在水中自如運動的原理,通過捏、畫、演等藝術形式表現(xiàn)自己心目中的海底世界,等等。隨著創(chuàng)客教育的推進,學校鼓勵學生將奇思妙想在創(chuàng)客空間中通過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3D打印、模擬實驗等應用技術工具,轉化為實際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使其想象力能夠落地生根。
三、打造“3S”課型
在三類主題單元的教學中,都將設計出不同的課型來承載和展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凇?D”主題單元,學校根據(jù)低、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興趣,開展“3S”(“S”為“科普”“科幻”“科創(chuàng)”中“科學”的英文單詞science的首字母)課型的實踐研究,打造課型樣本。
1.低年級:科普閱讀課(reading for popular science course)
科普讀物以通俗的語言講出科學的道理或故事,不僅能讓讀者增長知識,而且能激發(fā)讀者對科學的強烈興趣和求知渴望,更能助益讀者直覺、靈感、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芽。學校在低年段選取科普繪本,指導學生閱讀,著力提升學生的科學基本素養(yǎng)與想象力。
科普閱讀課的一般展開過程是:繪本導入—互動展開—多樣拓展。這是一個基本模型,具體如何導入、如何展開、如何拓展,應視具體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來確定。一般來說,課堂開始,教師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有趣的情境,營造出溫暖的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接著,教師利用多種閱讀策略帶領學生讀圖讀文: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或者讓學生進行留白補充,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也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科學小實驗,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科學活動,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實證素養(yǎng);對于繪本中一些深奧的科學知識,則可以通過播放影音資料予以講解;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把與主題有關的關鍵詞語和圖像貼在黑板上,形成一張生動鮮明的思維導圖,協(xié)助學生從整體上知曉故事,理解科學知識。鑒于低年段學生識字量不大,在課堂最后的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例如,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小組合作去創(chuàng)編屬于自己的故事,最后把故事表演出來。
2.中年級:科幻體驗課(experiencing for science fiction course)
所謂“科幻”,必須是“科學”與“幻想”的結合,或者說再離奇的想象都必須有科學道理作為依據(jù),不然就變成了“玄幻”乃至胡言亂語。所以說,最高級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這種不自由就是必須依據(jù)科學原理;有依據(jù)的想象力,才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和源泉。體驗學習,是一種生命化的學習方式。通過體驗,在體驗中,并獲得體驗,對每個學習者來說都是一種最基本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它既是一種活動,即學生親身經歷某事件;也是活動的結果,即學生獲得一定的認知與情感。對于中年級學生,學校選取不同的科幻主題,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以統(tǒng)一的主題、不同的問題、由淺入深的概念來串聯(lián)不同學科,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科幻的奧秘,開闊視野并激發(fā)興趣。
科幻體驗課的一般展開過程是:科幻題材導入—活動體驗展開—發(fā)散式想象拓展??苹妙}材包括故事、小說、電影、電視等;活動體驗場景和任務要逼真;發(fā)散式想象要盡量少給約束性條件。以“海底世界”為主題,語文學科通過閱讀文本,感受海底動物世界的奇妙,再由閱讀課文拓展到課外閱讀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用語言文字激發(fā)學生探索海底世界的興趣;科學學科立足科學精神,站在科學解密的立場上解析閱讀中涉及的科學概念,讓學生儲備必要的科學知識;美術學科側重于學生大膽想象之后的動手實踐,圍繞“海底世界還可能有哪些神奇的動物?”,鼓勵學生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去動手、去體驗,進而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共有三位不同學科的教師一起參與。三個學科圍繞同一主題,不同學科側重點不同又相互補位,很好地實現(xiàn)了單科教學無法完成的教學目標。不同的資源在三位教師的協(xié)作下得到了巧妙的統(tǒng)整。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通過學習、收集、整理、加工資料,走進了更為寬廣、更為深入的學習空間。
3.高年級:科創(chuàng)表達課(expressing for scientific creating course)
科創(chuàng)即“科學創(chuàng)造”;表達,并不限于口頭的表達,而是包括語言、文字、圖畫、身體動作等多種表達方式?,F(xiàn)階段研究會重點圍繞科幻作品的創(chuàng)作展開,通過引導學生對科幻文學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并嘗試創(chuàng)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揮想象力,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造,展現(xiàn)與眾不同的思維。
科創(chuàng)表達課的一般展開過程是:科幻題材導入—開放式創(chuàng)作展開—多元評價拓展??苹妙}材與科幻體驗課相同;開放式創(chuàng)作既要鼓勵又要放手;多元評價體現(xiàn)在評價主體多元(他評、互評、自評等)、評價方式多元(表演、展示等)、評價標準多元(不拘一格、鼓勵為主)??苿?chuàng)表達課教學強調兩個核心要素:
思維,還是思維。真正的“科幻”不能脫離了“科”的根基,也不能懸置于“幻”的縹緲,而是建立在合理而靈動的思維之上。要想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成就,就要能擺脫窠臼,展現(xiàn)與眾不同的思維。學校鼓勵學生在科學的基礎上大膽想象,激發(fā)兒童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科創(chuàng)表達課的主要目標之一。
科學,還是科學。對科幻作品評價的一個重要的標準是:它能夠預示科學發(fā)展的前景,或者是它的科學預言經常被科學發(fā)展所證實。這是一種實證法的評價標準。[3]當下,學生了解并熟知的科學知識還不多,創(chuàng)作的科幻作品幻想有余而科學味不濃,與童話更為接近。如何讓學生創(chuàng)作的科幻作品有更多的科學味道,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是今后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構建研究框架
綜上所述,聚焦“4C”能力的主題式整合教學實踐研究的基本目標、主題板塊和實踐平臺構成了一個基本的研究框架(如圖1)。
聚焦“4C”能力的主題式整合教學實踐研究,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與想象能力、合作能力與責任擔當為目標,通過“學科中”“學科間”“學科外”的“3D”主題單元的推進,突出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融通,打造適合低、中、高年段的科普閱讀課、科幻體驗課、科創(chuàng)表達課的“3S”課型,最終實現(xiàn)從知識到素養(yǎng)的課程變革。
參考文獻:
[1]楊小微.綜合課程及其動態(tài)生成[J].學科教育,2002(12):10.
[2]李穎.全英文授課模式的動因論——超學科分析的視角[J].中國外語, 2013,10(1):48.
[3]湯哲聲.論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思維和邊界[J].學術月刊, 2015(4):130.
責任編輯:楊孝如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me-Based Integrated Teaching Centered on “4C” Competence
WU Minmin
(Taicang Kejiaoxinche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11,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me-based integrated teaching centered on “4C” competence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competence,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By means of in-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promotion of the theme units, teachers can highlight the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to create the “3S” types of courses including reading for popular science courses, experiencing for science fiction courses, and expressing for scientific creating course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grades, finally realizing the change from knowledge to competence.
Key words: “4C” competence; theme-based teaching; integrated teaching; science fiction theme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