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國
摘 ? 要:在教學白居易經(jīng)典長篇敘事詩《琵琶行》的過程中,不少教者往往會走入三個誤區(qū),比如將詩歌當成文言文教學、將琵琶女如何演奏的描寫當作主要教學內容、只關注琵琶女的悲劇人生卻忽視了對白居易寄寓在詩作中情感的追問。而規(guī)避這三大教學誤區(qū)的有效路徑是在備教中樹立兩大意識:依體定教和以學定教?!耙荔w定教”可以確保教學的語文性,而“以學定教”則可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從而完成課堂教學由注重“教師的教”(知識輸灌)向“學生的學”(知識建構)的轉型。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切實做到“依體定教”和“以學定教”,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常態(tài)語文課堂教學之效益。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誤區(qū);依體定教;以學定教;教學簡案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29-0010-05
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琵琶行·并序》是中學語文教材保留的經(jīng)典篇目,現(xiàn)被收錄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③》第二單元。筆者以前教授此課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出現(xiàn)過偏差,課堂教學效益之低不言而喻。最近再一次教授此課時,筆者在備教過程中反復“素讀”文本,盡量拋開一切“前見”,似有所得?,F(xiàn)將筆者的思考和實踐簡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規(guī)避三個教學誤區(qū)
教學誤區(qū)之一:誤將詩歌當作文言文教學。
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忽視甚至無視文體特征,將詩歌《琵琶行》當做文言文來教,教學中要求學生翻譯詩句、積累文言字詞,而忽略對隱藏在詩句背后作者情感的追尋。之所以將《琵琶行》當作文言文來教學,筆者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跟教材的排版有關。教材將《琵琶行》以文章段落的格式分排成5個自然段,所以有的教者也就慣性思維地誤將詩歌當成了文言文。相對合理的排版處理方式應該是,兩句一行縱向排列,也不必人為地將詩作分成五節(jié),而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呈現(xiàn),其中的敘事層次可讓學生自己去解讀。
教學誤區(qū)之二:誤將琵琶女如何演奏音樂當做教學重點。
不可否認,《琵琶行》中對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描寫非常精彩。有清人方扶南在《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正因為有這一評價,所以不少教師將詩作中對琵琶女第二次演奏時“轉軸撥弦”“輕攏慢捻”等描寫當成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欣賞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更有甚者,讓會彈琵琶的學生在課堂演奏,并講解“攏捻抹挑”等指法要領。這無疑走向了非語文,將語文課上成了音樂課。眾所周知,音樂是訴諸聽覺的藝術,除非親耳所聽,否則用文字將聽覺之聲音再現(xiàn)出來,難度很大。作為語文學習,我們要指導學生欣賞的是白居易如何妙筆生花來描寫音樂的,而非模擬或再現(xiàn)琵琶女演奏的情形。
教學誤區(qū)三:教學中只聚焦琵琶女悲慘的人生經(jīng)歷,而無作者謫居江州凄涼心境的關注。
詩作中關于琵琶女描寫的文字確實很多,而詩人對自己處境的描摹集中見于詩歌的開篇和第四節(jié),且兩者不對稱,前者明顯多于后者。不少教者根據(jù)篇幅的多寡認定,詩作中的琵琶女是詩人重點塑造的人物,在教學中重點分析琵琶女風光無限的往昔和門前冷落的今日之間的反差,而對左遷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的心靈探索僅止步于表層的“臥病”和居住環(huán)境的惡劣。這樣處理未免本末倒置。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寫道:“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詠嘆。”《琵琶行》就是白居易詩歌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下的產(chǎn)物,它是一首因事興感之作,琵琶女其人其事是“牽于外”的“事物”,起到了一個媒介的作用,而抒發(fā)自己的內心情感才是核心。所以在教學中,將琵琶女的形象分析放在首位,但卻忽略了作者白樂天的形象,是偏頗的。
那么,如何規(guī)避上述三個教學誤區(qū)呢?如何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合目的性(教語文非教其他)和合規(guī)律性(教學生的困惑之處及貼合學生心理認知特點)?筆者認為在備教過程中如果能樹立兩大意識,我們應該能保證教學內容的相對準確性。
二、樹立閱讀教學兩大意識
語文教學實踐一再證明,教學內容選擇的妥當與否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而文體與學情則是具體規(guī)約教學內容不跑偏的兩大主要抓手,當然也要將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編寫的意圖納入備教系統(tǒng)中統(tǒng)籌考慮。筆者在備教《琵琶行》時,抓住詩歌的文體特征以及學生閱讀時提出的疑問,來著手預備和設計教學流程。
(一)依體定教的意識
《琵琶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共88句,計616字。詩前有一個一百三十余字的序言,交待了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對高中生而言,本詩所敘之事不難理解,是一個大故事套一個小故事。敘事詩的教學重點不在分析敘事,而應回歸詩歌抒情這個原點。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边@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比喻性說法,如果我們認同文本“解讀就是解寫”,那么白居易這一觀點其實也指出了鑒賞詩歌的一個路徑:誦其聲,觀其苗,品其實,悟其情。亦即在誦讀中,由言及文,由文及人,批文入情,沿波討源。
基于上述理解,筆者認為《琵琶行》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白居易在詩作中蘊含的情感,而理解的憑借就是詩歌的語言,除此外無他途。有人認為,《琵琶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其重點在敘事,教學重點也應放在敘事上。我們都知道,“詩言志”是中國古代文論家對詩歌本質特征的認識,然而這個本初側重于“思想、抱負、志向”的“志”的范圍并非我不變,所以《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鼻橹静⑻?,情志互為一體,這是符合詩歌創(chuàng)作實情的。我們現(xiàn)在大致都能認可這一觀點:詩是抒發(fā)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心靈世界的呈現(xiàn)。由此看來,敘事詩中的敘事只不過是作者抒情的一個憑借,或說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寓寄在“事象”中,賞讀敘事詩要由表層的“敘事”走向內核的“抒情”。所以,教學中如果只糾纏于敘事情節(jié)的梳理,就有些膚淺了。對于《琵琶行》中的敘事,該怎么處理呢?筆者認為可根據(jù)文本內容設計填空題,既可達到檢測學生預習的效果,又能助力學生厘清敘事層次的目的。
白居易寄寓在《琵琶行》中的情感既顯又隱,顯者體現(xiàn)在琵琶女的身世及主旨句上,琵琶女的年長色衰門前冷落即白居易仕途失意淪落江州的真實寫照。而隱者可以認為至少包含在下列詩句中的三組詞上:
①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
②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③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第①句中的“京都聲”看似不起眼,但細細揣摩,不難發(fā)現(xiàn)其至深用意。從敘事層面看,正因琵琶聲是京城長安流行的樂曲聲調,才引起了白居易的關注,于是有了后文結識琵琶女并聽其演奏的內容。假如白居易送客時聽到的是江州本地的小曲,就不會有《琵琶行》傳世了。我們不禁追問,白居易為何對京城長安流行的曲調如此敏感?原來白居易在來江州之前,在京城做官。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在河北擁兵自重的藩鎮(zhèn)李師道、王承宗派刺客刺殺主張用武力平息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請求朝廷緝捕兇犯,以雪國恥。沒想到卻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當時是太子左贊善大夫,已經(jīng)離開了諫官的位置。那些人說他不該越職言事,并誣稱白居易寫過“新井”和“賞花”的詩(其實是子虛烏有),不顧忌他母親是因看花墜井而死的,大逆不道。而真正的原因是白居易在之前任左拾遺、翰林學士期間,屢向皇帝上書言事,剖析朝政,還寫了大量諷刺社會政治的詩歌,如《賣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權貴。于是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從這個背景不難發(fā)現(xiàn),白居易對京城是深懷眷念的。在“終歲不聞絲竹聲”的僻遠之地江州,能聽到來自京城長安流行的曲調,自然會在白居易孤寂的心里激起漣漪。
第②句中的“慘”字則直接表達了白居易的情感。在這里,作者的情感是層層累積的。首先,送別友人,尤其是失意之人送別友人,本身就是一件傷感的事;其次,送別的時間是在令人感傷的季節(jié)——楓葉荻花秋瑟瑟;再次,餞別的宴席上無音樂佐酒——舉酒欲飲無管弦,離別的氛圍是慘淡的。對這兩句,孫紹振先生有精辟的解讀:“前面一句用了一個情感比較強烈的‘慘字,和‘歡字構成對比。酒喝醉了,卻沒有一點歡愉之感,這倒也罷了,居然還產(chǎn)生一種‘慘的感覺?!奔毦窟@種“慘”的根源,與白居易被貶謫任閑職江州司馬的郁郁寡歡的心境不無關系。
至于第③句中的“傾”字,一般不為人關注。筆者認為,白居易的這個“傾”字下筆不凡。為什么用“傾”字?單從押韻的角度考慮,似乎可以用“飲”字;從達意的層面看,也許可以用“酌”字。這讓筆者想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一句話:“至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這兩句中的“傾”字用法是否接近呢?
我們可以從“傾”字的本義來考察?!皟A”小篆形為“ ? ? ”,形聲兼會意,本義為“歪、偏斜”,引申為“倒出、傾盡”。結合白居易被貶江州的經(jīng)歷:“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權貴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貶江州司馬?!保ā栋拙右讉鳌罚┰俳Y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等詩句,不難看出白居易在貶官偏僻的江州期間,一是得酒不易,否則不用“取”字;二是一旦有酒便直奔主題——傾壺而盡,先把自己喝醉,內心之慘痛可見一斑。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琵琶行》是詩歌,所以教學中要加強誦讀,讀出詩句的節(jié)奏、語氣的輕重緩急,從某種程度上說,誦讀是用聲音感性地去理解作品。
(二)以學定教的意識
隨著新課改進入深水區(qū),一些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比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要將課堂中心由“教師的教”轉為“學生的學”,學習模式由“教師知識輸灌”變?yōu)椤皩W生知識建構”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將“以學定教”的意識落實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嘗試對所提出的疑問作出闡釋。在實施教學之前,我們將學生的疑問收集上來,歸類合并,并將大多數(shù)學生的疑問整理出來作為教學內容。教學生真正不懂的、教學生有所思而思無得的問題,而不是站在教者的角度自說自話,這是對“以學定教”理念的切實踐行。
《琵琶行》教學之前,筆者收集到的學生問題中,排在前三的是:第一,詩歌開篇“潯陽江頭夜送客”,古代的交通很不方便,白居易夜晚送客走水路,應該很不安全;另外白居易作為一名貶官,他在送客時接觸淪落江湖的京城“倡女”,難道不怕引起麻煩嗎?他難道不知道要避嫌嗎?所以白居易偶聽琵琶聲巧遇琵琶女的故事,十之八九是作者的虛構?第二,詩作中有名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它們何以能成為名言名句?第三,白居易用語言來摹寫訴諸聽覺的音樂,其成功之處僅僅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嗎?
不可否認,認真閱讀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完全可以將其作為教學內容。就第一個問題而言,前人就有過疑問。如洪邁在《容齋隨筆》卷七“琵琶行海棠詩條”評價說:“白樂天《琵琶行》一篇,……予竊疑之。唐世法雖于此為寬,然樂天嘗居禁密,且謫宦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獨處婦人船中,權從飲酒,至于極彈絲之樂、中夕方去;豈不虞商人者它日議其后乎?樂天之意,直欲抒寫天涯淪落之恨爾?!鼻迦粟w翼在《甌北詩話》中更是直率地指出:“(樂天)身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客者所為,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耶?蓋特香山借以為題,發(fā)抒其才思耳?!边@似乎說明《琵琶行》中的敘事不可靠,但這并不妨礙其抒情。如前所述,敘事詩中的敘事只是一個骨架,其血肉是情感。我們不妨這樣理解,白居易其實就是要通過一個不太可信的敘事,抒發(fā)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這樣虛構的情節(jié)就具備了客觀的意義。當然對洪邁等這一疑問本身,我們仍然要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因為詩歌中的敘事畢竟不同于紀實性的敘事,不可膠柱鼓瑟。
《琵琶行》中確實有許多句子成了名言名句,并且已經(jīng)脫離了詩歌中的語境,獲得了獨立的意義。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為例,孫紹振先生對這句話有精到的分析:“這兩句成為千古名句,原因在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延宕,把延宕的效果做足了。‘千呼萬喚,是時間的延宕,也是期待的積累;‘琵琶半遮,是時間和人情延宕的二度積累,這一積累由于其意外性更強,故效果更強。正因為這樣,這個詩句的生命力不但經(jīng)歷了千年的考驗,而且在不同的語境中,召喚、同化了不同讀者的心理,甚至脫離了文本語境,成為獨立的言語、格言?!惫P者認為在文本解讀中,教者對力不能逮的分析不可胡言亂語,而是有義務將學界最新的解讀成果引進課堂,推介給學生,這應該是閱讀教學的應有之義。
對高中生而言,如果在分析白居易用文字描摹一聽而過的音樂成功的原因時,僅僅在比喻、夸張等常識性修辭中轉圈,這無益于提升高中生的思維品質,這樣的課堂是不合格的。筆者認為要發(fā)掘其中的奧秘,有必要將孫紹振先生的解讀成果分享給學生,當然前提是在學生有思考卻無滿意結果時,而非一開始就直接呈現(xiàn)或講解。孫先生認為《琵琶行》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于:“1.以圖畫的變幻表現(xiàn)了樂曲的持續(xù)和突發(fā)的變幻之美;2.正面表現(xiàn)樂曲的無聲、停頓,情緒的延續(xù)深化,使無聲之美勝于有聲。”另外在正面描寫音樂時,白居易在句式的選擇上也是煞費苦心,對稱平行的句式中間有“流水”句式,做到了用形式來規(guī)約內容,這也有助于表現(xiàn)樂曲變化之美。
三、教學設計簡案
(一)學生誦讀,正音正調
(二)檢查預習,整體把握
(PPT投影)請根據(jù)文本的內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元和( ?)秋,身為( ?)的白居易,在潯陽江頭( ?)送客。忽聞水上琵琶聲,其音有( ?),這引發(fā)了作者的追問。琵琶女在白居易( ?)時,卻( ?)。在彈奏兩曲后,琵琶女自敘身世,其原本是( ?);年少時( ?),后來( ?),最終嫁作( ?)。白居易聞此,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不禁發(fā)出( ?)的感嘆。在作者的邀請下,琵琶女第三次彈奏,結果引得( ?)。
(三)文本解讀,重點突破
1.誰奏“京都聲”(琵琶女其人其事)
2.誰懂“京都聲”(謫居江州白居易)
3.誰解“司馬心”(解讀關鍵詞/知人論世/“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傳統(tǒng))
(四)對比閱讀,揭示奧秘
將韓愈《聽穎師彈琴》和李賀《李憑箜篌引》與本文放在一起,構成群文閱讀,指導學生讀懂用文字寫音樂的高妙筆法,并嘗試總結用文字摹寫聲音的常用技法。
(五)擬寫對聯(lián),升華總結
四、教學反思
在這次備教《琵琶行》的過程中,筆者力求避免以往教學中常見的三個誤區(qū),緊扣《琵琶行》是詩歌的文本特質,加強誦讀,指導學生先感性地理解詩作;然后將“序言”中的“京都聲”提取出來,使其一邊牽出琵琶女,一邊帶出白居易。而溝通兩者的橋梁就是琵琶女聲情并茂的演奏,欣賞作者高妙的摹寫音樂的筆法是教學重點。而群文比較閱讀,既是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倡導的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切實踐行,也是將探究性學習向縱深推進,由讀懂“這一篇”走向會讀“這一類”。另外,筆者認為學情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把學生共同的閱讀疑問納入教學內容,應該是“以學定教”的應有之義。教學中忽視甚至無視學生真實的疑問,這樣的教學即便很精彩,但也只是教者的表演,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無甚益處。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更由于能力有限,筆者在備教以及教授這節(jié)課的過程中定然有諸多的缺憾。但行走在語文教學的”山陰路”上,筆者樂意做一個勤于閱讀、勇于反思的快樂語文人。